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斯大林的友谊

1954-08-29 02:54李致远
中国青年 1954年10期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友谊

李致远

大家都晓得,我们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卓越典范。列宁在“纪念恩格斯”的文章里曾这样称赞他们的友谊说:

“古代的故事中,有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的无产阶级可以这样说,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兼战士所创造的,他们两人间的相互关系,是超过了古人中的人间友谊的最动人的故事。”(“论马恩列斯”,解放社版,第一二九——一三○页)

列宁的话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确是“前无古人”;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他们那样的友谊就是“后无来者”了。我们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和斯大林的友谊,也正可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相互媲美的。

列宁和斯大林的友谊关系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关系一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原则性。他们中间的关系充满了相互挚爱的伟大感情。这种感情,“这种爱是一种由于他们两人的目标和志向的一致而产生的有机的爱。”(加里宁语转引自布拉京:“苏联青年的友谊和同志爱”,中国青年出版社,一四页)

斯大林同志从开始参加革命活动起,就完全和列宁站在一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斯大林更是列宁最忠实最有力的助手和战友。列宁信任斯大林一如自己,凡是重大的政治与军事问题,总是要和斯大林磋商,而最困难的工作总是委任给斯大林去办。在这二十年的中间,列宁和斯大林一直在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并肩作战。列宁和斯大林一起创立和亲自培养了苏联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领导了人民群众对国内外敌人进行冲杀,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为崭新的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同志在列宁的灵前宣读了忠于列宁遗训的伟大誓言。斯大林无限忠实地履行了这些誓言,始终如一地领导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沿着列宁所指示的道路前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胜利地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大踏步地向着无限光明无限灿烂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斯大林同志终生以列宁的生活和工作来做榜样。他一提到列宁时,他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厚的爱和敬仰。他不倦地号召苏联人民:要记着、要爱戴、要学习列宁,要像列宁那样去斗争、去战胜敌人,像列宁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斯大林同志永远是列宁最优秀的学生和最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苏联人民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我们跟随斯大林前进就像跟随列宁前进,跟斯大林讲话就像跟列宁讲话,他了解我们的任何思想,他毕生为我们工作。”(见“解放军文艺”一九五四年第三期“列宁斯大林的光辉照耀着全世界”一文)

在“伟大的曙光”这部苏联影片里,我们看到斯大林同志对列宁是那样无微不至的爱护和敬仰。譬如在当时(即一九一七年七月事变以后),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正对列宁到处造谣污蔑,并企图通过审判逮捕列宁,而党内一些叛徒如加米涅夫、李可夫和托洛茨基之流,竟丧心病狂地企图怂恿列宁出庭受审。斯大林同志看透了这个敌人的阴谋圈套,就很严肃地向他们警告说:“记住!永远地记住,列宁这样的人,不可能有第二个。人类历史里,也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所以列宁的行动绝不容许受命于任何人,除了党。”(见“解放单文艺”一九五四年第三期“列宁斯大林的光辉照耀着全世界”一文)这次,斯大林同志为党、为苏联人民、为全人类保全了列宁的宝贵的生命。

在雅可福烈夫“和斯大林同志相处的日子”一文中,也曾谈到了关于斯大林同志保护列宁安全的情形。譬如:当一九一八年,苏维埃政府决定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来的时候,情况很紧张,在莫斯科刚把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反革命叛乱镇压下去。当列宁和斯大林刚到莫斯科后,斯大林同志很担心列宁的安全。在他们要乘敞棚汽车走的时候,斯大林同志就请列宁在汽车里坐下,他自己和其余的人围着列宁站着,以免列宁遭到行刺的危险。虽然列宁很不同意这种办法,非要大家和他一同坐下不可,可是斯大林同志和大家仍然一路都站在汽车上。

看,斯大林同志就是这样细心地关照列宁的安全的!

在列宁养病的时日里,斯大林同志竭力关心为列宁安排安静的环境,同时又竭力不使列宁知道这是谁操劳的。

比如:在一九二一年夏天,有一次,斯大林同志来到了哥尔克。他亲自来检查列宁在哥尔克生活和休息的条件是否很好。斯大林在还没有来到列宁住宅的地方,就下了汽车。

不一会,就听见了有些乡村的少年男女伴随着提琴幽扬的音响高声歌唱。斯大林和汽车司机迳直走到了他们跟前。本来斯大林同志是很爱听唱歌的,但是这时他却站住说道:

“离列宁的住宅才几步远,就有这样的音乐会!这一定会妨碍列宁休息的。必须想个办法才好!”

斯大林同志随即围着列宁的住宅走了两趟,仔细检查了花园和附近的建筑。过了几天以后,在住宅和花园的周围就修起了围墙,使列宁能在清静环境中好好地休息。列宁甚至没有想到,这个围墙就是斯大林同志授意修筑的(“随从列宁六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三六——三七页)。

列宁对于斯大林同志也是怀着同样亲切的关注,怀着同样真挚的热情。在斯·基尔(列宁的汽车司机)的“随从列宁六年”和“列宁生平事业简史”等书中,是有着很多的这样生动的描述。

斯·基尔曾谈到列宁和斯大林同志在哥尔克相会的情形,他说:

“有几次,当我开汽车把斯大林同志接到哥尔克来的时候,我会看见列宁是如何欢喜地急忙出来迎接他。在斯大林同志还没有来到以前,列宁早就走到廊檐下,望着远方,看斯大林同志是否快来到了。

“我们的汽车刚一开到花园边上,列宁竟会忘掉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带着孩子般的神情急速跑下来迎接斯大林同志。他们紧紧地握过手,就并肩走到树间的小道上去,畅谈起来,只听列宁的高声欢笑和斯大林间或的微笑声,常常打断他们的谈话。”(“随从列宁六年”,第三五——三六页)

当斯大林同志生病时,列宁那样关心和焦虑的情景,更是非常感动人的。譬如:斯大林同志曾患过需要动手术的病症。当时列宁每天几次打听斯大林的健康情形,或是给宝特金斯克病院打电话询问,或是亲自坐汽车去见给斯大林同志动手术的医生罗赞诺夫博士,他告诉医生说,如果斯大林的病状沉重了,那不管是在白天或夜间都可以叫他到医院中来。

当罗赞诺夫博士通知列宁说,手术已经动过了并且安全度过了危险期的时候,列宁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欢呼道:

“这就好了!你打算把他送到什么地方去,使他完全养好呢?可是不要送到疗养所去,因为我们的疗养所还不算很好。或者可以送到南方去,或是送到山上去疗养。”(“随从列宁六年”,第三七——三八页)

列宁对斯大林同志的日常生活也很关心。如:他看到斯大林住的房子靠近厨房,一清早就听到那里叮叮当当的响声,他就很快地亲自给克里姆林宫房屋管理员写了一张条子:“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住宅很不安静,使他不能安眠。据说您正要让他迁移到安静的住宅去。请尽快办理此事,并报告我能否照办及何时可以办好。”这是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的事情。(根据布拉京:“苏联青年的友谊和同志爱”,第一二页)

还有一次,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列宁给秘书留下这样一个字条:

“当斯大林起来时(不要唤醒他),告诉他说,自十一时起我就要参加委员会议(在我这里),我请斯大林把他的电话号码通知我(如果斯大林要走的话),因为我必须同他用电话谈谈。”(见“列宁生平事业简史”,人民出版社,第四O六页)还有一次,列宁要和斯大林谈话而派人先送一封信去时,也是在信封上特别注明:“只许斯大林起身以后(不要叫醒他)交给他。”(凯尔任采夫:“列宁传”,三联书店,第三五三页)

看,列宁对斯大林同志真是爱护体贴得无微不至呀!

同志间的友谊和同志爱,对我们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非常宝贵的。这种友谊和同志爱不仅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变得更愉快、更幸福,而且能帮助我们工作和学习,鼓舞我们去战胜向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因此,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青年都热烈地追求着这种同志间的友谊和同志爱。他们对同志间的友谊是这样歌颂着:

我们少了友谊就没有幸福,

我们一天比一天强壮,

我们的笑声越来越嘹亮,

生活越来越愉快,

朋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宽广。(见布拉京:“苏联青年的友谊和同志爱”,第四一页)

列宁和斯大林一向就认为:在劳动人民中培养集体主义和同志爱的精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不多久的时候,就会这样教导说:“我们将革除‘人人为自己,只有上帝为人人这条可恶的规则……我们将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条规则灌输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日常生活中去……”(转引自布拉京:“苏联青年的友谊和同志爱”,第五页)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斯大林他们本人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卓越的典范。高尔基在收到列宁要他休养的信时,很惊奇列宁这样的关心周围的一切人,他说:“我真奇怪:像他那样专心致志埋头工作的人,怎商会记得什么地方有个人害了病,需要休息呢?”(高尔基:“忆列宁”,时代出版社版,一O五页)。在工作上常和斯大林会面的一个老布尔什维克波斯克列比舍夫同志,当他谈到斯大林同志时也说:“他很少(少到叫人不能忍心!(想到自己的健康和自己的方便。……他经常关心的是别人……”(“关于青年品质修养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第五三页)

常见我们有些青年同志,虽然也不断谈着要求着同志友谊,但对其他同志的工作、生活、身体等关心得并不很够,基至表现为漠不关心,有的甚至只图个人的方便而在生活上、工作上常常妨害其他同志(如在工作与休息时间,大声说笑与吵闹……)有的则把同志友谊曲解为无原则的私人感情。这与列宁和斯大林所做的和所教导的同志间的友谊是多么不符合呀!我们应好好记取列宁和斯大林的教导,学习他们的伟大友谊和相互敬爱、相互关怀的榜样,学习他们的深切关心和体贴别人的精神。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