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2024-05-19 05:18杨梓绮
收藏与投资 2024年5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之风盛行。一时之间,全国出现众多瓷窑和瓷器。对当时的瓷窑和瓷器进行考古,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瓷器文化。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瓷器考古;越窑青瓷

当代古陶瓷学者在研究瓷器时,会将出土的瓷器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进行分类,不同时期的瓷器花纹和样式不同,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文化,对研究历史和古代社会生活有极大的帮助。瓷器反映和承载历史,是古代留下的供后人参考和学习的实物资料。之前考古学界将所有的陶瓷进行混称,这样的标准持续了很长时间。提出陶器和瓷器标准,被认为是考古学界的重大改变。在这个标准之下,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在南方地区瓷器大力发展的时候,北方战乱不断,民生凋敝,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瓷器的烧制,同时因为地域原因,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不佳,并不适合烧制瓷器。最迟至统一北方之后,瓷业才开始发展。所有目前可看到的东汉时期出土的瓷器,多是在南方专门设置的瓷窑里烧制的。

一、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南方有许多知名瓷窑盛产瓷器,瓷窑烧制瓷器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现今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宜兴一带,在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在这些地区当中,浙江是主要产区之一,浙江地区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越窑青瓷不仅烧造的时间最早,并且从出土数量来看,当时浙江窑区产品数量最多的仍然是越窑青瓷,其不仅质量上乘,还远销全国其他地区。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一带制瓷业发展迅速,这得益于浙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仅仅上虞一地,就已经发现了30多处东吴时期的窑址、60多处西晋窑址,可见浙江上虞在东吴时期制瓷业发展迅猛,窑址众多。这些窑址产出的瓷器质量很高,成色上乘。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等地,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盛产烧瓷专用的瓷土。充足的瓷土供给使得瓷窑的原材料丰富,结合当时的制作工艺,大量瓷器被生产出来,它们数目繁多,种类各异。由于瓷土的土壤成分易于在火中淬炼,烧制出来的成品质地坚实,结构完整。除了瓷土之外,烧制青瓷器的燃料也十分充足。青瓷的烧制有一种专门的制作工艺,在烧制的时候耗费燃料,而当地正好有充足的燃料供应。同时曹娥江一带多山川湖泊,水运便利,在此地产出的青瓷器除了满足本地人的需求之外,还可以通过水运将其运到外地销售。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让青瓷器的名声远播,反过来加速了当地制瓷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江苏、安徽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大多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可见当时浙江越窑瓷器的发展盛况和传播情况。

发掘资料表明,南方的青瓷普遍采用龍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之后逐渐分离,统一采用龙窑烧制。龙窑窑炉的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而言,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10多度平斜,窑形由不定形逐步走向定形。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也相应提高,烧制技术配合窑炉改变,增加了新型烧制工艺。同时,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在烧制时,使用改进后的窑具,大大增加了瓷器烧制的效率。改进后的窑具增加了装烧的数量,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我国大力发展考古以来,出土了许多六朝时期的瓷器。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相应的窑址里有瓷器,在出土瓷器的遗址附近通常可以发现大型墓葬,许多考古学家通过出土的瓷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究从而发现古墓遗址。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常出现在长江下游沿岸。长江中下游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①,这里古文化荟萃,古时有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进行物品交易,因此出现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瓷器。这些瓷器并不全是当地生产的,也有其他地方通过贸易来到此处的。特别是建康及其东下的扬州、镇江一带。建康作为六朝都城,聚集了从各地而来的商贩,更有云游至此处的学者,对于瓷器文化研究兴趣浓厚。瓷器在建康等地十分盛行,从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出。

西晋青瓷制造的成就最为突出。西晋时期青瓷的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的青瓷越来越多,而青瓷的装饰也越来越复杂,器形种类各有不同,十分丰富。这些相比于东晋时候,都有明显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许多东吴时候没有的器形,比如筒形罐、虎头的双耳罐等。这些新器形,有的是参考动物的形象,将其做成相应的动物造型,或者选择动物的一部分做成相应的形状。有的则是在瓷器身上画动物的花纹作为装饰,这两种都是对器形的改进。一般器皿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花纹,瓷器发展繁盛时期流行的花样都有出现,比如菱形纹、联珠纹。单独存在并不显眼,但是将其刻制在瓷器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瓷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习俗,可见瓷器对于社会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斑纹的装饰工艺,这种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传统作风相对于当时流行的风格,显得更加保守,在青瓷装饰上也只是使用单一的色彩,颜色看上去十分单调。在西晋晚期的青瓷发展当中,出现点染法,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使得整个瓷器看来颜色亮丽,十分赏心悦目。在青瓷器上刻写生产年号、生产地名和制作者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西晋东吴时期人们通常习惯对瓷器进行标注。刻上年号可以让人明确具体是哪一年制造的,而制作者的姓名则是当时统一烧制瓷器的人物名字。在这样一系列的制造流程下,每件瓷器的“出身”一目了然。尤其是浙江盛产的越窑青瓷,是当地的瓷器代表。越窑青瓷上面注明相应的年号和制作者姓名,产地在浙江上虞,其他地区少有能够模仿。

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在西晋青瓷生产的成熟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更趋向于平民化,价格也比较适宜。相比之前,装饰大大减少,常见的产品有罐和壶,实用性较强。其中不乏饮食器皿,饮食器皿基本上都是大小配套,成套的制造和销售是东晋时期青瓷饮食器皿的特点。饮食器皿的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以水波纹为纹饰。但是即便如此,水波纹仍然十分少见,只有在高端的瓷器上才能见到水波纹装饰,水波纹装饰是高质量的象征,代表了青瓷的质量。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莲瓣纹属于东晋晚期特有,在青瓷上有一圈一圈若隐若现的莲瓣,配合青瓷釉质的质地,看上去极其高雅。柳州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南朝青釉六系刻画莲瓣纹盘口壶(图1),肩附四个桥形系,两侧各附一小桥形系,肩腹部刻画双线覆莲纹一周,整体造型古朴大方。

南方瓷器的特点:(1)南方瓷器的造型秀气、胎质较细、胎色瓦灰。有的呈浅红色或浅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杂质少。(2)南方瓷器的胎料中三氧化二铁的质量分数一般在2%,高于北方,而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3)南方瓷器的釉层青绿发翠,有的则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图2)。

青釉六系刻画莲瓣纹盘口壶,南朝,高31厘米;盘口,长颈,鼓腹,敛胫,平底。灰白胎,施青釉。

青瓷印花碟,东晋,施青釉至外壁下腹处,青釉光泽柔和自然,表面多细小开片,黄褐土色已沿开片裂隙深入釉层。内饰印花叶纹,花叶为对称六瓣双重层叠,有浅浮雕的立体效果。碟心又以刻画弦纹圈饰三组涡纹,与花叶组合,形似花芯。

二、北方的瓷窯和瓷器

北方制陶业出现相对较晚。南方制瓷业兴盛时期,北方地区正处在战乱之中,加上北方地区的气候并不适合制造瓷器。因此,北方制陶业出现相对较晚,发展也比较滞后。古陶瓷学者一般认为,北方制瓷业大约开始于北魏晚期。北魏时期,北方开始重视瓷器的制造并且将其融入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据研究,虽然北方的制瓷业大致出现在北魏时期,但是制瓷工艺却很可能是在南朝传入的。南朝的人民在战乱中不仅保存了生活需要的物资,还将一些可以维持生活的技艺传承了下来,南朝人将制瓷工艺带到了他们生活的地方发展下去,通过制瓷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可以认为北方制瓷工艺在南朝传入,在北朝获得发展。

北朝窑址众多,并且大都是北朝至唐代的青瓷窑。许多北朝窑址因为区位条件适合制瓷,同时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生产了大量瓷器,质量上乘,所以窑址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唐代,唐代的制瓷工艺和北朝不同,但是北朝遗留下来的窑址有最基本的制瓷功能且难以取代,于是唐代的窑炉在原本的窑炉上加以改造,继续使用。这些窑炉大多是以木柴为燃料。

这时的瓷器不仅是观赏用具,而且更加注重生活实用性。生活用具类瓷器的器形以碗、钵、盆、罐为主,十分实用。但是这些青瓷往往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杂质。但当时民用的瓷器通常如此,厚薄不匀,色调一般,较灰暗。虽然当时制瓷的成本较低、投入较少,但是瓷器的烧制技术也不高。

北方瓷器的特点:(1)北方瓷器的造型新颖、胎色浅灰、胎体厚重,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2)北方瓷器的胎料中三氧化二铝质量分数较高,一般在26%以上;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北方瓷器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3)北方瓷器的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三、结语

每个历史时期的瓷器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通过瓷器考古,人们可以了解瓷器所传承的历史内涵和其中蕴藏的探究精神。

作者简介

杨梓绮,女,苗族,广西柳州人,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博方面、瓷器、钱币。

注释

①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文物》,1988年第6期第72-75,97页。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浅析魏晋南北朝书法教育
魏晋南北朝联句诗初探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的演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