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嫦
前不久,全世界都传开了英国牛津大学将于1983年接收12岁的女学生露丝·劳伦斯入学的消息。整整410年前,英国另一所名牌学府—剑桥大学,也曾招收过一名12岁的少年。他就是露丝的同胞,后来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其父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年轻的培根就已才华出众,而且萌发着创造精神。他对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只富于争辩,而对人生并无实际补益。他立志要以一切知识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要把那些只崇尚争论辩驳的纯思辨,以及那些只依靠盲目实验、道听途说、欺骗的无效方法,统统清除出去,而把勤勉的观察、有根据的结论、有益的发现带进来。培根这一远大抱负,激励着他终生孜孜不倦地去寻求知识、探索科学真理。
培根是哲学家中少有的具有高官和爵位的人。他曾任掌玺大臣、大法官;其最高爵位为圣阿尔般子爵。培根服官期间也一直努力探求真理,他著名的哲学著作《新工具》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培根坚定地相信人类理智的能力。他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实施这种力量,就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比古人更多的知识。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并非无所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他认为,人类这种力量的源泉,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这是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旦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获得自由。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对上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信念的最精炼、最深刻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培根哲学的精髓,及其对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的深刻理解。历史上首先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功能的阶级是资产阶级,而最早总结、概括这种认识,并加以精辟阐述的则是培根。这一口号既是对中世纪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批判,也是对长久以来人们的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的猛烈冲击。它带来的革命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西欧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且一直到400年后的今天,仍然激励着人们奋发地探求、勇敢地开拓新的未知领域。
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培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号召人们去探索,还在于他围绕着怎样才能使人类的力量得以增强,对自然的控制得以扩展,怎样克服人们在求知道路上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这既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同时也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强烈要求认识自然的客观需要。
培根认为,人们的知识都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离开了它,人们既不能有所知,也不能有所为。要获得知识,除了面对自然、面对现实,别无他途。因此,认识的整个路程是从感官原始感觉开始的。他说:“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助于感官。”
在认识方法上,培根强调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大量搜集材料,然后通过他提出来的、名之为“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对经验材料加以排列整理,即在事物的前后相继的现象中,依其关系的变化:同时出现,或不同时出现,或成比例地变化,分别列入上述三表之中。最后通过排斥法,把非本质的规定性加以淘汰,从而把事物本质属性的必然联系揭示出来。这就是由他所制定的归纳法。这种方法把归纳与分析、实验紧密结合,从而区别于简单枚举的归纳,成为科学的认识方法。培根被公认为归纳法的创始人。
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结束了一个以神学为依归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因而被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一生,是热诚探求真理的一生。1626年,培根在一次冷冻防腐的科学实验中因受风寒而去世,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