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蒂《卡夫卡另外的审判——情书集》

1982-07-15 05:54柯大诩
读书 1982年7期
关键词:菲利洛德卡夫卡

柯大诩

一九八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卡耐蒂的作品,我们尚很少看到。这位一九○五年出生的保加利亚的作家,实是西班牙——犹太血统,故擅多种语言。他定居在维也纳,主要以德语写作,由他来评近代德语作家中可说是最出名的卡夫卡,自然是十分合适的。

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异化,表现了他们被巨大的社会机器挤得生死不得、啼笑皆非的卡夫卡(FranzKafka),被认为与中世纪的但丁相类,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没有结婚。他生前给一度是他未婚妻的菲利采(FeliceBauer)的书信于死后四十三年的一九六七年发表,自然会引起文学界的注意。据卡耐蒂的意见,这些书信揭示作者的内心隐秘,其价值实不逊于巴斯噶、克尔克郭尔德或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书信集。

他俩初次邂逅在一九一二年夏,在他最好的朋友布洛德(MaxBrod)家中(布洛德是死后他作品的整理出版人)。经过一年的通信和少数几次见面,他在一九一三年夏写信向她求婚,三个月后,又忽然写信告诉她自己准备献身文学,终身不婚。他回来后,菲利采便打发自己的女友葛列忒(GreteBloch)斡旋此事。葛列忒完成了任务,卡夫卡与菲利采在一九一四年复活节在柏林订婚了。但事实上卡夫卡却与葛列忒发生了感情。葛列忒怕对不住她的女友,遂将卡夫卡给她的信中对菲利采不利的话向她公开了。于是一个半月后在柏林一家旅馆中,双方有关人员,听取了菲利采的“控告”,婚约取消了。

十月份葛列忒又给卡夫卡写信,半月后他也恢复给菲利采写信,但这件事给他的刺激是终身难忘的,他反倒感到自己有精力写一部书。正巧第一次大战爆发,“外忧内患”,使他倾吐自己被迫害的感觉于他的杰作《审判》。这篇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结局是写好了的),叙述一位银行职员K忽然被“逮捕”,但还保持着个人的自由以及原来的生活。他尽一切努力想澄清他的“冤枉”都被重重的官僚机构所压倒——这些官僚机构的每一个程序似乎都很合理,但总的来看却荒谬可笑——使他连自己的罪名是什么都没法弄清楚。结局是,他被悄悄地处以死刑,“象杀一条狗那样”,而他临死时唯一的感觉是“丢人!”

卡耐蒂从各方面指出:小说中的被讯,就是以作者的订婚式为蓝本;小说中的死刑,就是以作者的婚约解除为蓝本。卡夫卡始终是对葛列忒有秘密好感的。小说中“被讯”发生在一位妇女的家中,以后他偷偷吻了这位妇女,而在结尾他死于刀下时,“他的眼光落到采石场旁边屋子的顶楼上。象光一闪,一扇窗子忽然打开了,一个人形,老远地看来是如此若有若无,突然探身出来张开双手。他是谁?朋友?好人?有人同情?有人帮助?”这是否他吻过的那女人也不得而知。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更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性与荒谬性,成为现代文学中不易被人忘却的场面。

这篇名作中的受迫害感,卡耐蒂引了书信中内容来说明作者的孤僻是其主要原因,他甚至不能忍受他人同在一室中。其实,这仍是果不是因。作者身为犹太人,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自己又在严父管束之下在保险公司干着卑微的糊口生涯,这怕正是症结所在。事实上只有他那样的人才能道出现代被压迫者之心声。

他和菲利采以后的关系也是非常“曲折”的。一九一六年夏他和菲利采同处了十天,旧情复炽。他尝试把菲利采“改造”以便能同他偕老:他介绍她到一所犹太孤儿院工作,告诫她要过没有厨房没有浴室的简朴生活,……四个月后二人又以不合告终。一九一七年夏天,不知怎么回事(书信保存不全),两人又公开订婚,这一次订婚又以该年秋他吐血而坚持撤消。但他却在给她的长信中说:“我所谓的肺病,不过是一种武器。比起来,我以前的什么‘体弱什么‘工作什么‘俭约都显得造作、显得幼稚了。”

“不管是谁的生涯,如果充分了解,便会觉得好笑。如果了解得更深,便会严肃起来,觉得可怕。”卡耐蒂慨叹地说。果真是如此么?这位坚持深夜写作的保险公司小职员,精神上渴望外界的支持,又怕不了解他的人闯进他的内心世界,伤了他为写作必须赤裸裸暴露以感知一切的神经。看来似个人的怪癖,实则有其社会根源。一九一七年与菲利采彻底分手后日记上写的是:“我还没有写作出决定性的东西出来。”他在四十一岁因肺病而死,遗稿四分之三是未完成的。他遗命把这些统统焚去,但布洛德却将这些如《美国》《审判》《城堡》整理出版了。

贯串在他全部作品中的是压抑感。后期代表作《城堡》(已有中译本)中村庄每个人俯首听命于接触不到的城堡,不论城堡的指令是多么模糊不清甚至矛盾可笑。他们以接近城堡的人为荣。对卑微者的同情使得《城堡》中的主角(外界来的土地丈量员)孤军作战,但也收不到肯定的效果。卡夫卡对动物之同情甚至使他在小说中幻身为小动物。卡耐蒂认为这种思想是中国的,当然和《创世纪》中把动物看作天生供人食用不同。我们知道卡夫卡曾钻研过中国道家,写有《中国的万里长城》短篇小说,更重要的,他在一件明信片上明显声称:“的确,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回家。”卡耐蒂认为他是最有中国气息的西方作家。

中国的文化是无限忍耐、无穷劳动的结果,磨炼出人情世故之结晶。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苦痛在中国文艺中常转化为不动声色的对细节的叙述,而卡夫卡作品最使我们惊讶的,是他那毫不动感情的叙述,连一句修饰都没有。卡夫卡死得太早,也许到晚年,他那噩梦似的寓言会变得更淡泊,更象中国明清的小说。这也许是卡夫卡文学上的理想吧!

(EliasCanetti:KafkasOtherTria1——TheLetterstoFelice.Penguin.1982.95p.)

猜你喜欢
菲利洛德卡夫卡
一把有梦想的扫帚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一把有梦想的扫帚
城堡里的卡夫卡
草根艺术家
外公的节日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虱子
拼搏,直到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