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上)

1941-08-16 03:14丁冬放
中国青年 1941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时期工业

丁冬放

什么叫做半封建性经济呢?普通是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的经济状况。它并不是和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并列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而只是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更明确地说,就是指:

第一,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和地主与农民间的带有强制性关系,开始崩溃或正在崩溃中,不过还没有占社会的主要的支配的地位,它受着封建制度的束缚,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起来。

这两方面的情形综合起来,就是一般所指的半封建经济。这种过渡的状态,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就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在中国,封建经济的崩溃与近代新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开始的,半封建的状况是和半殖民地的状况联系着的。因此它的发展及前途,也就具有着它的特点,下面就按着各经济部门分别略述其发展过程;

第一节工业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分做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手工业崩溃与新式工业萌芽时期,这时期是从鸦片战争到欧洲大战。这一时期的最初阶段。新式工业尚未产生,而手工业的崩溃

则已开始。大体说来,这种过程的开始,在地域上说,首先是在沿海沿江及沿铁路线的东部各省,其次及于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在产品部门上说,首先是与主要舶来品同类的部门如棉纺织业等;其次及与次要舶来品同类的部门,如织绸业造纸业等。但有些手工业却仍旧存在着,这就是供给特装饰品的手工业如玉石、地毯、刺绣等,所以中国手工业的崩溃过程是一个绵长的过程。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战争后,外资在华设厂,才形成手工业的总崩溃,但它的残余,直到今天还存在着。

从一八六二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奏请在安庆创办军械所起,新式工业便出现了。满清官僚继续地奏请朝廷创办了造船厂、兵工厂,输入了外国的技术人才和机器。前后约二十年间,创办了重要企业十七处,其中包括军械制造厂十处,造船厂船政局与轮船公司三处,煤矿二处,铁路和电报二处,其中只有甘肃省城南开织呢机器厂一处副产衣料呢线。因此,这时候的所谓新式工业,主要的只是官营的军事工业而已。

但各国机器制造的商品输入,日益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及大商人,他们不甘于“利权外溢”,于是一八八二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并办机器织布局,接着其他的商品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工厂也继续出现,这使中国新式工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由军事工业进到一般商品的工业生产。当时,这些企业主要有二十二处,其中纺织便占十处,金铜铁矿六处,火柴和造币各二处,五金和兵工厂各一处。资本来源,最初是政府投下大部资本,其次是招徕大官僚大商人参加,经营者也大都是官僚,所谓“官督商办”实际上是“清廷督,官僚办”。官僚们对于科学及技能处无知的地位,一切听从外国工程师,——他们排斥中国技术人才参与共事,并助长外国资本加入。加之官僚腐化贪污,它们自然没有发展的前途,没落、停顿或由外资操纵以去,是必然的归宿。

这时正处在中法战争前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已有了部分开始了,外资在华开办了一些企业,但还只限于交通部门,如轮船、银行、电话

公司及铁路等企业。

到了一八九五年中日战争后,才正式进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阶段,外国资本经营的工厂(以棉织业为中心)、矿业和此便发达起来。例如一八九五年在上海成立的有英国次本的怡和和老公茂等纱厂,美国资本的鸿源,德国资本的瑞记等纱厂;一九○○年英国资本在上海成立瑞裕机器轮船工厂,又乘义和团事变的机会夺去了开平煤矿;一九○三年日本资本更强订廉价购买大治铁矿的铁砂十年的契约,一九○二年收买华资上海大纯纱厂,一八九七更有中日合资创办的上海南务印刷馆等等。

可是与这同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工业也有了些微的发展,我们引用有关纱厂和重要煤矿的统计材料为代表:

第一表一九一三年纱厂纺绽统计

国别 纱绽数(枚) 百分率(%)

华商四三七.一七二 五二.五

日商九五.八七二 一一.五

英商一六七.九○二 二一.○

其他外商一三一.○○○ 一五.○

总数八三一.九四六一○○.○

第二表一九三一年以前在华创办主要煤矿统计

公司名称 地点 成立年份性质资本类

五福嘴煤矿辽宁一八九八中国商办三,○○○,○○○元

临城矿务局河北一九○五合商合办五二六,五○○元

保管公司山西一九○六中国商办二八,六三六,四六元

六河清煤矿河南一九○七中国商办三,○○○,○○○元

萍乡煤矿江西一八九二借日款办一三,○○○,○○○元

抚顺煤矿辽宁一九○七日本经营一○○,○○○,○○○元

本溪湖煤矿辽宁一九一○中日合办五,一五○,○○○元

焦作煤矿河南一九○二英国经营一,二四二,八二二元

开乡矿务局河北一九一一中英合办二,○○○,○○○元

井径矿务局河北一九○六中德合办四,五○○,○○○元

扎麦诺煤矿黑龙江一九○七中俄合办一二,○○○,○○○元

中国民族资本所以极有这些微的发展,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于外资压迫的强大。

第二时期,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代,这时期从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到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二年之间资本主义暂时相对稳定时期为止。由于欧战的原故,参战的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在华资本先后退出削弱了,当时同盟国完全和中国断绝了关系,协约国对华输出大批,反而使东方供给粮食和其他用品,印度对华工业品输出,也完全停止了。因此,中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激增,而原来经营外货进口的商人,如颜料商等,莫不利市百倍。同时在一九一五年反对这一条和宪制日货运动,更给国民工业以非常的刺激。于是新办的工厂完全的蓬勃发展起来。下列统计分说明了这一点:

纺织工业

年度 工厂数纺锤数布机数

一八九七七 三五九,○○○一,七五○

一九一五 二二五四四,○○○二,二五四

一九一九 二九六五六,○○○二,六五○

一九二一 五一一,二三八,九○三六,六五○

一九二三 五四一,九四三,六二七八,五八一

上海丝厂工业

年度 丝厂数 水钵数

一九一○四六一三,二九八

一九一四四六一四,四二四

一九一六六一一六,一九二

一九一八七一一九,二○○

重工业

年度煤炭吨数铁矿生产钢铁生产

一九一三一,四○○(万吨)九五九(千吨)三四三

一九一四一,五○○一,○○五四二七

一九二○二,○三○一,八六五三○○

一九二三二,二六○一,七三三二六七(千顿)

这就是通常称呼的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繁荣,在这最繁荣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它的前途的暗淡。

第一,当时中国工业多是轻工业,少有重工业,也就是说,有了一些日用消费品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面粉,烟草公司等)的发展,而关于钢铁机器及重要的化学工业,则差不多可以说完全没有,中国工业是未曾具备顺利发展的基础的。

第二,中国新式工业之所以有这个黄金时代,是由欧洲资本的暂时的退出,假使中国资本不在这时期中取得完全的独立,一到帝国主义国家火拼完毕,卷土重来的时候,必然会重陷于外国资本的强大压下而处于附属地位。

第三,虽然这时欧美在华资本是退出了,但是同时和中国资本互争雄长、力量强大、并且在中国也已取得特殊地位的,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资本活动存在。以纺织业为代表:假使从纱绽量的比例数的增加来说,一九一三年一九二五年的,华商增加约四倍又九,日商增加约十三倍,而英商则减少到原数的千分之二还不够,因此,正在中国新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日本已在中国准备了扼死中国工业经济的绞架了。

第三时期,是欧美资本卷土重来,与中国工业发展停滞的时期,这时是从一九二○与二二年以后到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二○年,欧美大战停止后已二年,因之从一九二○年起,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又重新大量输入中国,每年入超过二万万两。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各工业重新受到极大打击,只有丝厂和纱厂是例外。但是丝厂和纱厂从一九二二

年起,也同样显出停滞的现象。纱厂纱绽从一九一三年的四三七,一二七枚(占全国总数百分之五.五),一九二五年一,九八二,二七二枚(占全国总数百分之五六.三)增加为一九三○年的二,四九九,三九四枚。(百分之五五.六)——这就是说:发展是有的,但较欧战时的速度比来,却变得停滞了。反视日本在华纱厂绽数的发展,却从百分之二,五到百分三七,八,再增加到百分之四0.五。以之与同时的中国纱厂相较,已不可同日而语。(注:上述各种数字除已注明者外,都是根据钱亦石《近代中国经济史》中数字。”

第四时期是中国工业经济趋于完全殖民地化的时期,这是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一九三七年的抗战爆发。

九一八以后,一方面,在东北的中国民族工业,已完全被日本直接占领;另一方面,因东北四省的丧失,中国某些以东北为销售市场的工业部门,也都开始了衰弱和破产(如南遥的土布纺织业)。随着在日本继续向关内侵略和一九三五年后武装走私等状况下,华北北洋四厂卖给了日本,上海一九三五年倒闭一千家工厂以上。一九三六年也有七百家以上。(中国经济年报)

这种严重的工业危机,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同时与也一九二九年的世界经济恐慌有很大关系。因为在世界经济恐慌开始以后,由于金贵银贱等影响,一时现出“中国例外”的繁荣,但到一九三二年终于也开始了不景气现象。

第五时期,是抗战中大后方工业的发展的时期(沦陷区各抗日民主地区的工业情形,男女再讲。以下农业同此)。抗战中的大后根本上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区,因此,我们把它的变化情况,作为前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继续,来加以叙述。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海口新被封锁,大后方洋货难以进口,工业品缺乏,人口相对的增加,物价上涨,因此刺激着原来落后的大后方工业飞跃发展起来,一向冷落的中国的西南与西北,现在成为工厂企业的集中地带了。这些工厂从它的发展来源上,可以分做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西边的旧厂,原来中国工业发展,偏在沿海沿江,战争起后首当其面。远见人士早已鼓吹“经济”,可是,好多的资本家要想妥协和平,有些犹豫观望,在各方推动与政府补助资本的低压下,五千二百余家工厂只西边起了四百余家。

第二部分是,新兴的工业:(一)新办的新式矿场工业;(二)手工业的复活;(三)工业合作运动。其中新办的矿治工业,大部分是国营,产业部门以兵工矿业为主:至于工业合作大多是日用品工业。

这二时期的工业,因为竞争的外资削弱了。政府鼓励政策的部分推行而得到了新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程度远不足以应当前战时的事,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资金的缺乏。那些大官僚大资本家,不但不顾正当企业的投资,并把大量资金作为外汇投机、屯积居奇的资本,以致法务变价,物价高涨,造成今日严重的情况。只有政府才能为民族生活与人民生活着想而严励制裁那些官僚和一些乱搞的投降派,民族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复兴和真正群众性的工业合作社的开展,才有可能。

上面已把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业经济变化的各阶段做了一个概略的叙述,从这个叙述,我们能够看出些什么重要的特点呢?

第一,外资的强大,因此真正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操纵力量成反比例。

第二,由于重工业基础的缺乏,所谓工业的发展,只虽轻工业发展,所以,中国民族工业要独立地发展是困难的。

第三,封建势力的对民族工业的破坏和买办资本的支配地位,过去军阀统治和今天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要津,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第二节农业经济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商品输入。在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工业,这样,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逐渐趋于破坏,而农业经济也多多少少发生起来。这一变化

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商品大量侵入农村时期。外国商品的侵入农村,压倒了自给农村的农家副业,手工业,开始破坏农村中的自足的状态。在自耕的小家经济当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农民们已部分地放弃其副业而成为城市工业品的顾主。但因当时中国国内还没有新式的资本主义工业,所以这种破坏还是有限的。还没有发展到普遍深入,自足自给的经济大部分还继续存在着。

在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上说,现物地租区驱逐劳动地租,而在那些商品流通比较发达的地区,现物地租又有的转化为货币地租(我们在第一篇中已曾提到),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的这个时期,这已不再是零星的现象,在整个地租中,货币地租占有了相当的比率。这种货币地租的租率是以什么来规定的呢?大体上是以现物地租气所获的生产物在该地区的市场价格来规定。因此,这时的地租在形态上虽然变了,可在实质上还依然是封建性的。

然而这种货币地租,终究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零星出现的货币地租,第一,它的根本性质虽然未变,但它已经带有新的性质。它已经和外国资本主义半殖民地的关系联结起来了。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封建经济的范畴,而是与国际资本主义联系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了。第二,与地租联系着的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活动,已经和买办资本联系起来,因此货币地租,正表示着一种现实的可能:通过货币地租的关系,而实现吸收农业原料或粮食,从而同时也就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因此,假使简单地说这种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是不对的。

这说明:反对不合理的封建地租的苛重剥削的斗争,应该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联系起来。

第二时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农业萌芽的时期,这时期是从中日战争到欧洲大战止。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已更加扩大起来而资本主义的农业也开始有了萌芽:

第一,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公司的出现,这种公司,是部分地采用雇佣劳动来进行商

品生产。例何江苏淮南的盐垦、垦植、垦牧公司,被《农商统计》所记载,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九年,这种农业团体数已超过百家以上,资本额都超过一千万元。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往所没有的。因为中日战争以后新式商品工业大大展发起来,特别是在欧战期中,日本在华纺织工业大量的发展与中国工业的黄金时代,使原料的需要大大增加,而这些垦植公司的出现就是为了要满足这一个需要的。

第二,都市附近商品作物的小农生产。在工业都市的近郊,自从商埠开关以来,本已有蔬菜之类专供市场的生产,有许多不农土地是从地主那儿租来的。这种农业,在生产力上说来,是集约经营(即在小块面积上投多量资本的经营),生产力高;在生产关系上,所缴给地主的地租,一般地说是带着资本主义的性质。

然而,这两类资本主义的农业,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上,是居于不重要的地位的,全国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民,基本上却依然是在下述情形下生产的:少数的地主占有多量土地(例如无锡二十个村调查:5.7%的地主户数占全耕地47.3%;平湖:户数3%地主占全耕80%数),租率大都在百分之五十、甚至五十以上。(见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就是许多商品农作物的生产如许昌胶东的於草种植等,也还是在这种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第三时期,是农业生产崩溃时期。这是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一年之间。

经过上述两个时期,租,税,和舶来工业品与农业品的不等价交换,再加上从民元以来的军阀混战的破坏(毁坏,拉夫,征发等)到革命失败后更变本加历,这便造成了农业总崩溃的趋势,这表现在所谓“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产品的入超。从一九二三年起小麦输入超过输出(只有一九二八年是出超),从一九二三年面粉入超,从一九二○年起棉花入超,而一九三○年西北大灾荒,一九三一年长江七省大水灾,成千成万农民饿死了,流亡了。丰年成灾与棉麦大借款,同时存在的矛盾就是这种总崩溃的最高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末尾,正当中国一方面是土地革命运动高涨,另方面是东北开始殖民地化的时候。

第四时期,是全中国趋于殖民地化和土地革命运动的斗争激烈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五年前后。

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更不断增加紧侵略,而同时中国地主资产阶级则在用尽一切力量镇压土地革命,滥发公债、增高税收、开公路、筑碉堡……农村经济更受到了空前的破坏。

第五时期,是抗战时期。

抗战中,大后方的农业经济大体上可以看出如下变化:

佃租关系,并没有改善,甚至有些反而更加恶化。旧有的田租率,固未能按照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作二五减租,相反地由于任意的退佃,任意的加租,押金的提高,“管事”和中间人的抬头,使得租佃关系更坏。

第二,政府为了需要增加出口贸易以取得外汇,对出口的桐油、茶、丝和猪鬃等,采取了统制政策,可是贪官污吏就在征买时抑低价格,压榨农民,类似强征。

第三,一般大官僚奸商们,操纵物价,囤债居奇,使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相去日大,同时,农产品与生产市场的市价和销费市场的价格,百余里路相差三四倍,也很普通。

第四,高利贷也比以前加深了。以前是利率二分的,现在都已在四分五分以上。农村信用合作,政府虽曾作了不少努力,但由于豪绅操纵和制度的不尽完善,受惠的只有地主豪绅,贫苦农民很难得到实利。

第五,农民一般的负担和壮丁费都加重了,合理负担的原则没有实现。买卖壮丁等贪污行为已成常闻习见的事情。

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样一点:即抗战期间大后方的农业经济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改善,而在某些方面,反而更趋恶化了。

依据上述,百年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的破坏与农业商品化的过程是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的过程相适应的。它显示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崩溃过程。二者是成正比例地发展着。

第二,农业经济的一直崩溃下去,并不是表示封建关系的消灭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的在自然经济破坏以后,封建关系的残余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结合起来。因此,愈是殖民地化,封建残余的关系对农民的重压愈是残酷。

第三,民族工业曾经有过暂时的黄金时代,而农业经济却是一直衰落了下去(虽然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着的)。(本节完全篇未完)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时期工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工业人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