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昌
作为一个音乐和电影的爱好者,我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中国青年”第五期“感情的流露和审视”一文。这篇文章提到了近半年来一些解放前或国外的电影歌曲(如“拉兹之歌”、“夜半歌声”、“天涯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和“孽海花”主题歌,等)在青年中“勃然流行开来的”的现象。文中指出:“音乐,歌曲是抒发感情的”,而这些歌曲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青年在唱这些歌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审视”一下自己所“流露”的感情,是否有不健康的因素。我以为,这个问题在目前某些青年中是存在的。文章中很多见解对于我们一般青年鉴赏艺术,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认为,文章在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却有片面性和简单化的毛病(至少没有把它说清楚)。比如,文章中似乎是不赞成青年唱这些歌曲的,理由是这些歌曲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孽海花”的“歌词曲调,还在1935年左右,就显得陈旧”;‘夜半歌声”所表露的“孤独和绝望的情感,和我们时代有很大的距离”;而“拉兹之歌”所抒发的“乃是一种不幸而被玷污了灵魂的人的哀号”;而“天涯歌”和劳动人民也是“有距离”的。因此,这些歌曲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乃是“反映”了这些青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绪、意识”,和“精神上的空虚”,“生活上的停顿”和“政治上的衰退”,等等。实在说,对于这些论断,我是不能同意的。
的确,在以上这些电影歌曲中,有些歌是不大健康的,如作者说的“孽海花”的主题歌,就确有使人陈旧的感觉,“夜半歌声”也有些伤感和低沉的情调。但不是所
有歌曲都是这样。例如对于“天涯歌”、“四季歌”,我就认为没有不健康的感觉,相反地觉得还悠扬好听。听说这些歌曲本来就来自民间(“天涯歌”、“四季歌”是苏北一带民谣,原名“海角调”、“四季调”,“月儿弯弯照九洲”也是苏州一带的民谣),那就不能说这些歌和劳动人民有距离。“拉兹之歌”虽然是流浪者对等级社会的控拆,但由于它本身具有印度那鲜明的富有节奏的民族音乐的旋律,因此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尽管这些歌曲是解放前的或国外的电影插曲,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但它的歌词基本上还是健康的,曲调也是优美的,它和今天我国人们的思想感情,仍有共通之处,不是使人一唱就格格不入,感到“不自然”,“另是一番滋味”。至少在我就不是如此。
唱这些歌曲,是不是就一定反映了青年的不健康的思想感情呢?这种情况,作为个别或少数的现象是有的,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则不是如此。例如,我们机关里,就有好几个同志爱哼“月儿弯弯照九洲”和“夜半歌声”,这些同志唱这些歌,并不是有着影片中唱歌人的遭遇或具有和他们相同的情感,而大都是听到别人唱这些歌,觉得好听,就跟着哼起来了。他们唱这些歌,充其量说,只是由于“音响上的共鸣”,能够说他们思想感情有问题:是“精神上的空虚”“政治上的衰退”吗?不能的。我以为,分析这些歌曲流行的原因,不应该光从青年中本身去找,而更重要的,应从社会环境去找。这些歌曲流行,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们当前时代人民的生活和要求。我们今天是处在和平建设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时期已经过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和青年的生活和思想跟过去有了不同的变化和要求。就音乐来说,那些进行曲,反映群众斗争的歌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人们需要的,是新的能反映我们时代生活、抒发人们情感、鼓舞人们劳动的歌曲,应该说,几年来我们的作曲家音乐家的工作是大大地落后于人们的要求的。在群众中传诵一时,印象深刻的歌曲确实寥寥可数。但青年生活中可没有歌呀!怎么办呢?于是,“过时”的也罢,外国的也罢,只要歌词健康,曲调优美,暂时拿来唱唱,也未尝不可。再加上我们青年具有好奇和敏感的特点,他们不愿意老唱几首歌,总希望经常换歌唱。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青年在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的歌曲。比如,在解放后某个时期,苏联的歌曲在青年中间很风行;在抗美援朝时期“雄纠纠,气昂昂”“王大妈要和平”很风行;“草原上的人们”放映后,“草原情歌”“敖包相会”很风行;“神秘的旅伴”放映后,“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风行。因此,当“流浪者”“夜半歌声”“马路天使”放映过后,这些影片的主题歌因具有某方面的特点,很容易在青年流传开来,也是很自然的事。而现在呢,放过“上甘岭”后,“我的祖国”又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可见以上电影歌曲的在青年中流行,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更不能把所有这些现象笼统归究于青年思想感情有问题,非要去“审视”一下不可。难道现在一般青年忽然唱起“我的祖国”的电影插曲来,也只是由于“审视”了他们过去唱“拉兹之歌””感情不对的结果吗?显然,这是难以解释得通的。(应该说明,这篇文章虽然在某些段落中也提到青年唱“拉兹之歌”,有的是同情影片中人物的遭遇;有的是“向往”他的生活,有的只是由于“音响上的共鸣”,但整个文章的分析和气氛却不是如此。)
我以为,“拉兹之歌”等歌曲在青年中流行的事,是“值得思索”的,但值得思索主要不在青年,而在我们的音乐界。我们的编者,作者对青年进行教育也是必要的,但也应督促音乐界,为青年创作出好的歌曲来。不然,我们青年就只有把这句俗语送给你们:
“没有饭给我们吃,
却怪我们去采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