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 丰碑永存

1981-08-20 05:12会林
中国青年 1981年8期
关键词:茅盾革命文学

会林

茅盾同志不幸逝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使全国青年失去了一位倍受尊崇的革命前辈和文学导师。茅盾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以及他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一贯的热心关怀、爱护和培植,将永远铭记在全国青年心中。在巨星陨落的时刻,我们特编发这组文章,以沉痛悼念茅盾同志。

——编者

伟大的革命作家、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同志于1981年3月27日溘然长逝了。继郭沫若之后,又一颗文坛巨星陨落了!这是中国及世界文学艺苑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全国人民深为悲痛!半个多世纪以来,茅盾始终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卓有成效地参加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运动。1958年出版的《茅盾文集》10卷,收集了他30余年的大部分著作,包括6部长篇、4部中篇、50余部短篇、1部剧本、11部散文杂文集,共达259万字;《文集》之外,还有不少著述。茅盾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却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母亲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茅盾10岁时父亲不幸病故,在慈母的严格督教下,一面上“新学”,看小说,一面读经史和诸子百家,学作诗填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底。1916年,茅盾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不能继续升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后担任校对、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920年11月,茅盾主持了曾被鸳鸯蝴蝶派把持的《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使之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大型刊物。同年年底,他又与郑振铎、叶圣陶等著名作家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为建设新文学理论,茅盾此时期发表过多篇文艺论文,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指出文学应起到“激励人生”“唤醒民众”的积极社会作用,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些理论主张,对当时摧毁旧文化、建设新文学的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还大量译介外国进步作家作品。对于被压迫的东欧、北欧弱小民族文学,他抱有强烈的同情与热爱;对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他给予特殊的重视与赞扬。

在进行文学活动的同时,茅盾还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他早在1921年就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宣传工作,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毛泽东同志是代理部长)、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茅盾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受到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通缉,隐藏在上海的一座小楼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以“茅盾”的笔名发表。接着,又继续写了《动摇》和《追求》。他把这三部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小说总其名为《蚀》三部曲。《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反映了革命大风暴中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长篇创作,也是第一次用三部曲的形式反映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重要作品。其中已初步显露了茅盾创作的结构宏伟、善于在大事件中描摹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人物时善于作细腻深刻的心理解剖等艺术特色。

1928年,茅盾亡命日本,翌年写成第二部长篇《虹》。作品描写了18岁的梅女士从反抗封建婚姻到走向革命的过程。茅盾原计划“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但因病及其他原因只完成了计划的一半,写到五卅运动而结束。这部作品体现了茅盾思想和创作的重要发展:从个人反抗走向社会斗争;反映了“五四”到“五卅”中国社会的本质动向。在艺术上全书气势浩瀚,人物塑造有一定深度,是五四以来一部较优秀的长篇创作。

1930年,茅盾从东京回到上海,积极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当时极其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并肩挽手,和广大左翼文艺工作者一起,以顽强坚韧的战斗,反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1935年,当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他与鲁迅共同拍发了祝贺的电报:“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表达了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挚深情。

三十年代是茅盾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都写于这一时期。

《子夜》完成于1932年12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它奠定了茅盾在文坛上倍受尊崇的巨星地位,也充分显示了左翼文艺的战斗实绩。

《子夜》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中心线索,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吴荪甫是五四以来文学画廊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作品突出地描写了这个野心勃勃的工业资本家,怀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宏图,展开了三条火线(工厂、农村、公债市场)的斗争。他收买鹰犬以对付厂内的罢工运动;他请求军队武装镇压农民暴动以保护他在家乡的当铺、钱庄、油坊、电厂;在公债市场上他更是使出全身解数,安排暗探,利用女色,翻云覆雨,与赵伯韬展开恶斗。但不管他怎样顽强挣扎,最后终于彻底失败,走上破产、投降的道路。作品雄辩地表明,吴荪甫的命运,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吴荪甫的道路,是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道路。同时,吴荪甫又是作为一个丰满、突出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子夜》内容广阔浩瀚,结构宏大谨严。它以上海一地为背景,概括了整个旧中国社会面貌。经过茅盾匠心构思,把广阔的场面、纷繁的故事、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交织于吴荪甫一身,各项情节环绕着吴赵的明争暗斗而转动,同时,又把各种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画面点缀其间,从而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子夜》代表着茅盾创作的最高成就,载入了中国及世界文学史册。

写于1932年的《春蚕》与《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优秀短篇的典范。前者通过蚕农老通宝一家由于蚕花丰收而倾家荡产的悲惨故事,描绘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苦难图景;后者通过小店主林老板在帝国主义、反动官僚的压迫下最后走上破产、逃亡道路的悲剧命运,鞭挞了黑暗的社会、腐败的政治。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揭示了旧中国的本质矛盾,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深重苦难。作品的人物栩栩如生,文字简洁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充分显示了茅盾精湛的艺术功力和广博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八年抗战中,茅盾在国统区积极参加了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人民斗争。在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中,他仍然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战时期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包括揭露国民党特务统治的著名长篇《腐蚀》,抨击国统区黑暗现实的多幕话剧《清明前后》等。特别是1940年写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记录了他在延安讲学时对根据地人民崭新生活的强烈感受,以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的白杨树,寄托了作家的激越情怀,高声唱出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和英勇不屈的根据地人民的礼赞,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礼赞!

全国解放后,茅盾想在党的领导下,专心从事创作,几次向周总理提出,不担负行政领导工作。但是党中央根据全面情况考虑,仍然决定请他担任文化部长。他愉快地服从了,担任了文化部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从此,他就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但他仍勉力抽暇写成多篇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著作,如《读书杂记》《夜读偶记》等。

茅盾从来十分关心爱护文学青年。解放前,他同鲁迅一起,为众多青年作者的破土而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建国后,他更是以大部心血倾注于培育文学新人的事业。对于他们的文稿他仔细阅看,详加指点;对于其中具有一定水平的,他或亲自撰文介绍,或代为推荐出版。仅解放后的20年,经他阅校的青年文稿达1000万字之多,为青年们撰写的评论文章在50万字以上。

十年浩劫,人鬼颠倒,神州罹难。茅盾作为新文学的先驱者、文学界的老前辈,所承受的千钧重压可想而知。只是由于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他才免于被揪斗、流放之苦;但“四人帮”的魔影仍时时盘旋在他的头上。他的全部著作也统统遭到封禁。面对一时强大的邪恶势力,茅盾绝不屈服,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四人帮”被粉碎后,茅盾重新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上,他又被推戴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初,久病的茅盾已面临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心仍然向着人民,向着党。为了表示对祖国文学事业的最好祝愿,他把积存的25万元稿费捐献给国家,作为长篇小说文学奖金的基金;在弥留之际,他诚挚地请求党严格审查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以能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引为自己最大的荣耀(1928年他逃亡日本后,同党失去了组织上的关系)。党中央根据他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巨星陨落了,但铭刻着他在文学艺苑中辉煌业绩的丰碑,将永远留存在中国青年和广大人民的心上。

猜你喜欢
茅盾革命文学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茅盾手稿管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