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光
我不同意陈继良同志认为“二十五岁以上青年人,就比较普遍存在安闲思想”的看法。我想用两个现成的事例来说明。上海徐汇区有个二十七岁的家庭妇女吴佩芳,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受尽冷嘲热讽,白手起家办起了里弄民校,她没有分文工资报酬,却为入学的孩子们洗脏衣、理发、倒马桶。把家长坚决要送去劳动教养的顽童,求情留下来亲自教育,费尽心血终于教好了孩子。在有些人看来:吴佩芳是不懂安闲“自找麻烦”的“蠢人”。但她却感到十分快乐。难道能说:“安闲是人之常情吗?”也许吴佩芳究竟还是青年。上海控江新村钦食商店,每当清晨四点钟开门时,就有一位老人自动帮忙,拉风箱,做大饼,什么都干;一天是这样,一月是这样,一年仍是这样:从1957年到今天,数年如一日坚持义务劳动。这老人原来是上海锅炉厂退休工人。论年龄已六十三岁了,论工作,已退休,论物质报酬,一年不拿一分钱。为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大家都在这么忙,我却坐在家里吃安闲饭,这口闲饭我可吃不了。”又说“社会主义是要大家好,我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我能活一天,就为社会主义干一天,你别看这拉风箱是小事,人民也少不了它啊!我在这儿拉风箱和在锅炉厂一样都是为社会主义加油!”这是朴素的真理,闪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
从这二位“自找麻烦,不爱安闲”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级不同世界观的人,对“安闲”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着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人,往往把“平静”看成“幸福”,把“安逸”看成最大的“享受”,当然更谈不上“将困难带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了。而老工人和吴佩芳的精神却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思想,他们把“安闲”看成苦恼和耻辱,把劳动和斗争看成最大幸福,他们不计报酬,忘我劳动,把给别人的方便与快乐,看作自己的最大幸福。他们把多为人类造福而进行紧张的斗争,看成是人之常情。所以老工人虽然工作退休了,可是思想永不退休,如常青的松树,永葆其美妙的青春。我们每一个革命青年应该坚决抛弃资产阶级“安闲”的人之常情,树立无产阶级紧张战斗的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