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枫同志认为国家只建设大城市,只注意改善出名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而不照顾小县城和农村,并愤愤不平地问道,“难道曾经在农村工作过的领导同志把农村的艰苦忘了吗?”“难道一定要把好的建设得更好,而叫坏的永远也追不上那好的吗?”
看来李楠枫同志似乎是很“理直气壮”的,可是如果稍为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在这一连串的“不平之鸣”当中正反映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偏激情绪,这里他不明白在“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下,怎样来看待今天我们国家的城乡关系问题。
不错,我们今天有许多大城市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建设,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看到许多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未来的钢铁工业城市在形成中”、“古城洛阳年轻了”、“西安在建设中”等,这时我们就好像清晰地听到祖国朝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前进的脚步声。
但是国家建设大城市,并不是像李楠枫同志所想像的那样,只是为了照顾或提高城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是为了国家工业化。我们知道,随着新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出现,新的大城市也必然要跟着诞生。这里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大家知道黄河三门峡的建设工程是非常雄伟庞大的,它要建设起一座发电一百万千瓦的水电站。这水电站的拦河坝将是一座九十公尺高的用混凝土浇成的“石头山”,要在大河上修起这样高的一座大山来,每天没有好几千吨混凝土是供应不上的。光是洋灰、石子和沙子拌在一起,没有一个自动化的混凝土搅拌工厂也是供应不上的。还得专门开座自来水厂,因为黄河的水这样浑,不能喝也不能用。另外,木型加工厂、锯木工厂,钢筋加工厂也都得有。不弄座发电厂也得弄个变电所,把一百四十公里外的洛阳的电接过来。还得有座机械厂。每天要供应这些工厂和大坝的几千吨东西都得从专用铁路上运来。好啦,工厂、铁路都要有工人,修坝还有一大批工人,于是宿舍、食堂、澡堂、医院、图书馆、俱乐部、电影院、邮电局、百货公司、银行、蔬菜生产合作社等等——一座新的工业城市就这样诞生了。但是,三门峡工程修成以后不仅对城市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而且给千百万农民也带来了幸福。黄河下游地区从此可以不必担扰水灾了,光是新增二千万亩水浇地每年可增产粮食五十亿斤以上。三门峡水电站还可供给三省发展工业的大量电力。(注1)因此我们知道国家拿出一笔资金来兴建城市,也是从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是单纯为了照顾城市居民。又比如说,现在北京西北郊的建设进行得非常快,高楼大厦风起云涌,这就是各高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宿舍,这是培养我国高级建设人材的所在,难道这是不应该的吗?我们认为非常应该,因为我国需要很多的建设干部。
同时城市建设对全国范围的建设还起着一种示范和推动的作用。斯大林说过:“不仅大城市不会灭亡,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并使乡村的生活条件向城市看齐。”(注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大城市并不意味着把农村“忘记了”,而是带动农村前进,促使农村向城市看齐。如果我们没有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又如何来提高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呢?按照李楠枫那种平均主义的做法,国家平均使用资金,建设不分轻重缓急。城市建设什么农村也要相应地建设什么。这样做下去的结果将是怎样呢?那就是说我们不要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们的宝贵资金化整为零。这样做才真的是好的建设不成而坏的永远也赶不上好的呢?
就是在我们建设城市的同时,国家是不是不照顾农村的呢?不是的。国家是用了许多钱在农村上
面的。几年来国家在发放农业贷款和兴修水利方面的投资,即达四十亿元。我们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了许多水库和水力发电站,所有这些不全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吗?
只要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就可以过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点难道还需要怀疑吗?最近党中央公布的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我们不仅看到农业生产发展的远景,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的幸福生活的远景,这种远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李楠枫同志即使在为农村“抱不平”的时侯,也不是从农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而仅仅是从他个人的眼前利益出发。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农民(包括农村干部)的生活水平,而是要求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照顾”他的生活。
再以城市的建设来说,也并不像李楠枫同志所想像的那样漫无限制。城市的一切建设同样是根据实际需要在节约的原则下进行的。前不久国家对民用(非工业的)建筑规定了统一的设计标准就是一个证明。
(综合徐云齐、许增林、王鹤轩稿)注①引自华山:“三门峡杂记”一文。②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