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关明 闻毅
一九六二冬天,上海农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艺宣传形式——讲革命故事。青浦县小蒸公社青年业余故事员吕燕华,就是这支宣传队伍中的一名尖兵。
象一个上阵的战士一样
一九六四年春天,这是吕燕华当上业余故事员的第二年。一年来的讲故事活动,使这位农村女青年、大队的团支书,锻炼得比以前更坚强了。这一天,她走过小蒸镇东市梢的一家茶馆,看到里面黑压压的人群,正在听一个老头子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吕燕华心里一急,就想闯进茶馆去!但又一想:茶馆是个“百口衙门”的场所,自己从来还没有到过这种地方去讲过故事,自己闯进去,要是被他们轰出来又怎么办?吕燕华站在茶馆门口怔住了。但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革命烈士李大钊同志,为了宣传革命真理,在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到群众集结的地方,高高站在长凳上,向群众演讲……吕燕华想到这里,浑身顿时增添了力量。她勇敢地走进茶馆,提高嗓音说:“乡亲们,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革命故事——《红灯记》。”
群众中一阵骚动。
这时,吕燕华象一个上阵的战士一样,怀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革命英雄的满腔热爱,激动地讲着《红灯记》的故事。茶客们,一个个地被吸引过来了。连过路的社员也在茶馆门口站住了。当吕燕华讲到李玉和、李奶奶英勇牺牲的时候,听众都难过地低下了头;讲到铁梅冲破重重困难,又遇到了叛徒时,好几个听众不约而同时惊呼着站了起来……故事象长江里的激浪,一浪高一浪地冲击着听众的心。直到叛徒被枪毙,铁梅找到了党组织时,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故事讲完,群众议论纷纷:“革命果实来得不容易啊!”“真是一家三代都英雄!”
听到这些反映,吕燕华心里一阵障高兴,她回过头来,想再看看那个讲《唐伯虎点秋香》的老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不久,“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吕燕华从上海参加农村业余创作故事会串回来,到家时已是上灯时分。她端起碗来正要吃饭,公社文化站许美瑛推门进来:“燕华阿姊,庄浜大队今夜要演戏,听说有《碧落黄泉》《英台哭灵》!”
吕燕华放下饭碗,站起来说:“走!我们看看去!”
庄浜大队的“露天剧场”里早已坐满了等待开场的观众。吕燕华急冲冲地找到了晚会的负责人,要求他把《碧落黄泉》等旧戏抽掉,换自己上台去讲一个革命故事。晚会负责人开始感到很为难,婉言拒绝了。吕燕华恳切地说:“《碧落黄泉》这类戏,内容不好,我们要对群众负责,不能让大家受毒害。”
对方终于被吕燕华说服了。
台下一障热烈的掌声,报幕员宣布:“下面一个节目,由吕燕华同志讲故事《一只鸡》。”当她讲到宝山公公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失手打死了引全嫂的一只鸡后,把自己的一只鸡暗暗地赔给引全嫂;生产队长晓得后,又把自己的一只鸡悄悄地放到宝山公公的鸡棚里时,群众中顿时迸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故事结束,已经是夜里十点钟了。吕燕华走在回家的路上,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心里却感到很愉快!
人们都说吕燕华肚里装满了革命故事,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讲革命故事,传播毛泽东思想。去年吕燕华到青浦去开会,住在机关招待所,她一早起身,利用开会前的片刻,到附近学校去给学生讲《血泪斑斑的罪证》;午后,同志们都休息了,她又一个人跑到对面公园去给游人讲《老队长迎亲》;会议结束,她从青浦回家,在轮船上又向乘客们讲了《一把镰刀》《说嘴媒人》等好几个故事,一连讲了二三个小时,直到上岸为止。吕燕华这种见了群众就宣传,只要有机会就给群众大讲革命故事,积极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革命精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赞扬。有个曾经在轮船上听过好几次吕燕华讲故事的乘客,写信给青浦县文化馆称她是“热情的农民宣传家”。
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
器。”吕燕华,这个贫农的女儿,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用讲故事这一文艺武器,积极主动地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一九六四年一月,正当青浦全县展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这个在旧社会里受尽摧残的女孩子,在县委召开的千人宣传工作大会上,痛哭流涕地讲述了自己的家史。当她走下台来时,同志们一拥而上,亲切地向她问候,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阶级仇,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不少单位的负责同志都邀请吕燕华到他们那里去,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讲一讲她的家史。吕燕华置身在党的关怀和同志们的阶级友爱之中,心里非常感动。晚上,她睡在床上,思潮起伏。她想得很多:想到苦难的过去;想到一个党的宣传员在当前阶级斗争中的重大责任……
吕燕华再也躺不住了,立刻从热烘烘的被窝里坐了起来。冒着深夜的严寒,一笔一笔地写着自己的家史。她沉浸在辛酸的回忆中……
抗战前夕,吕燕华家乡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妈妈拖了四个月的身孕,流浪到上海街头,被人贩子卖给了一个大资本家当了丫头,成天双膝跪在打蜡地板上用白毛巾擦抹地板。妈妈怀孕八个月了,有一次,擦好地板,刚直起腰来想喘一口气,资本家赶过来对准她的肚子就是一脚,当天晚上,没有足月的吕燕华就早产了下来。资本家为了要妈妈的奶水,千方百计地陷害她,把她丢进了育婴堂。寒冬腊月,雪花横飞,当妈妈不顾生死地赶到育婴堂,只见不满十天的小燕华,在铁抽屉里,巳冻得全身青紫,奄奄一息。妈妈把她贴在心窝上,抱了回来。过了几天,狠毒的资本家又对吕燕华下了毒手,趁妈妈不在时,在她的小嘴里,塞进了一块手帕。亏得另外一个佣人帮助后才得救,并且使母女俩逃出了火坑。从此,吕燕华就跟着妈妈从上海流浪到南京,讨饭求生。
解放了,吕燕华母女俩和所有的受苦人一样,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吕燕华把党和毛主席看作救星。一九五一年,她加入了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不分日夜地积极参加土改、镇反等各项政治运动。一九五三年冬天,吕燕华以青浦县妇女代表的身份,光荣地出席了江苏省妇代大会……
时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她抬起头来,窗上印满了一朵朵霜花,屋檐下挂着亮晶晶的冰凌。吕燕华用嘴呵一呵冻得发僵的双手,继续往下写。当她写到一九五五年自己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要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时,一股热流涌满全身。
经过了两、三个深夜,吕燕华终于把家史——《母女会》的初稿写了出来。
当《母女会》在《故事会》丛书上一发表,立刻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篇很好的教材。上海郊区十个县的农村,都普遍讲开了《母女会》的故事。仅青浦一个县,就有十多万人次听了这个故事。很多人听了流下了眼泪,说:不能吃了饱饭,忘记讨饭。一定要牢记阶级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出力。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去年秋天,在中共青浦县委的领导下,全县掀起了学习大寨的热潮。吕燕华在故事员训练班学习了《大寨人的故事》,回到家里后,一连两个晚上,在灯下背故事到深夜。第三天上午十点钟光景,她就满怀激情地走进了西市梢的茶馆。这是个雨天,社员们都不出工,茶馆里茶客特别多,吕燕华照例往凳子上一站,拉开嗓门说:“乡亲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大寨人的故事》。”谁知故事还没讲到一半,茶馆里只剩下三个老年人了。一位老人好心地劝她等到人多再讲,吕燕华说:“不,老伯伯,这是宣传毛主席指示的自力更生方针的好故事,对促进生产有好处,我们大家都应该听听,我不怕吃力,只要你们肯听下去,我就一定讲下去,把它讲完!”
故事讲完,老伯伯关心地对她说:“妹妹,这只故事的确好,今天你来得晚了一点,茶客都急着回去吃饭,另外有些人,前两天都刚刚听过大寨的报告,当你今天又来‘炒冷饭,所以才走了的。”
吕燕华冒雨走出茶馆,心里晤暗责备自己。她一面走一面想着老伯伯的话。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光景,吕燕华又出现在西市梢茶馆里,她面对茶客,一开头就用非常焦急的心情和语气说:“乡亲们,今天我讲的故事,是发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的一条山路上,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民,冒着狂风大雨,急冲冲在向前奔跑,他跃过水荡,踢开石块,恨不得一步跨到家里。这个老农民他为啥这样着急呢,原来他在县里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昨天夜里突然接到电话,说大队里遭受了严重的水灾……”
茶客们一下就被吕燕华的故事吸引住了,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她。跟着故事的发展,在人们面前立刻出现了一个个抗洪救灾的英雄,他们在严重的洪水袭击下,与风浪进行搏斗,在山沟里抢险:石坝塌了,再砌起来;梯田冲了,再修起来;窑洞毁了,再打起来;庄稼倒了,再扶起来。国家给他们救灾费、安置费、医药费,他们坚决不要:“自己能走过的路,决不要人家来扶。”这是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多么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吕燕华一连讲了半个多小时,结束时,她看着眼前一双双激动的眼睛,笑着说:“乡亲们,《大寨人的故事》到此结束。”群众一听是《大寨人的故事》“轰”地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哎呀!原来就是这只故事,早知这样有劲,我昨天就不走啦!”“吕燕华,要是明天天气不好,你还要来讲啊!”
随着学习大寨热潮的进一步开展,吕燕华利用业余时间和劳动间隙,到处大讲《大寨人的故事》。她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到七个大队去讲了十三场故事。每场有一百五十多个听众。金星大队社员们听了《大寨人的故事》后,顶风冒雨大闹积肥,在短短的十天内,割了二十多万斤野草。这个大队的团支部副书记朱建华,下雨天挑粪,扭伤了腰,大家劝他休息,他说:“大寨的赵小和跌断了腿,还要坚持参加集体劳动,我扭伤点腰,算不了什么。”
大寨精神在这里深入了人心,正在化为移山倒海的物质力量。
把毛泽东思想送到社员心里
吕燕华,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青年,为什么能把讲故事这个武器,运用得这样自如?很多业余故事员,看到她时,总要向她取经,要她传授技巧。每当她逢到这种场合,总是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她说:“我在讲故事时,实在很少考虑技巧。我不过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宣传员,有责任把革命故事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讲给大家听。”有些群众说:吕燕华讲《雷锋》就象雷锋,讲《李双双》就象李双双。
有一天,天气很冷,又下着雨,在小蒸镇上有一个农村妇女,一手抱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一手携着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在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吕燕华刚从镇上回家,看到这个情景,赶忙上去询问,原来这母子三人是刚从练塘公社走亲戚回来,要到曹家浜,走到半路上遇雨了。
吕燕华把自己的布裙给女孩子围好后,就把她背到自己背上,冒雨送他们到曹家滨去。雨越下越大,刺骨的寒风呼呼直叫,路上尽是稀浆污泥。当吕燕华浑身湿淋淋地把母子三人送到家里时,孩子的父亲感动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在吕燕华担任业余故事员的同时,她正担任着生产队的保管员,她把群众交给自己的“钥匙”,看作是贫下中农交给她的印把子一样。不管是干部还是一般社员,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谁违反了制度,她都不讲情面,展开批评。三年多的保管员工作,吕燕华没有辜负贫下中农的信任。她经管的现金账目,物资帐目,始终清清楚楚。仓库里物资保管得非常好。广大贫下中农都信得过她,说她是个大公无私的管家人。
对待阶级兄弟要象春天一样温暖,对待集体事业忠心耿耿,一丝不苟。吕燕华所做的一切,不正象《雷锋》里的雷锋,《李双双》里的李双双吗!吕燕华为什么能把革命故事讲得这样好,她的行动,不是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答案了吗!
吕燕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讲革命故事,把毛泽东思想宣传到成千上万的农民心里,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她想:要是能把附近的青年文娱活动分子动员起来,组织一支宣传队伍,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把毛泽东思想送到社员的心里,该有多么重要啊!她把自己的心思汇报给党组织,立刻得到了党的支持。于是,一连好几个晚上,吕燕华到社员家去动员,到供销社去商量,到小学去联系,为宣传队选拔队员……半个月以后,一支包括教师、营业员、农村知识青年的宣传队伍组织起来了。这支年青的宣传队立刻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街头、农村、会场上。今年五月一日晚上,庄滨大队请宣传队去演出,吕燕华和队员们,兴高彩烈地走进村庄。这时,庄浜大队的青年,奏着动听的“江南丝竹”,在村口迎接。吕燕华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去年今天,她带着故事,一个人来到这里唱对台戏,而一年后的今天,来到这里的已经是一支十七人的宣传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