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翰的古代文献之中,书名也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例如同是一种书而书名却不止一个,就是其中的一种。
同书异名的现象古已有之。如《庄子》又称《南华经》,《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而《战国策》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好几个书名。这是因为当时在传抄过程中,往往随便起个书名所引起的。后来则多半是由于文人标新立异,巧立一些书名。如有人把《三国演义》称为“第一才子书”;《水浒传》称为“第五才子书”。还有些是编书者、刻书者出于某种需要,改用新的书名。如明代有人要把《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与《释名》合刻在一起,把《释名》改为《逸雅》,这样便凑上“五雅”,于是有《五雅全书》之名。有时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先后给自己的作品定过不同的书名,结果后来都流传下来了,这样也有几个书名。《红楼梦》就属于这种情况。它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好几个名称。还有的是因为当时必须避讳,不得不改书名。如《广雅》一书,隋朝人为避隋炀帝杨广的讳名,改称《博雅》。另外,书坊商人为了谋利,不惜割裂书中内容,用偷梁换柱、改头换面的手法伪造古书,也常常窜改书名。诸如此类,把书名的问题搞得非常混乱,增加了读者查阅的困难。
现在查考同书异名可以参考《同书异名通检》(杜信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该书收录同书异名四千多种,收书年限基本上截止于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之时。材料主要根据原书序跋、各种书目、书评以及报刊资料中的有关内容。编者经过多年的积累,作了认真、细致的考订。
该书体例是书名之下著录卷数、著者(包括时代、籍贯)、版本,然后标明“又名某某”。如:
明季遂志录抄一卷清郑亦邹撰清刊本
又名:郑成功传
明季遗闻七卷清内江刘景伯撰清咸丰间刊本
又名:蜀龟鉴
书名是按首字笔画顺序编排,要查某书是否有异名,一索即得。如查《牡丹亭》,马上可以知道它又名《还魂记》;《琵琶记》又名《蔡中郎忠孝传》。同时,又将异名另列一条,也按首字笔画顺序排列。如从《还魂记》、《蔡中郎忠孝传》,也可以得知这两种戏曲又名《牡丹亭》、《琵琶记》。这样,无论知道哪一个书名,都可以查出它的异名。
但我国古书极其繁多,分藏于各处,以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到完备。
古书除有同书异名的现象,还有同名异书的问题。如唐朝柳宗元的诗文集和北宋柳开的文集,都名为《柳河东集》;南朝梁钟嵘有一部《诗品》,唐朝司空图也有一部书名《诗品》。
这一类问题可以查《古书同名异称举要》(张雪庵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本书所涉及的书名,计五千六百余种。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同名异书”,列出书名,注明不同的作者。如:
河东先生集(别集:1.唐·柳宗元撰;2.宋·柳开撰。)
河南集(别集:1.宋·尹洙撰;2.宋·穆修撰;3.宋·邵伯温撰;4.明·曹学佺撰。)
这就是说,以“河东先生集”为书名的书,都是别集,有两种:一是唐代柳宗元撰,一是宋代柳开撰。以“河南集”为名的共有四种。
该书第二部分是“同书异名”,列出书名作者,标出又名,类似《同书异名通检》,但不如该书收集广泛。书后附录对书名与语词、书名与人名作简要分辨。如“兵法”,有时指清代魏禧撰的书名,也有时是泛指用兵作战的方法;如“孟子”有时指书名,有时指人名,春秋战国时称“孟子”的就有三人:一是孟轲,一是鲁惠公元妃,一是齐灵公夫人。另外对书名的冷僻字、词,还做了注音。这些对于掌握书名,了解古文献都是有帮助的。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史工具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