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两次留学经历

2024-05-18 13:03曾长秋
百年潮 2024年3期
关键词:萧劲光苏联

曾长秋

红军到达陕北后的萧劲光

由湖南俄罗斯研究会输送赴俄勤工俭学

萧劲光原名萧玉成,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湘江之滨的阜埠河赵洲港29号,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萧劲光的父亲在他两岁时就病逝了,家里靠母亲和哥哥姐姐种地、当学徒及做湘绣维持生计。辛亥革命前后,萧劲光的大哥在长沙城里做厨师,家境稍有改善,便送他进一所私塾读了两年,后又到附近的溁湾镇“洋学堂”改读新学。校园生活拓展了萧劲光的视野。1917年秋,萧劲光考上长郡中学,在第25班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领导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发起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萧劲光响应省学联的号召,参加了“救国十人团”,开展罢课、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反帝爱国活动。多年以后,萧劲光回忆起五四运动中的自己,不无感慨:“当我在街上看着日货被焚毁、人人争购国货的情景,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一个人要有自尊心,一个国家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尊严!”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他朦胧朴素的爱国热情开始向自觉理性的爱国思想升华,产生了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

在长郡中学读完了三年初中,萧劲光与同班的任弼时结为好友。任弼时在湖南一师附小读书时是毛泽东的学生,思想深受其影响。1920年8月毕业前夕,萧劲光与任弼时拟去国外留学。可是,由毛泽东、蔡和森组织的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已近尾声,而且凭他们的家境也无法筹措出国费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一切努力寻找革命真理的志士仁人有了新方向。于是,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继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之后,再次发起赴俄勤工俭学。1920年8月22日,毛泽东与姜济寰、贺民范、易培基、方维夏、何叔衡、彭璜等10多人在姜济寰公馆召开筹备会议,拟成立一个“以俄为师”的新团体—俄罗斯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起到了推动作用。1921年,研究会停止活动。萧劲光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是俄罗斯研究会的书记干事,我们是通过在船山中学学习的任岳找到校长贺民范的关系,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我们在俄罗斯研究会听了几次课,初步知道了俄国革命是建立工农当家作主、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要想(在中国)实现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就要像俄国那样进行革命。”

1920年8月,俄罗斯研究会准备派出第一批学生赴苏俄勤工俭学,萧劲光、任弼时、刘少奇等人入选,通过贺民范办理了去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的手续。俄罗斯研究会往上海输送的第一批学子有萧劲光、任弼时、任岳、胡士廉、周昭秋、陈启沃等六人,他们从长沙小西门码头乘小火轮到岳阳,然后换乘江轮顺长江而下,直抵上海,进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为赴俄青年开设的“外国语学社”(又叫“俄文专修馆”)学习,为留俄做准备。

1917年,萧劲光考上长沙市长郡中学。图为长郡中学外景

在上海学习时,萧劲光等人住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一个亭子间里,睡在地板上,伙食费很低廉。艰苦的生活并不能动摇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学习非常刻苦,萧劲光读的第一本马列主义书籍就是外国语学社发的《共产党宣言》,封面有马克思像。同学们阅读《共产党宣言》时虽然认得书上的字,但好些术语理解起来存在困难。于是,学社请来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陈望道为同学们讲解,每逢星期天讲一次课。通过学习,萧劲光明白了为什么社会上存在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怎么回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等。在这期间,萧劲光还帮助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编辑出版的《劳动界》《华俄通讯社》等刊物做过抄写、校对工作,这些刊物所传播的进步思想也给萧劲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20年底,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一道在俄文班第一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的负责人是上海早期党组织成员兼青年团书记俞秀松。

转眼间,这批学生在上海学习了八个月的俄文,能够简单用俄语对话和阅读。于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送萧劲光等人前往俄国继续培养。去莫斯科路程遥远、关卡众多,需要冒很大风险。但是,在萧劲光等人看来,“俄国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踏上了赴俄学习的漫长旅途。

1920年底,萧劲光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为赴苏留学做准备。图为外国语学社旧址

第一次赴俄在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

1921年春,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任作民、袁达时、彭述之等从吴淞港登上轮船,离开上海,经海路先到日本长崎,横渡日本海,登岸即进入俄罗斯在远东的港口城市海参崴。由于俄国还处于内战时期,城里很乱,路上也不安全,苏俄方面派代表—海参崴大学教授伊万诺夫接待他们,休息数日再转陆路出发。为缩小目标,这些赴俄青年学生分批行动。萧劲光等十多人编成一组,乘坐火车一路向西,经伯力、黑河、赤塔前往莫斯科。萧劲光一行花费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于1921年6月中旬抵达莫斯科,7月初进入刚成立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不同于五四时期的赴法勤工俭学,中国学员不用为生活和学费发愁,费用均由苏俄政府提供。当然,学员们也得参加每星期六的“全民義务劳动”。

1921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因东方大学尚未开学,萧劲光与同学们作为东方民族代表受邀参加。他们在会场有幸见到列宁,并听取了列宁的大会报告。1922年1月下旬至2月初,针对西方国家召集“太平洋会议”,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远东会议”)。瞿秋白、俞秀松、任弼时、张太雷、柯庆施、罗亦农、萧劲光等,分别以中共党员或青年团员的身份参会。其间,萧劲光又一次见到列宁并聆听了他在会场的发言。

刚入学时,为了避免学员们将来回国做革命工作暴露身份,东方大学的老师给每位同学都起了一个俄国名字,萧劲光叫“查戈洛斯基”。学校让每个学生选专业,萧劲光选择了军事。这样,他在东方大学学习两年之后,1923年秋与任岳、胡士廉、周昭秋转到隶属总参谋部的苏俄红军学校(后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当时这里还是一所培养基层军官的军事学校,萧劲光在这里学习了一年多时间。1922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得知他们四人在此学习军事课程,说现在中国的形势不具备直接革命的条件,指责他们学军事是想当军阀。萧劲光等只得回到东方大学继续学习政治理论。

萧劲光等人在东方大学学习的主要课程是政治理论和俄文,教材有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等,教员给他们讲授了西方革命史、俄国十月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以及关于工会运动的知识。苏俄理论家布哈林、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共产国际总书记季诺维也夫来学校做过演讲。萧劲光等在俄国求学期间的生活十分艰苦,白天满负荷上课,晚上还得在街上站岗值勤,周末还要参加“全民义务劳动”。

1921年1月,萧劲光赴苏留学。图为萧劲光(后排右七)和送行朋友的合影

当时苏俄被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内战也频繁发生。国家的经济十分困难,只能每个月给每个学员发1.5新卢布的零用钱。萧劲光等人虽然在食品供应上享受红军士官的待遇,但每人每天只供应两块巴掌大的面包和几个土豆,中午吃饭时有一份汤,是海草加土豆煮的,有时放一段咸鱼。每当回忆起这段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岁月,萧劲光就会感慨:“想到祖国还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下,我们的父老乡亲还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心情就非常沉重。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回到祖国搞革命,使祖国人民像苏俄人民一样,当家做主人,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在苏俄勤奋学习的動力所在。”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思想不断进步。1922年底,萧劲光经中国共产党旅俄支部批准,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在苏俄学习的日子,让萧劲光更加感受到共产党人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也让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感到,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因为深深扎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深厚土壤里,为这一事业去流血、牺牲,是何等有意义的事情!”1924年初,列宁逝世,萧劲光作为东方民族代表为其守灵。1924年春,因国内革命形势需要,部分学员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萧劲光也结束了在苏俄的第一次留学历程,踏上归途。

1924年,萧劲光回国后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图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第二次留学苏联在军政学院专攻军事学

1924年11月,萧劲光先被派往安源煤矿协助李立三、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不久与毛泽民一道赴广东工作。当时广东是大革命中心,萧劲光于1925年秋抵达广州,因在苏联学过一年军事,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找他谈话,派他去国民革命军任职。1925年底,广东当局对军队进行整编,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六个军,其中第二军由谭延闿的湘军整编而成。广东国民政府实行联俄联共政策,以俄为师,在新整编的军队之中,团级以上单位设立党代表制度,军、师两级还配苏联顾问。此外,旧军队很讲究地域观念。萧劲光有苏联留学经历,又是湖南人,就被派到驻韶关的第二军第六师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授中将军衔。此时,萧劲光22岁。

北伐战争中,第二军投入南昌、南京、鄂西等战役,萧劲光致力于改造旧军队,以政治工作提升战斗力。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大规模“清党”,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骨干。萧劲光在武汉接到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的通知,要他赶去参加南昌起义,以武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临行之前党组织又改变决定,安排他再次去苏联学习。出国前夕,经李富春的妻子蔡畅介绍,萧劲光与湖南教育界元老、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的女儿朱仲芷在武汉结婚。

1927年7月底,萧劲光到达上海。9月初,他打扮成水手模样,在地下党交通员的护送下,从吴淞口上了小舢板,划到一艘货轮旁,登船离开了上海。他拿着党组织准备好的船票,沿着第一次出国的路线,经日本长崎抵达海参崴。与上次不同的是,苏联局势已稳定下来,沿途很安全。1928年秋,他进入设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该学院创办于1919年,其名称来自红军政委尼古拉·托尔马乔夫的名字,后学院迁到首都莫斯科市,简称“列宁军事政治学院”。这是一所隶属苏联武装力量部门的高等军事教育机构,主要为苏联军队、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培养高等军事人才,也为其他军事院校培养教学和研究人员。学院为军队和社会输送的优质人才中有150余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连苏联的著名统帅朱可夫也在这里学习过。学院的学制四年,萧劲光被编入快速培训班和进修班(1929年至1931年共招收120人)。当时,他的同班同学有朱务善、刘伯坚、李卓然、傅钟、李特等10多人。

军政学院的课程中军事课占40%,政治课占60%。军事课不讲游击战争,只讲正规战和阵地战,如战役学、战术学、指挥学、筑城学之类的理论课,也有战例讲解、沙盘推演、兵器操作之类的实践课。萧劲光在三年时间内,从进攻到防御、从决策到具体战斗,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政治常识,并参观了苏联一些现代化军事装备,为尔后回国从事军队工作打下基础。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苏军元帅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来校给他们做过报告。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军政学院的学员学习了六大的会议精神。

随着苏联经济好转,萧劲光感觉比第一次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的条件好多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经济政策时期,仅仅用了三五年的时间,就已经摆脱了贫困,战胜了战后的各种困难,迅速医治好战争的创伤,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他更加努力学习,坚信自己的国家“只要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共产党掌握政权,同样可以改变祖国的面貌,繁荣富强起来”。

中国学员在校享受苏联红军营级军官的待遇,课余生活也比较丰富。除了打球、滑冰、游泳之外,周末有舞会,萧劲光学会了手风琴,也能唱一些苏联歌曲。这时,朱仲芷也到了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英语系学习,有时到军政学院与萧劲光会面。1930年夏,萧劲光结束了在苏联的第二次留学历程,携朱仲芷回到中国。他在上海安置了家眷,由周恩来派遣,化装成商人,与李卓然一起进入工农武装割据的赣南闽西苏维埃红色区域,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萧劲光苏联
萧劲光从荣宝斋购得名画捐国家
毛泽东向萧劲光借“宝贝”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萧劲光给毛泽东当参谋
黄花晚节香——萧劲光大将暮年二三事
萧劲光在延安的战斗岁月
纪念萧劲光大将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