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启
《论语》上记载有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今天看来,这段话是包含着一定的哲理的。“后生可畏”,是因为他们未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和老一代相比具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如果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呢?但是,一个人的“年龄优势”,又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失去的。如果一生在松松垮垮、游游逛逛中过日子,到老还做不出什么成绩来,那时“年龄优势”也丧失了,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天才出于勤奋”。任何人的任何一种才能,都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逐步积累起来的。有人曾经称颂鲁迅是“天才”,鲁迅的回答是:“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爱迪生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鲁迅一生六百四十多万字的著译,爱迪生一生的两千多件发明,都为他们的话作了很好的注解。由此可见,“后生可畏”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使自己的“年龄优势”逐渐转化为“知识优势”、“才能优势”或“事业优势”,从而达到超过前人的目的。勤奋是生命之舟驶向理想彼岸的一面风帆。离开了勤奋二字,再大的“年龄优势”也是没有意义的。
勤奋的反面是懈怠。有的人也能勤奋于一时,但难于坚持到底。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在思想上松懈下来。打打扑克,看看电影,本来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乐此不疲,大好时光就会偷偷溜走。家室之乐,亲子之爱,自然为人生之乐趣,但是,太“儿女情长”了,往往使“英雄志短”。“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如果把休息看作是延长生命的一个处方,那就反而会耗费生命。历史上固然也有象李贺、贾谊那样生命十分短促的诗人和作家,但在举世知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名册中,不也有许多长寿老人吗?一生作了两万五千本读书笔记,总共写出一百零四部科学幻想小说的儒勒·凡尔纳,活到七十七岁;以惜时如金著称于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活到七十六岁,都证明了勤奋并不一定使人短命。更为重要的是,人活着是为了工作,如果把安逸和享受看作生活的目的,而不求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所长进,那么,二三十年之后,必然是资格越来越老,本事越来越小。到那时,早已“白了少年头”,岂不只剩下“空悲切”的份儿吗?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这是吴玉章同志的名句。我们要使自己的“年龄优势”真正转化为“知识优势”、“才能优势”或“事业优势”,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
(摘自1981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