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祖发
一个人进步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只有两个,那就是主观努力和客观影响。李志同志认为自己想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出生入死当英雄,而组织却分配他搞文化工作;自己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而组织上又分配他搞“平平淡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这些都不是第中线的工作,没有办法争上游。倒底什么叫第一线?怎样才能力争上游呢?这里我想谈谈出席这次群英大会的代表魏高厚同志的一段故事。
不久前,魏高厚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赶过了全国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廖世刚,成为大家所称赞的“智多星”。1958年跃进以来,他提出了771项革新建议,现在已完成了1963年的工作量,并准备在今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再完成三年的工作量,向1966年迈进。但是,在此以前,魏高厚同志也曾经认为自己干的检验工作不是第一线的工作,最多只是把别人已经做好的产品,另件,照图纸对照对照,量量样板罢了,有什么伟大可言,怎么能大跃进呢?要想跃进,就只有离开这个工作岗位,于是他向领导提出把自己调到生产的第一线上去。党总支书记了解了这种情况后,就
对他说:检验工虽不像别人那样看几台机器,可是检验工也有好多比搞生产更有利的条件……,只要你有一颗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心,眼光看得远些,都是可以找到技术革新的窍门的。”这一番话是又诚恳又实锐,给魏高厚找出了自己不能跃进不能技术革新的关键,并给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魏高厚认识到不是检验工不能跃进,而是自己的思想没有钻在工作中去。从此,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处处都作“有心人”。每天上班他都随身带着尺子、本子、钢笔到处看,从看的问题当中去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技术革新。他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的技术革新过程中,掌握到本车间技术革新的规律:“加快转速”“加深吃刀量”“多刀多刃”“减化工序”等等。这样他从开始提高工效一倍达到196倍,一直到最后大家尊称他为“智多星”。魏高厚就是这样从平凡的检验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
同样的工作,环境并没变,魏高厚却由对检验工认为是绊脚石而变成了“智多星”。可见一个人能否有创造、争上游不在工作环境的好坏,而在于他对工作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只有对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看到工作中的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工作中的“有心人”,才钻得进去。只有在钻的过程中,才会感到窍门越搞越多,门路越钻越宽。在出席这次全国群英大会的六千多名英雄、模范中,有清洁工、纺织工,仓库管理员等等,他们所作的都不是什么出生入死,轰轰烈烈的第一线工作,但是,他们成了英雄和模范,对国家对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谁能说他们不是站在第一线的勇士,和力争上游的人呢?可见,一个人能不能力争上游和站在第一线,并不在于他是否干的是“第一线”的工作,而在于他是否以力争上游的精神对待工作。我们应该看到在我们这个辉煌的时代里,任何工作都是第一线,只要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第一线的勇士,成为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