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疏导

1982-08-28 05:46商继宗钱颖
中国青年 1982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因素思想

商继宗 钱颖

疏导,这是近年来在青年工作中常常谈论的一个方针。这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疏导?疏,去阻塞,使通也;导,引导、启发、开导也。疏导,就是当青年出现某种思想问题时,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清除阻滞认识的障碍,使其思路通畅,以利其成长。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自然的事情是自己发展起来的。石块往下落,水顺着斜坡向下流是不需要强迫的,只要拆除堤坝和清除其他障碍物,你就会立刻看到水往下流了。因此他认为,我们不要用粗暴的方法去强制、去干涉被教育者,而应该以“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情绪与语言去开导他们,使他们自然地向前“流”去。所谓“自然地向前‘流去”,并不是任其自流,而是说要善于掌握规律,疏而导之。

青年的理想、品德乃至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它不仅要受认识规律的支配,还要受心理发展规律的支配。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所构成的。认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意向活动则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待活动,也就是态度。态度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些青年往往会产生一种“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就是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某些思想观点和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外来的正确要求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也就难以产生符合这些要求的行为。其表现是对这些要求忽视、蔑视,乃至拒绝接受。

这一现象同青年期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期在心理上已进入了摆脱成人束缚的“心理断乳”时期,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总愿表现出跟以前的孩子气断绝关系,表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他们不象孩提时代那样轻易地接受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人的指教和责备。对非难、责怪自己言行的反感日趋强烈。因此,如果对青年人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是疏导,而是采取强制、压服的办法,就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许多麻烦。

一是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青年人的自尊心也在增强。他们希望别人平等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有些对立情绪就是由于简单粗暴、强迫命令,不尊重他们的人格而引起的。

二是会出现对抗行为。青年的对抗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对家长、教师、领导的要求,漠然处之,消极怠惰;一种以激烈的形式出现。在自我要求多次被阻止,自主行为经常遭限制,自尊心被严重伤害时,缺乏理智感的青年和虚荣心、“显示欲”较强的青年就容易冲动、发怒、出口伤人,,甚至采取破坏性行为。

三是性格懦弱的青年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沮丧、忧郁情绪,甚至会出现自我厌恶和厌世的心理状态。

可见,解决青年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采取强制的、堵塞的办法,无论从教育效果还是从心理卫生来看都是有害的。

怎样进行疏导?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有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分析情况,对症下药。例如,一些青年由于自身的需求同现实有矛盾,产生了思想问题。这里至少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他们的需求是合理的、正当的,现实条件应该也可以满足,只是由于我们工作方面的缺点错误造成了这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责备他们,而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另一种是青年的需求虽然合理,但现实条件不能立即,或根本不可能完全予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肯定他们需求的合理性,同时实事求是地向他们说明原因。再一种是青年的需求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宜采取有理不让人的态度,用过分的手段去对待他们,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再如,有些青年的思想问题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产生的。对此,有经验的青年工作者常用提问的方法来疏导。提问能揭示认识上思想上的矛盾,会使他们自己发现疑点,促使其通过思索去寻求正确的结论。

二、要培养青年自我教育的能力。疏导反对强制、命令、逼迫人们去接受教育,而主张启发和诱导人的自我教育。因为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以及把这认识和品质转化为行为,都离不开人们心理的内在体验。因此,要使疏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大力培养青年自我教育的能力。所谓自我教育能力,就是通过自我内部的因素,辨别是非美丑,自觉地接受先进的正确的教育影响,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主动地促进思想转化的能力。青年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善于使外部的要求,不断地转化成为青年自身内部的要求。

使外力转化为内力的途径,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有三: (一)通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公与私等对比教育,提高青年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这种教育包括形象教育和抽象教育,一般说来,将抽象教育寓于形象教育之中的效果更好。 (二)通过培养青年的羞愧心、上进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自反”,主张鼓励人们多做些“内省”功夫。他们认为“自省”才能自愧,“自反”才能自我改正。“自反”途径有二:一曰“知不足”。青年意识到自己不够的地方,才能反躬自省,才能产生自我教育的欲望。二曰“知羞耻”。孟子说过,知耻近乎勇。一个人能知耻,便能勇于改过。 (三)通过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教育,培养青年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习惯。这都是培养青年自我教育能力不可缺少的。

三、要使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得到和谐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知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情是内部动力,意是精神支柱,又是知、情转化为行动的重要环节,行是知、情、意的综合表现,也是它们的实践。一句话,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这四个因素统一形成的过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许多青年身上,知、情、意、行这四个因素又经常是不平衡的。拿知与行来说,有时虽认识到了,但行动跟不上,即认识>行动;有时虽行动上表现不错,但认识却跟不上,因而不够自觉,即认识<行动。再如情和意,有的人行动时,一时热情很高,但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即情感>意志;有的人情感并不那么充沛,而意志却很坚定,能够持之以恒,即情感<意志。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这四个因素能够保持统一,趋于一致。

国外的唯智派(动机派)强调知,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及信念、智慧和动机等因素的发展;而行为派(习惯论)则强调行,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只是一定动作的总和,是人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它们片面地各执一端,未能很好地把握住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不足取的。疏导的原则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得到和谐发展。

青年工作者既要善于疏通,不能压制、堵塞,又要敢于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即有疏有导,疏导结合,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这乃是疏导的辩证法。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因素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解石三大因素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