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顺
“分清是非”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环节。讲起来十分容易,作起来困难不少。
在我们学校里,凡是参加过工厂劳动的同志,谁都知道,出现废品和事故是最使人不安和关心的问题。过去有的同志认为:“出事故总是坏事,谁要是出了事故就应当受批评。”好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是非可言,出事故、出废品就是错误,就应该捡讨。最近学习了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后,具体地分析了过去处理的几件事,才发现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抱有绝对的看法,具体问题都要有具体分析。
“事故”是坏事。但就出事故的同志而言,就不能一律对待,一律批评,而是要具体分析。有的同志要批评教育,有的同志要帮助他提高技术,有的甚至还应当表扬。如我们车间有一位师傅,出了一件“伤手”的事故。不了解情况的人一边怜惜,一边总要说声“太不小心,太不应该了”。要不是他伤了手,就会马上批评他。但是深入了解情况的人就完全不同了。原来这位师傅接到一个要求精度很高的工件,他知道机床有按刀不稳的毛病,细心按好了刀,先开空车试一试,刀真的脱了下来。他急忙用手接住刀,保住了工件的安全,但却伤了自己的手。他这种细心工作和热爱国家财产的精神,是应该表扬和值得学习的。要消灭这类事故,批评和检查思想是不对的,因为它解决不了机床的毛病,要解决问题只有修理机床。要是不加分析,见事故就叫、同志检查思想,就会混淆是非,挫伤了同志的劳动积极性。
知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道理之后,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个道理,身体力行。要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容易的,离开了深入下去调查研究,是没有别的办法的。有一位同学,过去曾说过“劳动痛苦”,有一次他在作四方小钢柱时出了废品。这件事马上引起一些同志的联想:这样简单的工作还出废品,一定是他的“好逸恶劳”的思想作怪。去找他谈话的同志,本想好好的批评一下他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可是下班之后见他还在用废品学习操作,累的满头大汗还是作不“方”。于是两个人就一起干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都作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好去问师傅,从师傅那里才知道是定位面选错了,改正之后废品消灭了。通过这个例子不只使我们知道了事故之中存在着技术问题,需要耐心的帮助,不能简单的批评思想,因为批评思想并不能解决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明白了,“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到同志的身边去,不作一作同样的工作(小方柱),不认真听一听同志们的意见,是不会知道实际困难,不会发现“简单”的工件中还有这样的技术问题的。只凭过去的印象,加上现在的粗枝大叶的情况就下结论,就动手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毛主席说“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我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问题,还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是达不到目的的。一个同学工作不太负责,磨平面时送进量选的太大,打破了砂轮。他听见“轰”的一声响,自己拔腿就跑,周围同志的安全、机床设备的损失他全都不顾,还是师傅跑过去拉断了电车才停了车。这位同学的思想里,的确缺乏集体主义,当时大家意见很大,提出批评时带着几分“火气”。对方的思想一时扭不过来,不能接受批评,双方就对立起来。问题没法解决,只好先“放一放”。这在当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是正因为这一“放”,使犯错误的同志有了思想斗争的时间,使其他同志也冷静地找出帮助同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批评和帮助,大家都能够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进行比较细致的说理帮助了。这样才使那位同学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错误和危害,开始有所进步。
批评是“治病救人”,我们不能作一个粗枝大叶的医生,看到病人,不讲场合,不问情由,不管对方是否同意就急急忙忙的动手术。批评是脸上洗灰,当别人双手捣着脸时,你有再好的肥皂和毛巾也是不起作用的。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一定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防止引起对立情绪,因为对立了意见就听不进去,问题自然也不能解决。毛主席说“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些教导现在读起来感到更加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