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顒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叔平的《中国哲学史稿》上册。这本书从先秦哲学讲到隋唐哲学,有独立见解。它认为,邑就是农村公社,殷代是支配着众多的分化中的农村公社的奴隶制。殷人奴隶主的意识形态是对鬼神的迷信。西周是包含着部分奴隶制的封建领主制。灭了殷的周统治者不相信“我生不有命在天”,而说“天命靡常”。到春秋战国时代,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实际生活提出了种种问题,促成了百家争鸣。孔孟儒家是没落封建领主制的代言人,荀子则是生气勃勃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哲学家。在两汉时代,和谶纬迷信相结合的儒学是思想界的正统。在哲学方面,不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达到了比先秦诸子更高的水平。在曹魏和西晋,有以傅玄、杨泉、裴
*一九五五年,斯里兰卡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
*一本通俗地说明印度哲学的特点和概略的不大的书——德·恰托巴底亚耶的《印度哲学》的中译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间或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但具体的分析并不依赖这种引用。有两个附录:
1、印度哲学派别、人名和书名表,
2、印度哲学专名索引。
为高等院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和世界经济专业编写的《世界经济》教材,已出版第一册(人民出版社版)“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包括战后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共同体、西德、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经济。
以后将出的本书第二册,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的经济”,第三册是“战后世界经济的若干问题”。
国民经济效果是社会生产成果与社会生产耗费的对比关系。换言之,是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原材料消耗、固定资本占用量、活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日本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竭力从节约原材料消耗、最有效地利用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固定基金,降低活劳动消耗,来提高经济效果,实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苏联多勃罗文斯基对此作了研究,写成了《日本经济效率问题》一书。中译本已在北京出版社出版。
*傅筑夫的《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若干特殊问题》一文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时候(一九七九年),曾引起相当大的惊诧。的确,当时郭沫若的西周奴隶社会说颇占优势,仿佛已成不易之定论。傅筑夫之说一出,却象落下了一颗炸弹。现在,傅氏的《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册已在三联书店出版,读者可以闻其详了。
傅氏认为,殷代是处于发展不充分的奴隶制下,当时的土地是属于氏族公有,农业是停滞在游农阶段。关于奴隶与农奴的区别,最根本的一点,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如果这个看法可以成立,那么西周的直接生产者就是农奴,而不是奴隶。农奴制的剥削,又只能由庄园型的土地制度来实现,这就是西周的井田制。东周以后的地主制经济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是变态的封建制度,其特殊性在于:1、东周的变化只是组织形态和剥削方法的变化;2、战国年间的大变化是商业资本(或更广泛地说是货币经济)冲击的结果;3、土地兼并是一种封建掠夺,土地制度的变革造成了佃农、盗贼和奴婢。在以地主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时期,社会经济是停滞的,它不是没有发展,而是忽上忽下,一盛一衰,成为一种波浪起伏的状态。经济上的每一次这样的巨大波动,表现在政治上大都是朝代的兴亡。这种巨大波动的原因,表面上主要是灾荒、兵祸等经济外的原因,实际上这是由于农民的极端贫困落后以及小农制经济必然具有的弱点。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另一重大特点是城市始终为封建统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实施封建统治的神经中枢,不可能成为欧洲那样的脱离封建统治体系、有如独立国一样的自由的城市。中国工商业者很早就有了所谓行,但这种行不是欧洲中世纪基尔特型的行会制度。中国手工业者实行技术保密,虽能在产品上表现出惊人的技巧,却无助于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如果有资本,有能力,都可以尽量发展,不会遇到干涉和阻挠,所以很早就有了规模较大的工场和作坊。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得特别早,但是它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生产方式,只能在新的剥削方式上建立起一个变态的封建制度。在中国,使商品经济得不到正常发展的另一个严重障碍,是传统的抑商政策。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即使有较早出现的可能,也很难成长壮大起来。
本书有附录两篇:一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运行》,另一是《封建经济危机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分解》。
北京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说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评介》第一辑,是根据国外书刊上的材料编译的。这一辑包括三组文章。第一组是:《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学说》、《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学说》(二元体系是指现代资本主义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两部分所组成,前者是大公司,后者是分散的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加尔布雷思认为应当改革市场体系,并从二元体系的权力均等化开始来改革二个体系之间的关系)、《罗斯托关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理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起飞”的争论和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第二版中的答辩》。第二组是:《迈克尔·赫德逊的<超帝国主义>》、《皮埃·雅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第三组是:《都留重人论资本主义“变质”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关于“福利”概念的讨论》。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推行凯恩斯主义,企图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资源最优配置等目标,可是到六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这些国家都处于“停滞膨胀”的境地,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正在这时,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出而向凯恩斯主义挑战,吹嘘只有采用货币主义的处方,才能实现高度就业、经济增长,而又没有通货膨胀。果真如此么?我们可以读一读胡代光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商务印书馆版)。这本小书对弗里德曼的理论和政策都作了扼要的分析。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版)是在旧版《历史问题论丛》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第一组收文《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等十三篇,第二组收文《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等十九篇,第三组收文《给文成公主应有的历史地位》等七篇。书后附《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一文。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恩常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上集。本书主要介绍和探讨了独龙、崩龙、怒、傈僳、苦聪、佤、景颇、彝、傣、苗等族过去的经济、社会的概况和特点。书前有一篇《从云南少数民族志看原始社会解体的特征》。
三联书店出版的乌尔利希的《恩格斯的青年时代》(马欣译),副题《对恩格斯在1842—1845年世界观的发展所作的历史传记性研究》。内分“曼彻斯特,1842—1844”、“巴黎,1844”、“爱北斐特—巴门,1844—1845”三个部分。
*马克思酷爱文学,也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柏拉威尔的《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三联书店出版),围绕着马克思一生和文学的渊源,按年代顺序阐述了马克思有关文学的言论,分析了他如何把阅读过的小说、诗歌和剧本运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去,同时也阐明了马克思的文艺和美学观点。本书虽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总的说来,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吉林师范大学杨公骥的《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版),原是中国文学史一课的讲义,从原始文学讲到战国时代。本书所引古汉文,都已译为白话。书中不乏独立见解。有些注释也能启发读者的思考。
龙榆生的《词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上编探讨了词曲的起源,论述了词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一些作家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下编论声韵的作用。
*王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
*杜渐的《书海夜航》(三联书店版)是一批读书笔记,介绍外国的文学的。
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中学毕业后只身进入非洲丛林,与野生黑猩猩为伍。经过十几年的考察,首次初步揭开了黑猩猩行为的奥秘。她的《黑猩猩在召唤》一书(刘后一等译)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