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
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党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每日生活上最重要的必需品,粮食和油脂,已经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同时,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商品种类,看起来一定还要增加。而且,这个政策的实行,必将是相当长期的事情。这究竟是什应意思,我们怎样来理财它?
有些人说:“我们知道,总路线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的中国变成工业的中国,就是要把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变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可是,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不过是买和卖的事罢了,既没有发展什么生产力,也没有改变什么生产关系;而且,反而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某些限制和不便利。所以,这两件事要是能够不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要是能够不影响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实际生活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正确地理财和对待这个问题。
一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家都记得,头一个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粮食,就是在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开始紧张起来的时候,国家才采取了这个办法的。
因此,我们应当首先考察一下供不应求的问题。
简单说来,许多商品的供不应求。在我们的情况下是必然的和相当长期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在一九五三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的时候开始出现的。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供不应求绝不是因为生产减少,恰恰相反,生产显著地增加了,市场上的销售量也显著地增加了,但是这些东西却越来越不够卖。其所以如此,一般有如下三个根本的原因。
第一,这是我们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优越性的反映。我们巳在稳步地朝着社会主义前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需要总是走在生产前面,人民购买力的增长总是比生活必需品生产的增长来得快。这是和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地方。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少数人霸占着最主要和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把劳动人民的消费限制到最低的水平。既然全体居民中的最大多数人——广大的劳动人民,只能买得起很少一点东西,资本家手里的东西当然总是卖不完,市场上的货物就总是显得多。资本主义社会之必然周期地发生经济危机,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尖锐的表现。人们把这个经济危机叫做销售危机,确实是很恰当的。资本家手里的货物越是卖不掉,就越是要用降低工资、提高物价、扩大税收、通货膨胀等办法来剥削劳动人民度过自己的难关,结果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更加降低,资本家手里积压的货物就更加卖不掉。当这种趋势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所谓危机,就爆发起来。这时商店倒闭、银行垮台,工商关门、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都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
社会主义条件下。情形恰恰相反。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经济不仅不剥削人民,还要保障人民不受剥削,而且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正是因为最大多数人越来越买得起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货物总是不够卖。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本趋势。因为即或一般的东西生产得够多了,人们对这方面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又要求享受更好的生活。需要那些更高贵的产品。有些东西现在还认为是高贵的,将来就会变成为一般的东西了。苏联现在的情形就正是这样,一般的生活必需品早已基本上不感缺乏;另外一些消费品却发生了问题。虽然这些东西的生产也已经在不断地增加着,却还是经常不够卖。
我国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当然还远远比不上苏联。可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有了社会主主性质的经济。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并且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一切苛捐杂税被废除了。农民再也不用向地主交纳地租了。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力收购了农民的产品。同时,工资普通上调,劳保福利设施逐年增加。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物价是一直稳定的、生产是逐步发展的。所有这些,当然都和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的优越性分不开。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更快。于是就业人数因为扩大,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更见增加。这种情况反映到市场上,就使许多商品从一九五三年起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商体系的优越性是供不应求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
原因同时决定了这种现象的长期性。所以,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之在我国,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
第二,我们必须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这是供不应求现象的另一个原因。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只有重工业能够不断地提供大量必要的装备,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轻工业。同时不断地加强国防,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并且稳固地保卫人民的生活。这在我国现时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这就不能不促进某些商品供不应求现象的出现。
这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重工业厂矿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很长的时间。在这一段长时间内,国家连续投放的大量资金,都流入人民手中,变成了人民的购买力。重工业产品的大部分是不能直接供给人民消费的,何况在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企业完全不能生产出任何东西来。换句话说,重工业的建设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人民的购买力和可供消费的物资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额,因而促进了供不应求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必须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国家能够用来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力量,就相对地受到了限制,这无论在资金、物力和人力上都是如此。当然在我国现时的情况下,这一点只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轻工业、比如纺织工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之难于迅速地大大发展,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原料难于迅速地大量增产。而原料问题,却主要是农业问题。至于农业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地也还不是扩大投资所能解决的。同时,为了优先建设重工业,必须适当输出一些可以供应国内人民需要的商品去换取机器和其他建设的材料。而且不可能进口许多轻工业原料和其他日用品来解决人民的需要。这点,对市场商品的供应,是曾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一些影响的。
第三,一般说来,农业总是比工业落后一些。我们既然用社会主义的方法来进行工业化、工业的发展非常之快,农业就显得更加赶不上。而且我国现时的农业,却还处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这就是我国现时供不应求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大家知道,小农经商是一种半消费性的经济。它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用着十分落后的工具。它的生产水平很低,它所能提供的商品,能够卖出来的东西,是很少的。同时,它生产增长的速度极为缓慢,而且有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限度。我国现在农业生产的发展虽然不能够说巳经到了顶,但是要想把它迅速地提高到一个显著地更高的水平,就非把它由这分散的形态改造和联合成为社会主义的大生产形态不可。显然,这不是短期间所能解决的事。而在农业的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前、以这样落后的农业来供应大规格工业建设的需要,当然不能不发生困难。何况我国是一个拥有六亿以上人口的大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每人平均还不到三亩,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当然就会显得更为突出,并且必将带着较为长期的性质。
前面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是必不可免的,同时也表明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的事业已经获得了初步的重大胜利,并且标志着我们正在继续循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可是另一方面,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供不应求问题的出现,却给我们带来了困难,要是不加以有效的解决,它就会形成对我们伟大事业的严重的威胁。
本来,既然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是以生产扩大,供应增多为特徵,那么,只工进行全盘的计划和合理的分配,人民所能得到的数量不仅不会比以前减少,而且应该能够逐步有所增加。但是我国除了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和半社会主义经济之外,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小生产经济还在全部国民经商中占着绝对的优势。列宁曾经指出说:农民经济仍旧是小商品生产的经济。这里有非常广阔,而且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当然是不免要同共度主义进行极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底形式就是经过投机小贩和奸商活动来反对国家采办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一般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个不受国家计划调节,并且在本质上是和社会主义相敌对的因素,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
我们看,我国现在农产品的全部,几乎可以说都是靠全国那大约一亿二千万户分散的私有着一小块土地的农民来生产和供应的。这些东西越是供不应求,他们就越是不肯出卖。该卖的不肯出卖。不该买的只想多买,加上资本主义投机势力的与风作浪,供求关系就会弄得十分紧张起来,物价就存在着发生波动的可能性。
而市场和物价的稳定却是安定人民生活的必要因素,是保障顺利发展生产和进行建设的必要前提。这是很明显的。因为要是人民生活上基本的需要不能得到保证,要是物价不能稳定,发展下去,就必然使人心浮动,生产停滞,使国家的一切建设计划破产。
二
我们把事情说得这样严重,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
让我们回忆一下一九五三年粮食市场的情况吧。国家在一九五三年冬季开始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及时地和胜利地避免了粮食问题上的危机。但是在那以前的几个月里面,市场情况已发展到相当紧张的程度。那一段情况,足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问题。
一九五三年从一月到十月,粮食市场上曾经出现了一种新情况。那就是,一方面国国收购粮食的计划总是不能按期完成;而另一方面,粮食销售的计划,总
是每月都被大大地突破;购进的少、销售的多,以致库存一天比一天减少。
这就充分表明,那时粮食问题已经在开始变得严重起来。
是的,国家手中的粮食还有一个来源,这就是农民交纳的公粮。往年粮食购销的差额是拿公粮弥补的。但像一九五三年那样,销出的比购进的多得那样多,两者的差额那样大,而且到九、十两月秋粮大量上市的月份,仍旧购少销多,这就和往年大不相同了。
当时个别地区购少销多,一时调度不灵,就曾经发生过大批群众排队挤购的事。和这种现象同时存在的就是市价和国家牌价的脱节。个别地方市价超出牌价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个别的时候甚至有高到一倍的。这就是说,在这些地方,资本主义势力正在顽强地向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夺取对市场的领导权。不难设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听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发生多么危险的后果。
我国粮食的生产既然逐年增加,那么粮食到那里去了呢?事情突然发展得这样紧张起来,又是由于什么呢?
是的,由于大规模建设的进行,就业人数增加,工矿区和城市人口扩大,同时,经济作物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这些都使买粮吃的人大大增加起来。
但是主要的原因却是,粮食拿在全国那一亿二千万分散的农户手里,还不可能由国家加以通盘的计划。个体农民一方面是劳动者,一方面又是以商人姿态带着自己的产品到市场上去出资的。他马上发现了这种需求增加的情况。小私有者的地位和千百年来的经验早已教会了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手里的东西会要涨价。同时,对一部分比较富裕的农民来说,连年的丰收不是白白过去的。他们的家底子更加厚了一些。他们已经不急于出资,巳经日益有了观望待价的可能。山东商河县一个村子的调查生动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阶层总户数 卖麦户数每户平均卖麦数
贫农二十三 十八二六九
中农二十四 二十 二○九
富裕中农二十八 七 一三五
土改以前的富农和地主 十 一 一二○
在这个调查中除了土改以前的那几户地主和富农的经济情况我们不知道以外,其他七十五户的情况表明:越是比较富裕的农户,卖出的麦子越少。从户数来看是这样,从每一户出资的数量来看也是这样。
列宁曾经十分生动地描述过小农的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他说:如果一个农民耕种自己的一块土地,拥有他本人或家畜都不需要的多余粮食,而其余的一切人却没有粮食可吃,那末,这个农民就变成为剥削者了。他所剩余的粮食越多,他所获得的利益就愈大。让其余的人去挨饿吧,他们愈饥饿,我这粮食就能卖得愈贵。可见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不是偶然的。小生产每时每刻大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存在,商人的存在,自由市场的存在。又是促使小生产者自发势力活路和发展的更要原因。那几个月里面市场的紧张状态,是和商人投机分子的与风作浪、投机倒把分不开的。他们哄抬价格,或者等在交通要道拦路抢购,或者跑到农家去按门,收买,或者广托亲友代为搜罗。这就使得农民更加不愿出资。有一部分家底子比较薄的农民,因为急需钱用而出卖的粮食。也就大部分落到了商人手里。例加六月间江苏全省上市的麦子国营公司收购到的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安徽宿县专区五月二十四日上市的一万四千斤新麦中,粮食公司收进的仅有七十斤。不仅如此,投机商人又故意制造紧张空气,用各种手段到国家和合作社手中来进行套购。例如广东省的石歧市粮食公司手中的粮食,就曾被私商套购一空。那是十一月九日早晨,四十多家粮商在一个半钟头内把粮食公司八万多斤上等大米全部买去,然后又到粮食公司抢购糙米,并且造谣说:“国家没有粮食了,只好卖糙米了。”
只要有利可图,资本主义是任什么罪恶的勾当都斡得出的。河北邯郸、磁县一带粮商曾经到安阳市套购粮食,从套购小麦钙粉发展到抢购面条馍馍。仅仅是九月二十八日到十月十日查出的二十八个小贩所套购的粮食中,除了面粉和大米之外,就还有挂面一千三百斤,馍馍两千二百斤。据湖南江西河南等省许多县分的调查,囤积粮食的人和方法,都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囤粮的人,除了粮商之外,还有屠宰商、中西药店、酒商、剃头铺和一般小商贩。
列宁说过:“投机者、奸商、垄断破坏者。这便是我国“内部”主要的敌人,即苏维埃政权在经济设施方面的敌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投机业底经济基础,乃是在俄国蔓延得非常广泛的小私有者阶层,以及在每一个小资产者那里都有自己的代办的私人资本主义。我们知道,这小资产阶级多头蛇的千百万触角,时此时彼地缠绕着工人的个别成份;投机业钻进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底全部机体力,排挤国家垄断制。(11)列宁的这一段话,真是说得明白和确切极了。
由此可见,一九五三年粮食供销方面所表现的紧张性,它的本质是反映了国家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和自由市场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工人阶级领导与农民自发势力和资产阶级反限制的立场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某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问题是过渡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之一。这是过渡时期严重的战线之一。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必须在这条战线上取得胜利、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三
既然过渡时期内,在某些重要的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其他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供销方面,存在着如此深刻的基本的阶级矛盾,既然供不应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是任何枝节办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采取根本的办法。
这就是除了坚决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加强社会主义因素,削弱资本主义因素,同时努力增加农业生产,以缓和供求矛盾之外。在供销问题上、也必须采取根本性质的办法,来加强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削弱资本主义的阵地。一方面必须保证国家能够充分地把这些重要商品的货源掌握起来,在农产品方面,这就是计划收购。同时国家必须在全体居民中对这类商品进行合理的分配、这就是计划供应。这个政策的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取消这些商品的自由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就是要在这些商品的交换上面,把商人资本主义推开;就是要加强计划性,反对盲目性。就是要在基本上消灭对这些商品的投机,而不只是要打击和限制投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才能保障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对市场和全盘经济生活的领导权。
截至现在为止,国家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已经有两种最重要的商品,这就是粮食和油料。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完全正确和恰当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在这个战线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从而沿着总路线的轨道继续推动了国家前进。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以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为例。
首先,粮食市场上购销不平衡的险恶局面不再存在了。以全年度计算,国家收购的粮食大大地超过了上一年度,其实农民所出售的并没有比上一年度增加很多,问题在于以前被私商买去的部分现在都卖给国家了。所以虽然销售也比上一年度增加,但是收销相抵,国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库存,加强了这种极端重要的物资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农民手里仍然保有一部分余粮。在粮食计划收购工作结束以后,各地农村建立了由国家管理的没有私商参加的粮食市场,以便农民互通有无,并继续向国家出售余粮。在这种市场上,今年三、四、五这三个月里农民卖给国家的粮食,竟比一九五三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九。一九五三年那个时候、自由市场还存在着,投机势力正在发展,商业资本正在用各种方法争夺粮食,农民惜售待价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今年,自由市场取消了,就使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同时人民基本的需要得到了保证。由于建设事业的进展,今年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又有了大量的增加。这就是说,今年粮食的供应任务已极大大加重。而供求关系始终正常,在粮食问题上,无论是对国家和个人。大都心中有数,大家都很安定,人们不可能也再用不善去抢购,因为一定数量的粮食总归买得到,这就充分表现了统购统销的好处;去年那样的混乱现象,现在是一去而不复返了。
其次在全部经济生活方面,和粮食供求关系的正常状态同时存在的就是粮价和全盘物价的继续稳定。如果说去年个别地方粮食市价曾经高出牌价百分之三四十以致百分之百,那么今年就基本上消灭了这种牌市价严重脱节的现象,何况今年国家的建设拨款又比去年扩大了许多,人民购买力提高得更高更快,而我们还是能够继续巩固地保持着粮价和整个物价稳定的局面,可见这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国家对这一极端重要的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就妥善地解决了它的供应问题,保证了并且更加加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对整个市场的领导权。不用说,这对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极端必要的。不仅如此,这个政策还在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起落极其重要的作用,发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大大地巩固了和扩大了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阵地,从而促进了国家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国家掌握了原料,也就加强了国家对有关的资本主义工业进行加工订货的力量,从而把这些工业进一步引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一点,本身就是很明显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运动,从而更进一步地加强了工农联盟,更进一步地巩固了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
有些人曾经以为这个政策对农民不利,因此一定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从而削弱工农联盟。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完全错了。
这个问题的焦点是在于:有些人以为听任农民把自己的产品多卖几个钱是对农民有利的。自由市场存在的时候,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农产品是会涨价的、有些人因此就以为这对农民有好处。而取消了自由市场,国家实行了统购,价钱不能涨了,有些人就以为这对农民是不利的。其实事情恰恰相反。
听任农产品自由涨价,特别是听任粮价提高究竟对谁有利呢?首先像粮食这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涨价、就势必引起增加工资。扩大一切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家的开支也必须增加,结果就是整个物价的上涨。这对国家和全体人民都极端有害。这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从农村来说,我国农村现在还有一部分农民每年必须购进一部分口粮来弥补生产的不足。还有一部分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刚刚够用,但是为了资金周转的需要,一般地他们要在秋收以的卖出一定的数量、然后再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买进一定的数量。如果听任用价上涨、首先吃亏的就是这一部分农民。他们就不可免地要遭受富农和投机分子的盘剥。同时,听任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自由涨价,富农和一部分比较富裕的农户就要利用手中多余
的产品进行投机而大发其财。这样发展下去,少数的农户当然会富起来,但是最大多数的农户一定会重新陷入穷困破产的境地。不少的事实已经证明,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村阶级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开始发生了。有些农户刚刚翻过身来,因为家底子薄,还没有站得住脚,就又在借高利贷,卖青苗,把那刚刚分到手的土地一点一点地典卖出去了。
不仅如此。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自由市场的存在,曾经大大刺激了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发展。去年有些农村里面,富农、投机分子,特别是商人资本家曾经成了有些农民羡慕的对象。“马无夜草不肥。农不经商不富”,“一年能发江湖客,百年难发种田人”等等的说法。在许多农村里面十分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什么生产积极性可说呢?去年,有人为了投机,听任壳子黄在田里不割。有些地区个别的农民甚至卖掉了一部份土地和耕畜去囤积粮食。江西省铅山县有几个农民竟组织了所谓采购组,在距城三里地的地方拦路抬价收购稻壳。同时有些生产互助组却涣散了,有的乾脆散了移。有些地方的斡部号召抗旱,甚至会都开不起来。当然,这不能不使农村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稀薄,并且不能不使工农联盟发生涣散的现象。
粮食的统购统销和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教育立即扭转了这种形势。由于消灭了粮食自由市场,取缔了粮食批发商和成千上万的小粮贩,对粮食零售店、粮食加工厂等等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就在农民经济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割断了农民和资本主义的联系,堵塞了资本主义对农民群众的影响。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又从思想上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觉悟。走社会主义道路呢,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呢?农民群众凭着他们本身生活的经验,认识到共产党是他们可靠的领导者,认识到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使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的道路。
同时,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又空前清楚地摆在他们面前,这就是通过互助合作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因此,广大农民群众热烈地拥护了国家对粮食的计划收购,积极地把自己的余粮卖给了国家。这是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能够胜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地提高起来,农业的互助合作运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一万五千多个发展到了九万多个。拿湖北省来说,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七个发展到七百二十一个。全省二十四个县内的长年互助组由六千多个发展到三万多个,增加了四倍半;临时互助组由六万多个增加十一万多个。全省六十九个县内,信用合作的组织由三百四十多个发展到三千九百多个,股金总数达到二百四十多亿元。从一九五三年九月到一九五四年一月,全省共计备肥将近三亿斤。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半。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也大大提高起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涌现了大批新的农民积极分子。仅鄂城一县,就有一千八百个积极分子被评为模范。在这个基础上,共产党和青年团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农村的面貌改变了。共产党在农村中的影响更进一步地加深和加强了,社会主义在农村中的阵地大大地巩固和扩大了。
列宁说:“当还有可能买卖粮食和利用饥馑来作投机事业时,农民仍是(这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相当一个时期内是不能避免的)半劳动者,半投机家。一方面,他们是投机家,所以他们……总想去同资产阶级及其主张粮食自由贸易的……忠仆们谋妥协。但另一方面,农民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国家底朋友,是工人们在反地主反资本家斗争中最忠实的同盟者。”(三)
我国农村的情况又一次证明了列宁这个光辉的论断。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取消了粮食的自由市场,就大大地削弱了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削弱了农民的投机家本质的一面,同时也就大大地加强了农民的劳动者本质的一面,从而有效地更进一步地巩固了工农两大阶级的联盟。不用说,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重要、最可靠的基础。
当然,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既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又完全是一件新的工作。所以,无论粮食或油料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都发生了一些缺点,这是不可避免的;今接一定能逐步加以改进,也是毫无疑问的。总之,粮食和油料的统购统销的结果充分证明: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对某些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不仅在当前的条件下可以解决这些商品的供求矛盾,更加切实地稳定物价,和有利于在消费上节约这些产品,而且这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也就充分证明这是党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积极地拥护和保证这个政策的完满执行,就是我们重要的任务。
(一)列宁:“无度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列宁文选》两卷集,莫斯科中文版,第二卷第六三七页。
(二)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转引白“论粮食税”,同右书,第八四八页。
(三)列宁:“伟大的创举”同右书,第六○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