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
一、德里
新德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印度门当中的那条广阔的柏油马路长得叫你看不见尽头。这条马路两边是一片绿茵茵的地壳似的草地。在草地两边,又有两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伸展开去,它的四面给崭新的西式建筑包围着,这儿有印度共和国国会大厦,有中央秘书厅。有总理府,有海德拉巴大楼,有许许多多的花园和洋房。从这个中心伸展出去,新德里每一条主要的马路几乎都是隐伏在碧绿大树的浓荫下。在德里,有着一年四季开不完的花朵。花朵是那么鲜艳又那么芬芳,它们笑脸迎人,吐出浓郁的香气。
旧德里没有像新德里那样整齐的马路和浓密的树木,也没有像新德里那样新式的雄伟的建筑和散布在各个角落的芬芳的花朵。不过,旧德里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印度和印度人民的事物。
站在印度最高的石塔库塔·敏纳上面,可以看到新旧德里的全貌。库塔·敏纳有二百三十八尺高,是一一九九年建筑的。它的两旁的、宫殿和其他古老的建筑都毁了,可是它,这个印度最高的石塔,印度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还屹然不动地站在德里的郊外。
站在高塔上面可以很清楚地分别出两个德里,一个是古老的,一个是现代的。
尼赫鲁总理告诉我:一现在的旧德里已经是第七个德里。在这以前,六个德里城毁了。印度劳动人民在废墟上又建成现在这个旧德里的城市。是的,旧德里的阿约王柱子就可以说明旧德里的历史。在堡垒皇宫的那根阿约王柱子是在一三五四年移来树立的,有四十六尺八时高。阿约王往子也说明印度是有古老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她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里,有她重要的位置。
旧德里城墙上的炮弹和子弹的痕迹是更动人的。这痕迹是印度人民在一八五七年用鲜血所写的英雄史诗的记录。
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对印度不战地残酷用兵,一面层杀,一面抢劫。仅仅在一七九九年征服遭索尔战役中,英国的几个将军,每个人就抢了十万磅之多的金银宝石。英国殖民者消灭了印度旧日贵族,把印度农民推到更加残暴的封建剥削者的手里。农民负担着奇重的苛损杂税和高利贷者的利息。农村里逐渐增长起不可遏止的烈火似的愤怒和仇恨。农民把烤焦了的小馒头从这一个村庄传到另一个村庄,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准备应付事变的标志,都在等待那个伟大的起义的时刻来临。
一八五七年五月十一日,这个伟大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驻敖在古都德里附近的米鲁特城的土著军三资起义了。土著军打死了英国军官,烧毁了英军的营盘,当晚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向右都德里前进。当起义的士兵到达古教德里城外,城里的印度人民也起义了。印度人民消灭了英国的官吏和军官,焚毁了英国的侵略工具东印度公司,清洗了英国殖民者狗腿子们的房屋。手工业者和士兵,农民和市民,印度教徒和回执徒,大家团结起来,掀起了一个伟大的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暴动。起义的宣言是用八十二岁高龄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的名义颁发的。宣言上号召:
“一切回教徒和印度教徒,印度的全休人民,明白治理自己的国家是天所赐予的最大福利之一。不让暴君和压迫者英国人来统治我们……我们要联合起来,共同保护生命、财产和宗教,驱逐英国人。一切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尽力帮助吧。老远的人——祈祷胜利吧。老面富有的人—为圣战而牺牲金钱吧。壮健和青年的人——加入军队吧。我们不是为着地上贪欲的利益。而是为着我们的信仰面奋斗。富贵贫贱——一律加入圣战!”
农民组织了游击队。手工业者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妇女们在炮火之下帮助士兵们修工事运送子弹。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进行起义的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起义的火焰在印度广大土地上燃烧起来了。……由于印度人民不断的英勇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终于摆脱了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桎梏,成为政治上独立的国家。
二、和艺术家见面
印度人民非常关心新中国的辉煌的成就,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历史的进程。我们在访问印度期间,到处遇到这样的关怀。就说去年十二月十日中国和印度文化艺术界朋友见面的那一次吧。上午十点钟。在新德里海德拉巴招待所楼上,那儿坐了一百多位印度的著名作家、诗人、画家、雕刻家、戏剧家、文化工作者和记者。主人给我们一一介绍:这儿有全印进步作家协会秘书长、文学家克·昌德,国会议员、印度文作家皮·德·察图维地,诗人德·沙耶地,印地文作家贾·古玛,斯·马利克夫,旁遮普诗人阿·比利坦姆夫人,画家、教授克·基利斯圣和鲁·古玛……
大家亲热地握了手以后,马上分开几张桌子交谈了。我们是同行,我们是努力和平事业的战士,我们没有一般的客套。大家一坐下来,印度朋友们立刻提出他们所关心的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和作家的工作情况。那边郑振铎同志在给他们谈中国解放前后文艺工作情况的对比;这边李少春同志在谈论中国的京剧,戴爱莲同志在叙说新中国舞蹈的发展……我们毫无拘束地交流落文化艺术上的经验,自由地发表着对文艺上各种不同的见解,但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就是友谊和和平。
印度文化艺术工作者还准备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我们。虽然我们座谈的时间不长,可是我们谈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很多。中印人民的友谊,在两国文化艺术工作者见面的时候,显得特别淳厚和亲切。印度著名乌尔都文诗人格·鲁·塔朋望着我们,激动得站了起来,他写了一首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他高声朗诵,每一行诗句都激动人心:
我们欢迎你们,
和平友好的使者。……
你们是为亚洲带来了新的和风,
新的春天,
和新的歌曲的使者。……
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和友好的气氛。
对我们的花园,
你们带来了甘露和春天,
在你们的鼓舞下,
东方人民决心站起来,
三、舞蹈
在我们将要离开德里去孟买的那天晚上,印度国立音乐舞蹈与戏戏艺术学院举行招待晚会欢迎我们。尼赫鲁总理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也出席了这个招待晚会。这是我们到达印度以后,第二次看到的印度舞蹈。第一次是在尼赫鲁 总理的花园草地上。
这天晚上演出的有三个舞蹈:卡特克舞、恰拍利舞跟和利舞。卡特克舞是北印度的一种古典舞,它的内容大半是拉达与克利西那神之间的恋爱神话。恰拍利舞也是北印度的。它是喜马拉雅山区内阿摩拉一带的双人爱情舞,具有传统的歌舞形式,是青年儿女在节日的时候最喜欢表演的一种舞蹈。和利是印度的春节。也叫和利节,也就是印度的泼水节。这是印度全国各地各种民族都热烈庆祝的节日。这一天,印度男男女女都自由地在一起歌唱和舞蹈。在舞台上演出的是六位女舞蹈演员和两位男舞蹈演员,边歌边舞,呈现出一片无限欢乐的景象。
这三个代表印度古典的和民间的舞蹈选择得非常有意义。卡特克舞是印度古典舞蹈四个不派之一,从舞蹈的内容和动作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古典舞是起源于宗教,做为敬神之用的。印度回教里破坏神——石婆氏,被认为印度古典舞蹈的始祖。民间舞富有生活气息,它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更容易为现象所欣赏。古典舞,像卡塔卡利舞,是一种最富有戏剧性和表情动作的舞蹈。有六十四种手指表情姿势,一般可以表达五百字内容以上的意思,甚至整个故事是靠动作来叙述的,一个动作就可以代表一个意思。不论是古典舞,还是经过整理和加工了的民间舞,印度舞蹈的水平都是很高的,而且是独树一帜,是世界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蹈在印度非常流行,是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印度的舞蹈并且发展到木偶戏上面来了,发展成为木偶舞。
四、暴风雨中
从德里去孟买途中,我们曾经到了印度著名的阿旃陀和爱罗拉石窟。由爱罗拉石窟回到奥兰加巴车站,是十二月十六日下午六点钟。
车站月台旁边临时搭了一个布棚,我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布棚里和广场上已坐满了人。靠近月台那儿很整齐地站着四排青年男女,站在他们前面的是一个乐队。他们见我们回来,立刻奏乐了。
主人陪我们作了检阅。
当我们走进布棚里主席台的时候,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暮色开始在车站旁边升起。
当地各人民团体联合组织的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的大会在暮色中闭始了。主人致了欢迎词,献了花。起风了,远方开始落下雨点。
一群印度的年青的男女歌唱家,唱了印度的歌曲“歌唱祖国”和“青年歌”,又唱了“欢迎兄弟国家的朋友”。他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奔放的热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谁也不理会天空已经落下了细雨,而风也大了,刮得布棚呼呼的响。
他们唱完了,欢迎我们也唱一个。我们的合唱队用印地语唱了传遍印度各地的“印中友好歌”。
印中友好歌还没唱完,风越来越大,从远方呼啸而至,那股劲头儿好像要把布棚卷到空中去似的。这时候,雨也大了,站在和坐在广场上的人群都向布棚靠拢,布棚容纳不下,人事就站在露天下。暴风狂妄得好像要把我们身上的衣服和头发都要吹走似的,大雨也不留情。雨点从我们的头上流到额角,流到脸上,流到歌唱者的嘴里,可是我们的合唱队的队员们还是继续唱着“印中友好歌”,并且印度的年青的歌唱家也参加进来一道唱了。印度朋友没有一个走开,大家越靠越拢,我们团结在一起。任你暴风雨怎么猖狂吧,可是吹不断中印人民的友谊,也淋不熄中印人民互相关怀的热情的火花。
在暴风雨中唱完了“印中友好歌”。我们回到停在月台边的火车上。 欢迎的人群也跟随我们一道走来。雨拄在落着。车厢旁边是泥泞的土地。跟随我们来的人群,踏着泥泞的土地,伸出热情的手,和我们握着,紧紧地握着。雨水从我们的手上流下去,可是我们的手是非常温暖的。
在无数欢送的人群当中,我看见一位印度老太太,她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她不但紧紧地握着我们舞蹈演员方玉同志的手,并且举起怀里的孩子,让孩子,让印度下一代的人民也紧紧地握着方玉同志的手。方玉同志激动地跳下车厢,紧紧地把那个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印度老太太又把方玉同志和她自己的孩子抱在一起,三个人变成一个人了。
火车开动了。欢送人群的手和我们的手还是紧紧地握着。他们在暴风雨中,踏着泥泞的路,在和火车一道前进。
火车速度加快了,他们这才不得不松了手,向逐渐远去的火车挥着手,一边高声叫着:“印中友好!”“毛泽东,金大巴(万岁)!”“和平万岁”!
火车向孟买开去。在暴风雨中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那种燃烧着的友情,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