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962-08-16 03:35张世英
中国青年 1962年3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张世英

费尔巴哈(1804-1872)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杰出的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最近的哲学先驱之一。

十九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之交,德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代表着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中激进集团的利益。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宗教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当时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权威。费尔巴哈作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别的思想代表,摧毁了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费尔巴哈正是由于这一伟大的历史功绩而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称道。

费尔巴哈于1804年7月生于兰斯休特的一个律师的家庭里。1823年,他入海德堡大学学神学,不久,他就对神学不感兴趣,遂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听了两年黑格尔的课。1828年,他大学毕血后,即到爱尔兰根大学当哲学讲师,讲授哲学史和逻辑学等课程。虽然这时的费尔巴哈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追随者,但他已经对宗教关于来世的胡说给予了批判。在1830年他的匿名著作“论死与不死”中,费尔巴哈论证了个人死亡的必然性,揭露了关于来世的信仰的毒害,他要人全心全意集中注意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就因为这部著作中所包含的战斗思想,他遭到了反动势力的迫害,被永远逐出了大学讲堂。1886年,费尔巴哈隐居于布鲁克堡村,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1860年,又移居鲁享堡,在几十年的乡居期间,他专门从事哲学著述。1839年,他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1841年他写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此后,他还写了一系列的哲学著作,如“未来哲学原理”(1848)、“宗教的本贸”(1845)等等。

在费尔巴哈乡居期间,德国曾发生了1848年革命,他却没有参加这次斗争。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两年之后(1872年),他就与世长辞了。

费尔巴哈反对封建主义的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在一个一切以专制君主的慈悲和专横为转移的国家中,每一个规章都会变为朝令夕改的,……”“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第596页。)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费尔巴哈敌视当时一度嚣张的反动势力,把当时的欧洲比作“空间略大的监狱”。他公开主张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去代替旧的封建制,他认为即使在实行这种代替时会引起“灾难”那也是可以的。

不过,费尔巴哈毕竟没有摆脱当时整个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未曾参加当时的革命实际活动,而只是站在革命的旁边保持民主信念。因此,费尔巴哈反封建的斗争主要不是表现在实际政治活动方面,而是表现在思想、理论的领域。

费尔巴哈理论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两方面。他不敢在阶级斗争的最直接的领域——实际政治中进行活动,他主要地只是在距离物质生活最辽远、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最间接的哲学领域和宗教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费尔巴哈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和有血有肉的人,就没有精神、意识,精神、意识是人脑的属性;这也就是说,没有肉体,就没有灵魂,灵魂附属于肉体。所以,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界和现实的人,乃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不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出发,一切都属虚幻。这些,就是费尔巴哈人本的哲学基本原则,费尔巴哈正是根据这个基本原则来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在自己的著作中着重对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他指出:精神只能附属于人体,只有这样的精神才是现实的、真正的精神;唯心主义所视为独立的精神主体,既然不在一个现实的人的头脑之中,因而只是假想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其次,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也必须以外界事物为前提。他说:“如果在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那末怎么能够表露自己的感觉呢?”费尔巴哈还用极普通而又极生动的例子揭示了唯心主义者把客体看成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的荒谬观点,他说:“如果猫看见的老鼠只在它的眼睛中存在,只是它的视神经的感受,为什么猫用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因为猫不想因为爱戴这些唯心主义者而去死于饥饿,并且忍受痛苦;……”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是他在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认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它把本来附属于人脑的属性——精神、意识从肉体中、从人脑中抽象开来,使之成为独立自主之物,并进一步把它看成了人体和自然的创造主。(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指出,唯心主义完全颠倒了事情的本末。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这些分析、批判是很生动、很中肯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象的人”这一点是正确的;他们认为费尔巴哈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基本的要点。(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177页。)

不过,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他在正确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的同时,却没有看到人的更重要的本质的方面,即人的社会性。他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把人只看成一种高等生物,而没有从具体社会关系、社会历史、社会实践来看人。对于这样来看待人的观点,我们一般称之为人本学。所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叫做人本学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由于把人看成是超乎一定社会关系和一定历史条件之外的一般的人,所以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针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这种人本学缺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论纲”)第二,费尔巴哈虽然正确地主张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他对这种同一性的理解是此较狭隘的,他只看到人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人的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但他没有看到人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人只是在对客观存在进行消极直观的过程中认识客观存在的,他不理解人正是在积极改造客观存在的过程中认识客观存在的。象费尔巴哈这种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哲学观点,一般称之为直观的哲学观点。直观性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从前一切旧的唯物主义一样,其主要缺点就在于不懂得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事物和我们的认识,就在于没有发展人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就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第三,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只注意论证事物的客观性,而忽视了它们的辩证性。他不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之处,不理解对立统一的规律。他把对立面的统一理解为二者间的界限的消灭,理解为“中立化,”把对立面之间的矛盾理解为两个互相对立的状态在时间上的“不断交替”和“相继而来。”显然,费尔巴哈把对立统一的规律作了形而上学的,因而是错误的理解。这样,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就连他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也一块儿抛掉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才站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在彻底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辩证思想。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占了极大的篇幅,也是他思想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费尔巴哈断然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在批判宗教时所用的方法、原则和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是一样的,这就是从自然和人出发,把一切超自然、超人的东西归结为自然的东西和人的东西。在分析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他认为黑格尔哲学中那种超乎自然和人之上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是把现实的人的精神加以抽象化的结果;同样,在分析宗教时,他也认为宗教上所谓超乎人和超乎自然之上的上帝,也有着人的心理上的根源,这就是人的无知、对自然的依赖感和恐惧感以及对一些达不到的要求和希望的幻想。例如当人不了解自然现象的原因,对这些现象心存畏惧时,他就幻想有一种主宰自然的力量,用它来解释自然现象,这种力量就是上帝。又如当人处在困境时,他要求得到拯救而又不能实现,他就幻想有一种力量来拯救他,这样的力量也就是上帝。费尔巴哈由此得出结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上帝。费尔巴哈在尘世间找宗教根源的这种作法,无疑在当时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所了解的人,如前所述,是抽象的,是在社会关系和历史以外的,因此,他只是寻求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而没有揭示宗教之所以产生的更根本的根源,即社会根源。“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在现实中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在费尔巴哈看来,似乎只要改变一下人的那些心理和思想,宗教就可以消灭,这种看法显然是很肤浅的,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哲学尽管具有人本学的性质,并且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他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批判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的。这是他哲学的“基本内核”。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时,曾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而摒弃了它的唯心主义的杂质。恩格斯说过:“对抽象的人的祟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这个核心,应代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正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任务。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星座”的哲学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