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书田
我们团支部过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也开展了一些生产活动,如组织青年学习农业技术,参加生产突击活动等。但是,由于思想没有解放,大胆革新的精神不够,所以对促进生产的作用不大。
一九六四年,我们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上,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的号召,组织青年成立了一个科技小组。当时,我们大队生产上突出的问题是棉花产量很低。因此,决定首先摸索一条棉花高产的道路。当年即种上了九亩棉花拭验田。可是到了秋后,每亩收皮棉不到七十斤,比当年大田的产量还低了一点。
头一年的试验失败了。应该怎样看待失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在这篇文章里有两句话:“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使我们增添了勇气。但“堑”在哪里?“智”从何来?我们认真总结了搞试验的情况,找出了两条教训:一是缺少严格的科学态度,没有摸出棉花的生长规律,管理方法不对头;二是主动听取老农的意见不够。吸取了经验教训,我们就决定重敲锣鼓从头干。
但事情不那么顺利。一九六五年春天,我带着几个青年到试验田里去插牌子,上面写的计划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他们笑着说:“你们青年有文化,会数数,多数几遍就有啪!”听了这些冷言冷语,有的青年沉不住气了,说没多大把握,先别插试验田的牌子了!我觉得有些社员信不过我们,我们自己可不能泄气啊!针对这些思想,我们再学毛主席的《实践论》,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没有把握的问题。有的说:“没有把握,就是没有掌握棉花的生长规律。要掌握规律,就得敢于实践。”也有的说:“要知道梨子是甜是酸,就得亲口尝一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经过一番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干革命就得敢于斗争,敢于实践。
打消了思想顾虑,大伙的干劲更大了。可是,苗出土后又出了问题,稀稀拉拉的,过往的人看了都撇嘴,说这那象试验田,成了“显眼田”啦!这回大伙沉住了气,把死苗和枯黄的苗拔出来,在地头会诊。研究来,分析去,终于找到了缺苗的原因是:播种时种的过深;播种后没及时松土,地板结了,苗顶不出来。原因找到了,就抓紧中耕松土,移栽芽苗。不到一个星期,就把苗补齐了。
棉桃长到象“灯笼壳”时,又招了蚜虫。眼看着绿油油的棉花叶,一张张卷缩起来,我们赶紧派了两个人,背着喷雾器,整天打药。可是打一遍又一遍,总不见效。没过几天,棉花叶卷成了小拳头。怎么办呢?就在这紧急关头,我们再一次从毛主席著作里找方向。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主席说:“对于敌人,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才启发了我们。对“虫敌”也不能打消耗战,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于是,我们就集中许多喷雾器,把药配得浓一些,大伙一齐动手,逐段逐片地围剿。过了三天,棉蚜虫就不见了,棉花叶又渐渐舒展开来。
在《矛盾论》里,毛主席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殊矛盾。棉花的生长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有不同的阶段。只有抓住各个生长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才能促使它更好地生长。比如,到蕾花期,棉花需要蹲苗。俗话说:“节间不过寸,每天长二分”。这样,才能使有效的养分,充分供应果枝。可是,我们的试验田到蕾花期,刚浇了一遍水,接着又下了一场透雨,棉花“疯长”起来。株高叶大,看起来挺好看,但只长个,棉桃就少了。怎么办呢?大伙一商量,觉得要抑止棉花疯长,浅锄不济事。特殊的矛盾,要用特殊的方法来解决。不能用治感冒的办法来治盲肠炎,必须动手术。来一遍深耪,把地下的须根切断。
就这样,从播种到收,我们始终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从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棉花花苓期,又解决了烂桃这最后一关,从而夺得了好收成。九亩棉花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达一百八十斤。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用毛泽东的思想来指导科学实验,试验田棉花就大幅度增产。在总结今年棉花试验田高产的基础上,我们决心在明年大干一场,不仅要继续探索棉花生长的规律,而且要开展小麦、玉米的高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