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生等
人们都说,青年是未来,青年工作重要。然而,面对着经历了一番坎坷之后的这代青年,怎样透过他们的外在表现,看清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他们蕴藏着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人们也都不否认,青年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青年的绝大多数是好的。然而,怎样把这个基本估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尊重、信任、依靠和教育青年的指导思想,变为创造条件使青年成才,支持、引导青年探求新事物的实际行动?
正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以下简称“南无”)富有创造性的青年工作,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了。
“南无”是我国电子行业中,由部属企业和地方企业联合组成的第一个企业性公司。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它正在发展成为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公司。
“南无”由38个厂(单位)联合组成,于去年7月正式成立。共有青年13,500人,其中团员5,400人。当时,有不少厂的团组织,威信飘摇,吸引力弱。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里的青年工作就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团干部们聚在一起,议论起青年工作来兴高采烈;青年们参加团的活动觉得“有意思”,“有收获”;“老”团员对团组织依恋不舍,离了团的“还想为她出把力”。青年们用豪迈的歌声(公司青年之歌),伴着欢快的舞步(公司青年舞),告诉人们:我们的青春充满活力,公司的前景不可估量,祖国的明天令人神往!
这喜人的新局面是怎样来的?
是什么拨动了这里青年的心弦?
“愿交响曲中有我的鸣号”
我们在近一个月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到,“南无”的团干部善于透过青年大量外露的现象,看到青年内心潜在的积极性。他们深信:十年动乱,并没有改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一代胜一代的客观规律。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这个基本信念上。
十年动乱给青年造成的创伤,在发生什么变化?今天回响在大多数青年心头的主旋律是什么?
元件十七厂设备科的一个小伙子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批‘大跃进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进了小学,‘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走出了中学的大门。我们懂得自己这张‘毕业证书的份量,我们了解自身的弱点,我们有信心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在一些人的心中似乎被淡忘了。但我们要争这口气,让他们感到总有一天会指望我们,依靠我们。”这样想的青年又何止是少数几个。那动乱的岁月留给他们的知识不足的伤痕,正在变为奋发学习的动力。
南京电容器厂一位青年女工,给我们看了她的一张一周业余学习时间表:
┌──┬─┬───┬───┬─┬────┬────┬───┐
│时间│一│二│ 三 │四│五│ 六 │日│
├──┼─┼───┼───┼─┼────┼────┼───┤
││英│小 说 │文学│英││ 诗歌 │文学│
│科目│││││伦理学│小组│讲习所│
││语│学习班│讲习所│语││││
└──┴─┴───┴───┴─┴────┴────┴───┘
要按这张表坚持下去,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紧张吗?紧张。难道年轻的姑娘不想伴着知心人,踏着皎洁的月光漫步在玄武湖畔?想。可是,为了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他们在争分夺秒地向知识进军!在全公司各单位,坚持业余学习的青年普遍达到50%以上,南京无线电厂高达98.5%。
事实在告诫人们:再也不要把青年缺知少识当作笑料谈论;要足够地估计这代青年身上正在迸发的从创痛中奋起的力量。
“文革”十年,给青年带来了不幸的遭遇,却也给他们增添了生活的阅历。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他们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的条件和基础。
机箱二厂有个青年钳工,参加了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团。两年来,他平均每月创作2—4首歌曲。今年在南京工人业余演出会上,他创作的《啊!星星》获得一等奖。一个合格的钳工,同时具备音乐的才能,这里难道没有潜在的能量可供开发?
元件四厂有个女青年,每月工资只有35.8元,但她订阅了八种杂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我们深深地感到,不能把青年人看成是简单的劳动力。在他们身上还蕴藏着更多更美的东西。
当然,这里的青年中也有消极、后进的。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前进,就在这部分青年身上也潜藏着要强、向上的闪光点。长虹无线电厂有个青年,刚进厂时很散漫。老师傅见了头疼,不让别人接近他。还有人把他比作“染缸”。小伙子听了很生气:“人们过去把‘十里洋场比成‘染缸,怎么今天用这个词来说我!”他要赌这口气,给自己来了个“约法三章”,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帮助,他进步很快,入了团,得了奖,还被评为模范团员。
请听这里一位青年写的一首短诗《我愿……》:
我是一粒种子,
愿大地哺育出我的幼苗;
我是一点叶绿素,
愿春天里有我生命的跳跃。
我是一个音符,
愿交响曲中有我的鸣号;
我是一个标点,
愿文坛有我的一角。
我们真切地感到,是时候了,该让这“种子”、“叶绿素”、“音符”、“标点”在伟大的时代里,发出光和热了。“愿交响曲中有我的鸣号”,这就是回响在青年心头的主旋律。
让每个青年都成为“活细胞”
勤劳的工人农民,在生产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就会迸发出实实在在的主人翁精神;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一旦剧本和角色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就会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创造欲望。同样,只有当团员和青年真正感到他们是团组织的主人,而不是处于消极地听布置、被动地受教育的地位时,他们关心集体、参加团的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南无”的团干部告诉我们,要想加强青年的“整体意识”,就必须重视每个青年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让他们都成为“活细胞”。
在公司团委成立的第二个月,一张征求意见表发到了青年们的手里。“亲爱的青年朋友,您希望团组织能为青年服务些什么项目,请将自己的心愿和希望,填人此表中。谢谢。”在这开头语的下面列了四个项目:(一)在您个人问题上,团组织能帮什么忙?(二)您对统一公司青年服装有何建议?(三)在学习上能帮您创造哪些科目学习条件?(四)您喜欢什么样的会议形式?
这张表,这一页纸,给团员、青年思想上输入的是一种新的信息:公司的团组织是你自己的组织;你对团的工作是有发言权的。许多青年高兴地、认真地、详尽地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填入了表内。“南无”的团组织尊重青年们的意愿和要求,他们善于把上级精神与青年的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当青年们看到自己的建议,体现在团的工作中的时候,他们的“活细胞”作用,便在为自己的组织操心尽力中发挥了出来。
各级团组织特别注意为每个“细胞”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在公司团委召开的“立功月”活动总结大会上,团委副书记(尚未设书记)让团员、青年就这次活动进行评价和提出问题,由他和其他团干部当场作答。象是质询,又象是答辩。一人总结变成了人人总结。
在元件四厂团代会改选团总支委员会的过程中,起初都在酝酿上届支委会提出的11名候选人,打算从中选出9名委员。一位团员代表站起来说:有的候选人没有讲一讲,自己当选后打算怎样为青年服务,改进团的工作。要是我的话,就要告诉大家我的打算。他当场讲了自己的计划。这位代表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拥护。尽管原来的候选人名单上没有他,但大家根据他平时的表现和毛遂自荐的勇气,把他选为团总支委员。
在一些工厂党组织的支持下,那里的团员青年对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也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那里,团可以向党推荐发展对象。
艺术的舞台吸引人,靠的是情节和演技;共青团活动舞台的吸引力,来自青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珍视和体现。
学雷锋的大团日刚刚结束,公司团委精心地安排了这项“工程”的收尾工作:青年们走进会场,一眼就看到满墙贴着纪录这次活动的照片。昨天,当他们擎着团旗、举着标语上街走巷清扫、服务时,似乎还有些不好意思。而今天,当他们看到这显示着每个人的作用和力量的镜头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总结会开始后,团委副书记搬出了一块大黑板,上面画着南京市地图。画面上布满了大红圈和粗粗的红线。他兴奋地向大家介绍:“那红圈表明我们服务过的汽车站;那红线表明我们清扫过的大街小巷。布满全城的红圈、红线,表明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的团员和青年,把文明、礼貌的种子撒播在南京市的各个角落!”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荣誉、自豪、责任感,多少美好的东西都凝聚在这掌声里。
青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的地方,这些往往是潜在着的积极因素,被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而“南无”的团组织千方百计地把它开发了出来。这使“细胞”更活了。去年年底,公司团委和工会一起,举办了“青年业余兴趣作品展览会”。展览会过后,他们还印发了青年个人特长登记表,建立了人才档案,并为公司的建设向人事处推荐了美工设计人员三人(其中一人已被录用)。最近,他们又成立了公司青年业余兴趣协会,下设:青年文学读书会、青年翻译社、青年摄影协会和无线电爱好者小组(另有美术、文艺两个协会正在积极筹建中)。青年翻译社打算为公司技术情报部门和研究人员翻译资料;无线电爱好者小组,深入市场搞调查,准备针对问题革新。当青年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重视、开发和保护的时候,他们那蓬勃向上的活力,便源源而生了。
从考察中我们感到,在“南无”的团组织与青年之间,不是简单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每个青年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整体,而是在为社会、为公司的服务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着自己的个性,体现着自身的价值。这里的青年在实践中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这正是青年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和要注意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在多侧面的渗透中引发真善美
在人们(尤其是青年)的精神领城中建设真、善、美,陶冶共产主义情操,这应该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用什么方法去实施呢?“南无”的团干部感到:左的方法不能用、老的方法不够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而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不会的东西肯于学习,勇于探索。
“我最喜欢开短小精悍、轻松愉快、人人都能发表自己意见的会,会头会尾要有歌声。”
“我最讨厌那种几个头头排队讲话,大家坐冷板凳,长而无效的会。开会要提出办法,解决问题。”
“您能帮助我学一点辩证法和心理学吗?它能使我在一般情况下识别善与恶,有助于理解别人的心理,有助于交朋友。”
“希望团组织多为我们组织一些联欢、旅游、唱歌、跳舞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
在公司团委办公室里,委员们认真地翻阅着团员青年送来的意见表,在重要的意见下,他们用笔划上了粗粗的红线。“南无”团委和团员青年的心是相通的。他们努力从青年的意见中汲取智慧,探求八十年代青年工作的最佳方式。
当“美”这个字眼在一些人的心中似乎还颇觉陌生的时候,在长虹无线电厂会议室里,“谈美”两个大字就写在黑板上了。谁来谈呢?是公司团委副书记小王。这年轻人平时不是军上衣就是蓝制服,可今天却换上了一件崭新的夹克式羊毛衫,联想到他平时的装束,青年们禁不住笑了起来。小王上台后,大大方方宣布他先给大家唱几支歌,这下会场更活跃了。歌声随着掌声飘起,时而轻快委婉,时而含蓄深沉。音色虽比不上第一流的歌手,但开会前欣赏一下自己“团头”的表演,真是一次愉快的享受。小王先唱了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随后他问大家,那茫茫草原美在哪里?当人们还一时难答的时候,他又唱起了《再见吧,妈妈》,随后,他又问大家,那山茶花为什么激起了战士心中的美感?“美”的报告就从这里开始了。他分析了“美”的概念,介绍了“美”的常识,提出了“美”的要求,洋洋洒洒讲了几小时,青年们听得入了迷,“美”开拓了他们思想境界中的新领域。
观念的东西要在实践中理解和巩固。“南无”团委把青年美的心愿推向美的行动。“亲爱的朋友们,请带上你最美的作品来参加青年业余兴趣作品展览吧!”在短短二十天内,他们就收到作品600多件。这里不仅有正宗的国画、油画,广告画、篆刻,还有难登大雅之堂的黑板报版面设计;既有美妙的诗文,苍劲的书法,又有独具风格的盆景,五光十色的邮集,精致的枕套、台布,还有年轻的母亲为心爱的孩子裁制的童装、花裙、小围兜……种类的繁多,展品的精美,令人目不暇接·这是美的展示、潜力的显露,它充溢着青春的活力、劳动的智慧、生活的情趣和理想的憧憬。参观的人们透过这些展品看到了青年们一颗颗美的心灵,青年也在自己作品的制作展出中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感情,提高了鉴赏能力。美,就这样如甜美的甘露悄悄润入了人们的心田。
同样,他们为了培养青年的“整体意识”,在组织学习公司章程的同时,又发动团员青年自己动手作词谱曲,创作《公司青年之歌》,并精选了几首在元旦佳节的联欢会上进行试唱。“电波萦绕在群山之巅,歌声飘荡在扬子江边,献身四化的年轻朋友,在公司的旗帜下奋勇向前……”高亢、豪迈的歌声在人们心中唤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这次联欢会上,公司的一百多对男女青年还随着优美的乐曲,手拉手欢乐地跳起了自编的“公司青年舞”。舞姿是那样轻盈、舒展动作是那样欢快、和谐。从那一张张充满喜悦、自豪的笑脸上,人们不难想见,此时此刻,“公司”这个似乎陈旧了的字眼,在青年心目中显得多么神圣,一种“以公司的巩固和发展为己任”的高尚情感油然而生。
“南无”的团干部在实践中认识到:思想教育的信息要为青年所乐于接受,应当不断变换传递的方式,变呆板的单向输出为活泼的相互交流。他们在“五讲四美”教育中就是这样实践的。有些青年常埋怨别人不尊重自己,团委没有采用开“顶风船”的办法,而是组织大家讨论“怎样使社会尊重我?”越讨论,青年们越懂得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的道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别开生面。元件十七厂的团员青年模仿“击鼓传花”的形式,在乐曲声中传递水杯进行问题考答。团干部们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是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个提出‘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将领是谁?(打一电影名)”“今年以来,我国体育界有哪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等问题写在纸条上,请乐曲终止时手中持有水杯的同志作答。回答不完整时,大家互相启发,争着补充。
用爱去换取爱,用信任去换取信任,能有效地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元件一厂青年工人小戴,从小失去了母爱,真挚的女友也遭到了不幸(因车祸而死),由农场调到工厂后又遇到不顺心的事,接踵而来的打击使他对人生失去了希望,走了轻生的道路。他被抢救后,党、团组织用关怀和体贴温暖他的心。全车间五十多名工人都去医院看望他。后来,团组织又多次邀请他参加团的活动,重新唤起了他对人生的信念和希望。当我们和他交谈时,他激动地说:“我以前老是忧伤地哼着这样的歌:《妈妈,快看看我》,《心上的人啊,快给我力量》,现在我最爱唱的是《幸福不是毛毛雨》。”
在正面提倡中加强引导,常常要比下禁令有效。元件四厂的两个团支部在玄武湖组织活动。一个支部里小伙子占一大半,另一个支部几乎是姑娘们的“一统天下”。活动前,他们分别开了会,要求大家穿上最美的衣服,学会跳公司青年舞,并告诉大家跳舞时应注意的礼貌。第二天,小伙子们个个衣着整齐,彬彬有礼,姑娘们更是青春焕发,活泼大方。虽然没有任何人下过“不准这”、“不准那”的禁令,但几个前几天还留着“阿姨头”的青年悄悄理去了长发,以前口出秽语成了习惯的小青年也相约而定今后谁要带脏字就得受罚,因为他们都愿在姑娘心里留下美好的形象。
对真、善、美的追求,犹如种子一般埋藏在青年人的心底,要把它引发出来,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辛勤的耕耘和科学的管理。“南无”的团干部每搞一次活动都要煞费苦心地琢磨如何使内容实际生动,形式活泼新颖。连一张表格、一幅挂图、几句开场白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力求不落俗套。
要教育青年,必先了解青年。简单迎合青年不对,不适合青年的特点和要求也是行不通的。要成为青年的“良师”,是必须先从做青年的益友开始的。
不能虚构理想的“蓝图”
—一我们不能仅仅凭公司的名称和形式而虚构理想的“蓝图”。
—我们要为这多难的祖国分忧;不仅是分忧,应该说是挑担,当一名自觉的挑担夫。
这是“南无”两位青年人的肺腑之言。它表明,在为四化的奋战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是蕴藏在青年身上的最本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关键是怎样去发掘和调动。
公司团委理解青年的心。公司成立后的第二个月,他们就开展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立功月”活动,把青年组织起来,为公司建立功勋,为四化争当功臣。他们要让青年的潜在能量在生产上集中释放,让青年在这样的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完善自己的形象。
这次“立功月”活动,全公司青年超额工时81,400多小时,义务劳动23,100多小时,修旧利废节约资金60,800元,技术革新26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53项。
“妙手回春,哑机还音”的故事发生在红旗无线电厂。这个厂的仓库里躺着许多台“生病”的半导体收音机,怎样才能使它们恢复“健康”,重返市场?高频修理班的青年和车间领导一起“会诊”,最后决定把这些“病机”包给青年们治疗。看谁治得好、治得快、治得多。青年工人孙平往常练兵从不马虎,今日用武大显身手。“治病”又快又准,真是妙手回春,每天能使60台哑机还音。在他的带动下,很多青年奋起直追,奋战一个月,为公司建立了功勋。
“巧法分离,废油变宝”的故事发生在元件十三厂。过去洗刷中轴机壳每天要用4大瓶汽油(12公斤)。冲洗下来的废油,都白白扔掉了,还造成了污染。共青团员赵正群、陈金林想,能不能把汽油和机油从废油中分离开,变废为宝呢?他们想起上中学时,物理课上讲过的分馏原理。他们带上废油到南师附中先做实验,用珐琅电阻把废油加热到200°C左右,汽油开始变成蒸气,经过管道冷却后顺着管子流了出来。实验成功了,他们便在车间里搞起了一套分馏的装置。一天就回收了12公斤汽油、1.5公斤机油,节约了开支,减少了污染。一年累积下来能为国家节约3吨多汽油。小赵诚恳地对我们说,原来我只想当一个普通青年,既不让领导说个“不”字,也不去干什么惊动人的事情。这次“立功月”活动激动着我的心。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为青年争口气,证明我们八十年代的青年是有作为的。
在“立功月”活动中,青年们争着挑重担:上早班的接着干,上二班的提前干,上夜班的挤出白天时间干;中秋佳节把月饼背在身上;星期天把孩子带到工厂里;热恋的青年节假日悄悄更改了约会的时间……
近一年来,公司团委围绕公司的经营、生产,采用多种形式,力争把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今年春节期间,团委配合公司经营部技术服务组,发动青年搞市场调查,了解社会上对公司产品的意见和要求,为公司的生产和产品试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种为祖国为四化强烈的“立功感”正与“自尊感”相互交织,在“南无”青年的心中萌生。虽然他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一个班组、一个车间,但这些不正是“南无”的一个细胞吗?“南无”不又是我们伟大祖国、伟大事业的一个细胞吗?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开发并组织起来,投身到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工矿企业团的工作切忌游于生产之外!
开发“青年能”的能工巧匠
人们常常把那些雕琢玉石的名手誉为“能工巧匠”,其实,在我们共青团的队伍里也有这样的一批能手。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探测着、开发着一种更宝贵的东西,在这里表现了他们的才能和技巧。“南无”的团干部就是这样的“能工巧匠”。
团委去年曾开展了人生意义的讨论,会议室的黑板上引人注目地写着两行字:
上帝会原谅青年。—列宁
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贝尔纳
会上,公司团委小王读了自己的一段日记。他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曾有过说不出的苦恼,那心情正象他自己形容的“仿佛是走进了宇航船,失去了重心。”青年们听了他读的日记不觉面面相觑,低声细语:别看他是“团头”,是党员,也有自己的苦水啊。的确,“潘晓”曾强烈地震撼了这位团干部的心。他对青年们说: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说,一个觉悟的工人,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今天,人生意义的讨论带来了一代青年心灵的交流。潘晓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固然有片面性,但她提出了人的价值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埋怨和空喊无济于事,自相轻贱也只能毁掉自己。一个人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社会给了他什么,而应该表现为他向社会奉献了什么。……小王看到青年们情绪激昂,跃跃欲试,他高兴地说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
春天过去不是秋
朋友!
春天过去不是秋,
你何必为年龄来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实,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我踏遍人生的领土,
最后我才知道:
只有人民的事业在世界上最能青春长久。
谁的生命与她结合,
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心头。
……
这首诗在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是呵,春天过去不是秋,莫叹息,莫徘徊,只有投身到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使自己的青春长久。
“南无”许多团干部都能象小王那样与青年心心相印,走到青年中去有声有色地开晨工作。元件五厂有个团支部书记,为了使更多的青年了解共青团的性质和作用,懂得怎样才能成为共青团员,他组织了一次用答辩方式进行的团员发展会。会上,一个团员向申请人提问:现在共青团的威信不高,团组织的形象也不能令人满意,你为什么还要申请入团呢?一个青年也向申请人提问:如果你入了团,你将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问题不仅是对申请人的考察,也促使到会的每个团员和青年去认真思考。这样的思想交流,使发展会不再流于形式,收到了好的效果。
“南无”的团干部懂得,没有自身的“高势能”,讲出来的话就“没味儿”,办出来的事就“没劲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在实干中改变团干部的形象,提高团组织的存在价值。他们认为,做团的工作不应当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而应当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们绞尽脑汁地思索。他们自豪地把共青团工作誉为“高尔基大学”。在这所学校里,马列主义是必修课。公司团委小王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过去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习惯找“本本”,常常很不负责地把经典当做“宝剑”乱砍,一旦碰壁,则怀疑宝剑的锋刃和钢火。系统的学习和认真的思考使他认识到,不是“宝剑”不锋利,而是不识“宝剑”真面目,或者使用时不得要领。为了提高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他们最近举办了第二期讲习班,在15次辅导讲课中马列主义哲学就占了7次。团干部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实际工作使他们懂得理论的作用和份量。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马列主义,这些书过去放在书架上作为装点,现在他们开始认识到,这才是他们寻找的真正的“宝剑”!
在这所学校里也十分重视学习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行为科学”使他们懂得工作要从青年的需要出发;“人才学”使他们认识到要善于引导青年从眼前踩出远行的路;“控制论”使他们注意选择传递信息的最佳方式和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系统工程”的理论使他们学会在自己搞的每项活动中进行科学预测和精心设计。他们深有体会地说:青年工作确实是一门科学。搞好青年工作,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要从人类创造的知识宝库中广泛地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在这所学校里,他们要接触各层次的青年,要和上上下下各方面打交道。每开展一次活动不知要费多少唇舌,跑多少趟腿。每当他们看到青年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他们精心组织的活动,并且有所收获时,尽管疲劳得支撑不住,但他们也感到心满意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以千辛万苦,换来了瞬间欢乐。”在这所学校里你不可能拿到象高等学校那样神气的毕业证书,但在这所“共青团—高尔基大学”里真正拿到好“分数”,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在我们这次采访的过程中,公司团委副书记小王同志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王1969年中学毕业,当过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今年28岁。1978年曾到南京市委党校学习。十个月的党校学习使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充实。他懂得忧国忧民要优到点子上,他懂得提高自我存在价值要和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
他努力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拚命充实自己。他自学了高等数学、哲学、历史、外语,后来又攻读经济管理的理论和研究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很多人劝他考大学,但机会都失掉了,可他还是非常坦然。他相信自学的效果,他懂得思考的份量,他把共青团工作的每一项“系统工程”都看成是做一篇论文。他是“南无”“高尔基大学”里的一名好班长。
他的工作、他的学习,真可以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没日没夜地工作,换得了共青团价值的体现和提高的时候,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写下了自己的日记:“‘有价值三个字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它的领域如此之广,真是难于找到它的上下限。它既包括过去的耕耘,又包括未来的收获。”
在“南无”,青年称赞团干部为“知音”和“真正的朋友”。他们说:“谢惠敏式”的团干部在我们这里已经“毕业”了。但也有人只看到他们在青年中又唱又跳,觉得有点“不稳”。这话传到公司党委书记胡立峰同志那里。这位55岁的党委书记到底是有经验的五十年代的老团干。他说:同志啊,公司去年成立正赶上猴年,猴年需要孙悟空。孙悟空毛手毛脚,但忠心耿耿,神通广大,降妖取经离不了这样的人!
当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必须提到,“南无”青年工作的每一步进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传统的习惯势力面前,一点改革、一点尝试都会引起人们的非难和异议。他们所以能跨出这一步,与“南无”各级党委和领导的理解、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临别的时候,团干部满怀信心地说:党委和企业领导没有把团的工作看得无足轻重,没有把我们看成“娃娃头”;相反,他们把我们看成是依靠的力量和事业的希望。这就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