《中国青年》杂志1981年第21期刊登了杨开元同志的《“读书”与“思索”—一谈谈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一文。在“提问质疑法”一节中,作者引用了华罗庚同志对卢纶《塞下曲》的质疑。我就此谈点不同看法。
卢纶原诗:《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同志质疑: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我以为,我们不能拿内地的气候特征去套塞外。那里的气候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雪的天气。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也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名句。去年“十、一”,我到贺兰山去,正好遇上连日大雪,下得纷纷扬扬。而这时才是阴历九月初,正是北雁南飞的季节。大地茫茫白雪,天上群群飞雁,这是塞外独有的景色。到了晚上,雁群都栖息在草丛里,但间或还有掉队的孤雁掠过夜空,发出寻找队伍的嘹唳之声。“孤雁两三声,行人不要听”就是古人对夜空飞雁的描写。这时固然月黑无光不能目睹,但人们是可以听到雁鸣的。所以,我认为《塞下曲》没有错。
宁夏大学中文系沈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