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与读书

1959-08-16 03:30陶铸
中国青年 1959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劳动读书

编者按:今年一月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曾对下放到东莞县虎门公社参加劳动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学生作过一次谈话,本文是根据这次谈话记录修改补充而成的。文中指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点体力劳动也不行。一方面应该懂得轻视劳动的思想是错误的,在劳动中不但可以改造思想,而且可以学得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懂得轻视读书的思想也是错误的。对正在求学期间的青年来讲,求知识的主要方面应当是从书本上学习,是读书。因此,这次谈话对所有青年学生正确理解读书和劳动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很有帮助的。文内小标题是本刊编者加的。

新的教育时代

新的时代的青年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点体力劳动也不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青年一方面要努力读书一方面要参加一点体力劳动。你们这次到农村来参加一个时期的劳动生产,帮助农民秋收,深翻土地,干得很起劲。这种做法和表现,正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说明今天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这一变化的意义,也即是在劳动的时候积极劳动,在读书的时候发奋读书,思想上都没有一点抵触了呢?我看还不能这样说。不是有人说过,大学生参加劳动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扁担挑不出李白生平”吗?不是也有人执有“劳动积极学习差,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吗?这就说明了还有一些人对既要学习好又要劳动好的要求,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我们今天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教育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所有的人都逐步有机会进学校念书,都能逐步地成为知识分子,而这种知识分子必须是新型的,既是有较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又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工作时即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要求,对目前已进入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来讲,就是要在边读书、边劳动中养成勤学苦钻、联系实际的新学风,养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新风尚。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为政治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要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都具有心灵手巧的建设本领。换句话说,就是要依靠有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劳动者。培养这样的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现在我国的教育还不普及,大学和大学生很少,但是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的劳动时间的逐步减少和学习时间的逐步增多,半日制学校的普遍建立和全日制学校的大量增加,不仅省、市的大学生会逐步增加,县亦将有大学,公社将来也会有大学,这样一来,全民教育将会得到普及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了。到那时,将有很大一部分人既是大学生,又是普通劳动者,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必需的。这也标志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严重差别的基本消灭。如果大学生毕业出校后,只愿意搞脑力劳动,不愿意搞体力劳动,甚至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是厌恶劳动、留恋资产阶级生活的人,依靠这些人,不仅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更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连吃饭、穿衣都要成为问题了。吃饭、穿衣是起码的生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要劳动,不然就会饿死、冻死,何况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起码的生活问题,而是要使穿的吃的都很好,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过得美满愉快呢。同样,如果空有大学生其名,实际上科学文化水平很低,那也是不行的。因为社会主主社会必然是一个科学文化十分昌盛的社会;没有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主义也是不可能建成的。由此看来,能不能把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培养成为能搞脑力劳动,又能搞体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是关系到能不能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所以,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认真地做好。

从劳动中改造思想

有些人觉得,我们强调知识分子要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要参加体力劳动,并且和“黄泥巴脚杆子”的农民混在一起,和满身油渍的工人一块工作,似乎有失“体面”,有扫“威风”。这个看法对不对呢?当然不对。

我们所以强调知识分子要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是在于今天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社会里,人们在劳动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人们可以有工作分工和职位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的不同,知识分子有某些方面的专长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以担任如工程帅、农艺师等一类的工作,但是社会主义的工程师、农艺师决不是特殊阶层,而是与工人、农民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要求知识分子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就是使大家与工农群众结合,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大家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热爱体力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大家都懂得,体力劳动是根本的劳动,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种财富,没有体力劳动是创造不出来的。没有体力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从来不计较名誉地位,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也是最富有革命性的,无论在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中都表现十分勇敢和坚决的。劳动人民的这些优秀品德,不是一般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知识分子只有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才能深入劳动群众之中,才能很好地学到这些优秀品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怎样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呢?我看就是要彻底改造旧思想,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的知识分子出身于劳动人民的毕竟是少数,他们一般地都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实践,轻视工农劳动人民;另一方面,脱离生产、脱离实践的旧传统教育和“学而优则仕”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在今天还没有消除,其流毒还相当深远。在旧社会里,剥削阶级为了统治劳动人民,培养了一批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并且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哲学,把知识垄断为己有,把自己渲染为高人一等,当做进行剥削的资本。为什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旧知识分子很够“体面”、很有“威风”呢?就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个“资本”,依附于剥削阶级,忠实地为他们服务。解放以后,虽然知识分子所依附的支柱被打倒了,许多知识分子在经过许多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各种政治活动,特别是参加劳动锻炼以后,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但是,也还有少数人仍在顽强地把住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仍广泛存在。现在我们搞文化革命、教育革命,就是要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知识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使劳动人民即掌握知识;就是要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使知识分子都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知识分子要改造旧思想,做一个普通劳动者,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加革命斗争与生产斗争的实践。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大批的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战场上出生人死,在反动统治区域遭受监禁与杀头的威胁,在物质条件很差的环境里过着艰苦的生活。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他们改造了自己,今天已经成为党的骨干。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培养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最好场所是在工厂、田间,因此,要改造自己就要投身到生产斗争中去。可是有人以为思想改造不必经过实践,只要读几本“修身养性”的书就够了,这是错误的想法。从书本上学习历史唯物论,可以帮助你认识劳动的伟大;读了描写劳动人民的小说,也可以帮助你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但是所有这些认识和体会,只是间接的,因而是不深刻的。要得到深刻的认识和直接的体会,从而彻底改造自己,不亲身参加生产斗争,不和劳动人民相处在一起,只靠读几本书,是不可能的。

大家这次下乡,对农民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读过历史,在一些历史书籍中,分析历次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总是归咎于农民保守、散漫、自私,因此不少人存有瞧不起农民的思想,成见相当的深,至于要和农民一起生活,思想抵触更大。等到和农民相处的日子久了,体会到农民并不象那些历史书籍所描写的那样,而是十分勤劳、朴实、善良的,是具有革命前进的要求的,对党的感情是无限深厚的。至于过去农民的保守、落后、自私,完全是封建剥削统治所造成的。而且大家还看到,农民在公社的大家庭里,整天辛勤的劳动,要求给予的报酬并不高,所有这些,才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拿农民的这些表现对照自己,才又察觉到不仅劳动比不上农民,而且思想也比农民落后得多。比如说,什么名誉地位啦,什么个人前途啦,就经常是有些知识分子思索的题目。这个从实际体验得来的认识,对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十分重要,许多过去瞧不起农民的,愿意和农民做知心朋友了,过去嫌农民肮脏的,也愿意和农民同吃同住了,过去厌恶劳动的,也愿意和农民一起劳动了。我看,只有如此,才能虚心地学习到农民的长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结合。

当然,从实际斗争中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参加生产实践和不断进行自我斗争的过程。比如,有的人在开始参加体力劳动时,总觉得又苦又累。确实的,在我国当前工业还很落后,还不能以大量的现代化机械代替比较粗笨的工具的时候,体力劳动不是很轻松的。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参加体力劳动也可能要苦一些、累一些的。但是,我们都不是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的人,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又算什么呢?在经过相当时间的锻炼后,便会渐渐习惯起来,不会再觉得如何苦、如何累,劳动后会感到十分痛快了。所谓痛快,就是有“痛”才有“快”,假如能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这种味道,应该说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有的人说:“我参加了这么久的劳动,思想改造得差不多了,现在可以松一松气了。”这个看法

不对。很难想象,一个在早上是四体不勤、厌恶劳动的人,只是因为参加了几下子劳动,到了夜晚思想就改造好了,变成勤勤恳恳的自觉的劳动者了。至于要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更不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在学青年参加劳动必须是经常的,每年都要劳动几个月。如果以为去年搞了那么久的劳动,今年应当关起门读书了,无疑地这也是错误的想法。因为它和我们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既定方针是相违背的,而这一方针必须持久地贯彻下去。

从劳动中学知识

有的人说,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可能做到“红”,而不可能做到“专”。在他们看来,从体力劳动中不可能学到什么知识。“红”与“专”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红”,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专”。这一点现在姑且不谈,只谈一下能不能从劳动中学到知识的问题。

要认识到,一切真正的科学知识都是从自然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种,一种是阶级斗争的知识,一种是自然斗争的知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离开生产劳动,就不可能产生知识。书本知识是不是知识?科学的书本知识是群众从各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是知识,而且是很重要的知识。但是书本知识是不完全的间接的知识,而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只有参加到实践中才有可能。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与自然作斗争,以自己的双手向自然索取财富,创造财富。我们要学会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参加到自然斗争的实践中去。

从体力劳动中能学习到什么知识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向劳动人民学习生产知识。工人、农民天天搞生产,对生产的情况最熟悉,生产经验最丰富,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出自工人、农民之手,所以比较起来,工人农民是最有知识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们的知识分子有书本知识,但往往却缺乏实实在在的生产如识,一遇到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很多问题便不能解决。要掌握全面的知识,要掌握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应当虚心地向工人农民学习生产知识。不少人在下乡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八字宪法”。“八字宪法”是从农民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增产措施,是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知识,但是这在现有的农业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只有到农村亲眼看到了,亲身动手做了,才具体地懂得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去年大搞土法炼钢炼铁的运动中,有些人虽然从书本上学习了怎样使铁砂炼成钢铁的理论,可是实际做起来却炼不出钢铁,不得不请教做锅铁的老师傅。由此可见,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的知识多得很,只有虚心地向工人农民学习,才能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这样说来,是不是说书本知识不重要了呢?不是。而是说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有用的知识。一切真正的理论,既要从实践中来,又要能回到实践中去,经得住实践的考验。经不起实践考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广东有一些确实读了不少书的农学家,他们根据在实验室里进行水稻试验得出的理论,断定水稻每年只能增产百分之几,要更多地增产是办不到的。但是结果如何呢?农民没有相信这种理论,他们敢想也敢做,结果不是增产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十,去年广东早造水稻增产就达到百分之六十的幅度,晚造水稻开始估产是高了,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低于早造增产的幅度。在这样铁的事实面前,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甚至是有害的理论,因为它会阻碍我们的事业的前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不单纯在于读的书多不多,理论多不多;而在于能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与鉴定。

有人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也许可以学到一些生产知识,但教学质量降低了,相比之下,得不偿失。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什么是教学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三者的全面发展。德(思想觉悟)、体(体格锻炼)两者,在劳动中能够提高,这在大家也许是没有怀疑的;至于智(学知识)的方面能不能提高,不少人就有怀疑了。比如说,劳动能结合专业学习,就可以提高; 劳动不能结合专业学习,就是“没知识,没技巧,没意义”。事实是怎样呢?上面已经说过,从劳动中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说明劳动确实可以长进知识,这是第一;第二,就是从专业学习来讲,也是能提高的。中文系的师生在农村中写了许多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并且据说其中有不少是比较好的作品,这就是一个例子。要写出这样多的作品,没有劳动的实际体验,没有对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恐怕是很难做到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专业都可以在劳动中得到提高,某些专业学习可能暂时受到一些损失。但是,专业知识损失了一点,劳动生产知识却增加了。劳动对你虽有所失,但也是有所得的。我以为青年一代要把革命事业做好,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任务,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也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其它方面的知识。所以,全面来分析教学质量,应该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至于某些专业课程,由于这次下乡的时间长达两个多月,荒疏得多了一些,应该说是一个缺点,但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这一学期没有学好,下学期努一把力,就可以补上的。

在这里附带回答“扁担能不能挑出李白生平”的问题。是的,扁担不可能挑出李白生平,李白生平只有蹲到图书馆里去研究。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一方面在图书馆里研究李白生平,另一又方面在劳动人民中去发现活着的“李白”呢?难道劳动人民中蕴藏着丰富的诗歌值不得挖掘和吸取吗?应该说,我们对劳动人民的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整理研究,至少不比研究李白生平不重要吧。还有,扁担虽然不能挑出李白生平,但是它很可能挑出自己的生平。你能够在劳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感情,懂得我们国家今天在干着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能够写出有价值的诗篇,这不是挑出自己的生平了吗?如果自己对人民不能有所贡献,就是把李自生平背得烂熟,也是毫无用处的。自然,这样说决不是反对人们研究李白生平。李白的诗和历史很值得研究,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研究。如果把研究李自生平与参加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也即是把学术研究与实践对立起来,那无疑是错误的。

总起来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日益丰富着知识的库藏。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在劳动中学习,不仅不会妨碍“专”的发展,而且还会“专”得更好。

书本知识决不是不重要

我们强调知识青年在生产劳动中学知识,是不是可以忽视从书本上学知识?当然不是。现在有种偏向,以为只要参加劳动就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书本知识是不值得重视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正在求学期间的青年来讲,在劳动中求知识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但是这只不过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政治觉悟,使得在学校能学习得更好,能够一边学,一边得到印证和帮助领会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求知识的主要方面应当是从书本上学习,是读书。

为什么要强调读书?记得有人说过:“书本是知识的海洋”,这句话并没有言过其实。书本记载着前人几千年、几百年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些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当然,这些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读书就是为了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使之发扬光大;没有继承,文化的历史就要中断。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前人的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实践。比如说,做一个工程师,首先要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学习工程技术的原理,不首先学习这些课程,要成为一个工程师就是很困难的。一个文化低的工人,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刻苦钻研,也可以成为一个工程师,但他总不免要多走弯路,而且他也一定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懂得不少科学知识的。所以,要求得知识,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现在学校求学的青年,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位任务。

可是,现在有些人参加劳动后,屁股坐不下来,不安心读书,这是很不好的。有的人不愿用功读书,说是怕被旁人说成是“书呆子”,“轻视体力劳动”:还有人认为“读了书,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校劳动,不如到工厂劳动”。所有这些,都是把劳动与读书对立起来看问题,似乎要劳动,就不能读书;要读书,就不能劳动。其实,读书与劳动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参加一点劳动,是为了读书读得更落实;只有把书读好了,才能为将来出校工作打下基础,更好地参加劳动。所以,一个青年真正立志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一番事业,首先就要认真读书,学好本领。

问题在于怎样读书。有两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死读书、读死书,先生“填鸭式”的讲授,学生囫囵吞枣地啃书,“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都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方法。另一种是边学边做,一边读书,一边消化,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读书。我们反对前一种读书方法,提倡后一种读书方法。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烂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生吞活剥下去,不仅难以消化,而且容易引起肠胃病。怎样才能做到细嚼烂咽呢?就是要认真地读书,在读书当中经常联系实际情况,多想一想,经常参加到实践中去,多摸一摸。读、想、摸三者都做到了,才会巩固所读的东西,才会融会贯通,才会使思维得到发展。如果成天躺在故纸堆中,不求甚解,生背死记,使书本上的条条束缚自己的思想,即使能将百科大辞典从第一页背到最后一页,到头来也才只是一个真正的“书呆子”。这样读下去,在学问上是不会有收获的,也是最没有益处的。而且可以肯定,这样读书的人一定不会有成就的。

翻开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不是敢于违背“十年寒窗”的传统方法,摒弃读死书、死读书的方法,而取得成就的。司马迁虽然熟读古代历史文献和诸子百家的著述,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书本上的死知识,他三次旅行游学,研究了各地风土人情和历史资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也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成名的。李白在外漫游了十年,杜甫有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体察所得,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美好的诗篇。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三国时的诸葛亮,他不仅是大政治家,而且军事也很行,文学也很不错,我看他就是一个很会读书与善治学问的人,他并不读死书与死读书,而是很关心政治,也搞点劳动,接近劳动人民,不然,他蛰居乡下怎能会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反过来看,历史上那些死读书、读死书,醉心于进士考试的人,有几个成了真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呢?“儒林外史”有一段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被“举业”弄得神魂颠倒,这个人就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但试问范进有什么学问?当然,这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的描写,但是在那一派人中确实找不出儿个有真才实学的大学问家来。从这些历史人物治学方法中,我们也应取得有益教训。

我们所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还因为科学文化是日新月异发展的,它永远没有达到顶点的时候。太阳系的发现是早在17世纪的事情,而探讨星球的秘密到我们这一世纪才开始。世界上没有被我们认识的事物多得很。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知识也将随着不断发展提高,如果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知识,抱残守缺,就不可能很好地去学到新知识。更何况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飞跃发展,新事物一天天涌现出来,新知识不断地充实知识宝库,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吸取新的知识。

我们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并不是说读书可以不必下苦功夫。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他长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读书得来的。因为,正如毛主席讲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这就是说,我们求知识必须扎扎实实地学,刻苦用功地学。可是现在有不少青年想在学习上找“捷径”,“要化力少,学得好”,表现勤奋读书的学风不够。当然,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是可以做到“化力少、学得好”一些的;但如果以为不必经过艰苦努力,有“捷径”可循,而能学得好,那无疑是错误的。所以,我以为无论在生产劳动中学知识也好,在课堂书本中学知识也好,都需要勤学苦钻。只有如此,才能把知识学到手,才可望攀上科学的高峰。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劳动读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