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萃川等十二位同志:
你们的信我们已经在上期刊物上发表。在回答你们所提出来的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感谢你们对本刊所作的批评。虽然我们不完全同意你们的意见,但是同志之间展开批评总是有益的,你们的批评也给了我们一些可贵的启发。譬如,你们说,“中国青年”上正面鼓舞教师的文章太少,这一批评对我们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很有好处。又如,你们说,报纸杂志应该大力宣传尊敬教师,扭转旧社会对于教师的看法,这一点我们也有同感。在前不久出版的“中国青年”第十期上,发表了“要养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一文,我们的用意也正是企图在这方面作一点工作,当然,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我们本来想逐一回答你们所提出来的问题,但是许多问题在曹克文同志的信中都已谈了,而我们是同意他的看法的,因此,现在我们主要是想在曹克文同志所谈之外,再发表一点我们的意见。
我们发表“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的“意图”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这些是你们认为“很难令人理解”的问题,那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
说来话长,那还是在一年多以前,我们就开始感觉到,在培养教育青年的事业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在有些地方对青年限制干涉过多,青年们正当的个人兴趣和爱好,真爽的性格,生动活泼的作风,独立的见解,独特的创造,远大的理想,革命的进取心,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等等,往往受到不应有的压抑,或者被当做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来加以批判,使青年们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个问题不只学校有,工厂、机关中也有。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和许多方面的工作也都有关系,其中和教师的工作也有关系。“有这样一位班主任”一文中所反映的情况,就是我们在学校中调查所得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我们把它发表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替青年呼吁呼吁,一方面也是为了促使青年教师们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成年教师和社会上有关人士共同关心这个问题,以免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拘拘束束呆头呆脑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意图”;也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除此而外,我们并没有其他坏“意图”,坏“思想”,或者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点你们是可以放心的。其实,凡是注意本刊最近宣传动向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的善良意图是无可怀疑的。我们所以还要在这里加以解释,这是因为无端怀疑批评者的动机,也是目前某些同志经常用来压抑青年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某些同志,其中也有某些教师,他们对来自青年的批评不表示欢迎,他们往往不首先去考虑青年的意见是否正确,而却首先去追查别人批评的动机如何,有些甚至发展到去追查批评者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结果,许多青年有意见也都不敢提了。郑州第三中学那位班主任就有这种情况(只是本刊因限于篇幅未写上去),四川芦州医士学校二○一七班也有这种情况,你们十二位教师对本刊的批评,是又一次反映了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首先不能同意的就是你们这种提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这种对待批评的态度。
你们说,从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位教师的工作态度还是勤勤恳恳的,对于像他这样愿意把工作做好而却犯了错误的人,你们认为只能进行正面帮助,给他指出正确的作法,而不应该批评他,讽刺他,用你们的话说,就是不要无情地打击他。这里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于一个主观愿望不坏,但做错了事的人,我们应该不应该批评?第二个问题是,那篇文章对这个班主任的讽剌是否就是?打击”?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样:主观愿望好的人,比存心不做好工作的人,当然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对他们的错误性质的分析,也应该严格地加以区别。但是,革命毕竟不是只靠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能解决问题,题必须要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胜利。一个革命者犯了错误,总是可以从他的思想认识上或思想方法上找到一定的根源的。指出犯错误的根源,进行分析批判,就能使犯错误的同志以及后来的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能使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譬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条主义者几乎断送了中国的革命,这些教条主义者的主观上也是想革命的,他们也不是存心想把革命搞垮。我们党批判了他们的错误,指出他们犯错误的根源,这就不仅挽救了他们,而且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水平,丰富了全党的革命经验。
对于一个有错误的同志,进行正面帮助,指出正确的作法,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也是对同志的一种帮助,而且在许多场合下,“不破不立”,只有分析批判了产生错误的根源,才使一个同志有可能真正接受正面的帮助。在这里我们想顺便谈一下,现在有些团的工作同志,也往往以没有指出正确的作法为借口,对报刊的批评表示不满,认为使他们无所适从。我们觉得当报刊指出了错误的时候,还能提出正面的作法,当然更好。但假如没有做到这一点,被批评者也不应该因此而拒绝接受批评。何况,在很多场合下,揭发了缺点和错误,就为寻找正确的做法开辟了途径,或者指明了方向,至于具体的做法则需要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去逐步创造,要求报刊一一指出具体做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这样一位班主任”这篇文章,是不是有点讽刺意味?有的。是不是对自己的同志就不可以讽刺呢,不是的。毛主席说:“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此可见,对同志的错误也是可以讽刺而且需要讽刺的,但这种讽刺并不是打击的。我们对于那位班主任的错误,也正是运用了这种讽刺。何以见得?因为我们的态度是满腔热情的,包括文中的插图在内,我们所极力讽刺的只是他的那一套有害的做法,而对于班主任这个人,我们并不是一笔抹杀,而是加以肯定的。这篇文章给你们的印象是:这个班主任虽然有错误,但是他的工作态度还是勤勤恳恳,是愿意搞好工作的。这就可以证明作者对班主任的批评完全是同志式的,与人为善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因此,你们不能把所有的讽刺都看成是打击,这一点也是我们不能同意你们的。
我们的批评是否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体是同意曹克文同志的看法的,因此不准备再多说。教师应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觉得威信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威信,一种是虚假的威信。一个教师的工作中有很大的错误,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如果用掩盖错误的办法,即使维持了威信,那必然是虚假的。报刊揭发了他的错误,促使他并帮助他改正错误,正是帮助他树立真实的威信的开始。会不会有学生因而对这位教师产生片面的看法呢,那是可能的,但是可以教育的。一个教师需要在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是教师实际上又不能没有缺点,那怎么办?你们主张把教师的缺点掩盖起来,我们认为固然不应该把教师的任何缺点都拿来公开批判,但有些缺点事实上是掩盖不了或者不应该加以掩盖的(譬如那位班主任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勇于改正缺点,也是他树立威信的方法之一。而在勇于改正缺点上教师也是应当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一个勇于改正缺点的教师,我们相信他不但不会失去学生的敬仰,相反地一定会使学生由衷地敬佩他的。我们相信郑州第三中学那位班主任,如果他能挺起胸来,勇于改正错误,他一定会在学生中树立更高的威信。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犯错误并不可怕,不改正错误,才是可怕的。
你们曾说,你们并不反对在教师报上公开批评教师,只是反对在“中国青年”上批评,其实“中国青年”并不是学生刊物,中小学校中的青年教师,大学校中的青年助教,也都是它的读者对象。就算在教师报上发表吧,难道我们能够禁止得住学生不去买教师报来看么?因此问题的实质还在于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报刊的批评。
有些同志往往有这样一种看法,好像一个人在小组会上受了批评那还算不了什么,如果在报刊上受了批评,那么这个人必然从此威信扫地了,抬不起头来了,因而他的一生也就完蛋了。其实报刊上的批评,和小组会上的批评比较起来,它的出发点,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它所必需掌握的治病救人与人为善的原则,都是相同的。只是批评的形式上有所不同,它的效果也不同,报刊的批评能够教育更加广大的群众,因而能够更有力地推动我们的工作。因此问题的实质又在于我们把批评看成是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对我们的侮辱,如果我们把批评看做是对我们的帮助,那么任何形武的批评我们都会欢迎,如果把批评看做是对我们的侮辱,那么即使只在小组会上受了批评,你也会感到抬不起头来。报刊上的批评不是一个人的鉴定表,更不是对一个人的死刑判决书,你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反批评,怎么会因此就完蛋了呢?譬如那位班主任,我们只是批评了他的教育方法不对头,而一个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在其它方面他也许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怎么能够说他的教育方法受到了批评,于是这个人也就威信扫地了呢?有些同志事实上是把报刊上的批评当做鉴定表来看的,编辑部所收到的读者来信中,有些同志就批评我们对某某的批评不全面,没有指出他的优点,我们认为有什么缺点就批评什么缺点,只要批评的恰如其份,是没有必要把被批评者的全部优缺点都写上去的。
由于过去报刊的批评不够开展,报刊上所揭发的又大多是一些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因此在有些同志的心中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一被报刊批评,这个人就成了坏人了。其实报刊对于坏人坏事固然应该加以揭发,但对于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也应该加以批评,要使我们的报刊对于国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干预,而不能把报刊的批评只限于揭发坏人坏事上,如果这样那就缩小了报刊批评的作用。报刊上的批评,不只是为了批评某一件事,还着眼于教育广大的群众,因此有些错误虽然并不特别严重,但如果对当前群众很有教育意义,也是可以在报刊上加以发表的。
总的说来,目前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做得很差,许多同志也不习惯,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今后“中国青年”一方面要加强表扬的工作,但也要加强批评的工作,我们希望各方面同志能给我们工作以有力的支持。
这里所谈的对报刊批评的一些不正确看法,你们十二位教师不一定都有。我们主要是借这个机会,顺便对那些对报子批评有这样顾虑的同志,谈谈这个问题,以便于今后报刊批评工作的开展。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