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旅程》

1980-07-15 05:54梅绍武
读书 1980年9期
关键词:小提琴家自传神童

梅绍武

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自传介绍

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bin)曾来我国演奏,极受欢迎。一九七七年,梅纽因完成一部约三十万字的自传《未完成的旅程》,在英美同时出版,引起西方文艺界的重视,许多报刊撰文评介。《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海罗德·舒恩贝格写了一篇题为《神童和成年人》的评论文章,对梅纽因的成长和全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饶有兴味,我这里先摘译这篇文章的若干内容:

“所有伟大的小提琴家最初都是以神童姿态登场的,就是在这班人当中,梅纽因也是极其特殊的。刚比一个婴孩稍大一点,他就能演奏一些名曲,功夫娴熟得令人难以置信,音调纯净悦耳,而且对音乐有一种使其臻于完美的本能。的确,有人认为他青少年时代演奏的水平比现在还要高。那些不相信人间有神童的死硬派音乐家只消听十二岁的梅纽因一次演奏就完全信服了。评论界狂热地赞扬他,群众仰慕他。

“有些神童一进入十几岁就渐渐衰竭而消逝,梅纽因却一直向上,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受人热爱而尊敬的音乐家。有些神童从未成长为健全的成年人,梅纽因却怀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提高才智的决心,发奋读书,学习和思考。有些神童从小就被宠坏了,长大后成为心胸狭隘、自高自大的怪物;梅纽因却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一个对许多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事物的提倡者,一个毅然凭自己问心无愧的良心办事的人。

“他从来不是追求吃喝玩乐的人。别的一些伟大的音乐家有种种趣闻轶事,尤其是他们的性生活更为人津津乐道。音乐家往往不是知识渊博的人,如果有什么事物引起他们兴趣值得研究一番的,那必定是性。梅纽因在这花花世界却一尘不染,是个爱好家庭生活的正派人,性格有点孤僻,尽管也喜好交际。

“他这种古怪性格出自他的理想主义。他从来没有上过学,而是由双亲在家里培养起来的。他在家里学习历史和几种外语,怀有一种希伯莱自我进修的理想。他年轻时从未进过电影院,从未阅读过通俗小说。后来,他的未婚妻兼演员黛安娜·古尔德说正是他那种天真把她吸引住了。有一次,两人谈论表演艺术,提到葛蕾泰·嘉宝①,梅纽因茫然地问道,‘谁是嘉宝?

“有人指责他思想单纯,有些评论家礼貌地劝他还是专心一致拉他的小提琴为妙。是的,尽管他的文笔艰涩,政治思想天真,但是他在这部自传里还是完美地叙述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如果说贯穿全书有一主题的话,那就是他的家庭:双亲和两个妹妹——个个具有才智,大家融洽相聚,而且富有成果。梅纽因喜悦地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他一九一六年出生,四岁得到第一把小提琴,五岁在旧金山向路易斯·贝辛格学琴,七岁登台奏艺,八岁就能演奏一些标准的协奏曲。他实事求是地提到:‘我七、八岁时,一无资历和经验,二不懂得什么是青少年的向往、兴奋和失望,却几乎能跟任何一位小提琴家一样演奏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而且超过他们的水平。

“书中当然也提到他的种种经历,演奏会上的成功啦,他同小提琴家贝辛格、名指挥乔治·埃涅斯库和弗里兹·布什等音乐家的交往啦,他们都对他的成长起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包括他对音乐的见解,对小提琴的看法,以及对其他艺术家的评论,其中当然也有对海菲兹的评论。本世纪没有哪个小提琴家没受到海菲兹的影响,梅纽因对他的评论挺有意思,他说,‘海菲兹沉默寡言,外表出名的冷漠,而演奏却热情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个不大合群的人。那些认为光有完美的技巧是不够的、因而贬低他的人,从他的特征推断他为人冷酷。我觉得他们误解了当代其他小提琴家没能掌握的一种有火候的锻炼和方法……海菲兹力求使每场演奏的处理方法完全雷同一致——一种令人敬佩的正当态度,但这却不是我的作风。

“同样引人入胜之处是梅纽因叙述他怎样成长为一个音乐家。他过惯一种也许过分受到双亲和两个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的生活,以致他结婚后突然发现生活很不愉快。他也经历过小提琴家在成长中所遭遇的困难阶段,但还是努力克服了。梅纽因探讨了一个年轻人从被人欣慕的神童转变成为音乐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他确实闯过来了,第二次婚姻十分美满。他对大多数音乐家活动范围之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例如喜爱印度哲学和音乐,同印度民族音乐家拉威·商卡尔同台奏艺,举办巴斯音乐节,创办自己的音乐学校,担任乐队指挥,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音协,甚至也玩玩爵士乐。

“他树立敌人,特别是在战后他维护过德国音乐家威廉·孚特文格勒,后者因为与纳粹有关联,大多数犹太音乐家认为应对他加以谴责。梅纽因却指出他不仅不关心政治,而且还在战争期间帮助过犹太音乐家。梅纽因采取这种立场,招致许多同事的辱骂。他颇为辛酸地记载了这段插曲。梅纽因一向不是个民族主义者,不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虽然赞成以色列,但有所保留。难怪那些好战的犹太人对他颇为不满。

“不应当把这部书只看作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的自传,其中还包含着更深的涵义。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力求协调个人和全人类的利益、利用自己特殊的天赋造福人类的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梅纽因在自传中提到他的大女儿扎密拉和傅聪的婚事。他说,“傅聪使我认识到那代表人类历史基础之一的一个民族、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他的父亲②——一个著名的研究法国文化的学者,从中国寄来的信件,我们将永远珍藏起来,那是用毛笔写的(或者说是描的)非常有文化修养的法文信,表达了他对世界两大最古老的种族——中国和犹太——由此联结起来而感到高兴。可惜的是这场婚姻没有能够持久。”

梅纽因赞赏苏联各地的少年音乐寄宿学校,一九六三年他自己也在伦敦附近的索里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招收数十名儿童,聘请他的一些老朋友音乐家教授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他认为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偏重培养独奏家,很少鼓励学生演奏四重奏和室内乐,而他这所学校则要培养出全能的演奏家,既能独奏,又能任交响乐或室内乐队的乐师,甚至将来可以任教。他还特别强调要锻炼学生即席视谱演奏的能力。

关于小提琴教学,他说,“无论是培养独奏能手的俄罗斯-犹太学派,还是旨在主要培养业余演奏家的日本铃木集体教学法,都要依靠父母的热诚合作(确实铃木在接纳一个儿童之前,先要教他的父母一方,以便家中能长期保持一种音乐气氛)。日本人现在已经取代犹太人;由于犹太人在寻找新的发泄情感的出路,他们在乐队中遗留下的空缺正由日本人来填补。铃木偏重培养业余演奏家,这是他主要成功之处。我在很多方面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确实是一种应从婴儿时代就教的语言,事实上它应是在胎儿期间就受到感应的一部分,此后成为一种游戏——小提琴是个奇妙之极的玩具;铃木训练出来的大批卓越的小提琴家足以证实他这一观点。但是这种教学也有它不利之处,往往在儿童尚无分析能力之前,在大约九、十岁时,就达到了它有效的顶点。这种方法不易传入西方,那里很少父母能自由自在地扮演铃木指定的角色,很少有几个儿童不在学校或幼儿园里。”

总的说来,梅纽因对小提琴演奏的经验之谈以及对乐曲的分析,占全书的篇幅不多,而趣闻轶事倒记载得不少。例如,他十四岁时到各地演出,十分疲惫,一次在台上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竟在乐队第二次合奏时困倦得睡着了。一九二九年,科学家爱因斯坦听完他的演奏,跳上台去拥抱他,并感叹道,“我现在相信天上真有个上帝!”他幼时学琴,才艺出众,但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买一把好琴,一次随同双亲到卡奈基音乐厅听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演奏,坐在第一排,只见克莱斯勒带着两把小提琴登台,他正纳闷,忽见克莱斯勒在台上招呼他道,“孩子,这把琴归你啦!”

梅纽因自七岁起至今已在舞台上演奏五十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深入前线,登上战舰,慰问演出,甚获好评。在他获得众多的荣誉之中,他最乐于称道的是不列颠帝国爵士勋章、尼赫鲁国际间相互了解奖金、戴高乐授予他的罗兰十字勋章,以及十二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包括巴黎大学萧邦学院首次颁发给一位音乐家的荣誉学位。他现在是无数文化和慈善组织的主席、董事或委员,若打成一份机构名单需四页打字纸。他现在虽已年迈,但无意退休,乔治·斯特恩在为此书所写的序言中说,“这部自传中有两句骄傲的座右铭:‘我从来不打算退休和‘我的一生都花费在创造乌托邦。……许多人都由于梅纽因拒绝退休这一点而汲取了勇气,许多人在他的乌托邦里受到了欢迎。”

梅纽因这部自传使我们对他的经历以及西方音坛的状况得到一个全面的了解,值得一读。

①葛蕾泰·嘉宝是美国三十年代的著名电影明星,主演过《茶花女》和《瑞典女皇》等。

②指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

猜你喜欢
小提琴家自传神童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对牛弹琴
云的自传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视角
《李敖自传》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不寂寞的小提琴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