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4-05-18 14:38沈钦一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农业

沈钦一

为摸清农村现状,掌握涉农政策落实情况,尽可能幫助基层和农民解决问题,笔者前往房山区花港村进行驻村调研,探究当前干部驻村帮扶的现状、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村庄基本现状

花港村位于房山区北部深山区,村域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户籍人口289户、597人,其中农户111户、223人,占总人口的39%。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08户、180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0.2%。而到了冬季更是只有不到100人在村里居住。全村劳动力195人,但外出务工比例较高(本村就业65人、外出就业130人)。村庄60岁以上老人102人,占常住人口的56.7%;残疾人30人,占16.7%,两项合计超过70%。

二、村内主要产业

根据2022年4月规划勘查,目前全村土地面积为7818.15亩,其中侧柏、油松等林地3570.6亩,大桃、苹果等果树园地806.55亩,草地2593.2亩。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包括退林还耕政策恢复的200余亩高山梯田。具体产业划分如下:林果产业包括大桃、苹果、杏、葡萄、板栗等,种植产业以玉米为主,预计年产能有10万斤,还有部分个人产业以三户养蜂人为主,人均有20—30箱蜜蜂,年产蜂蜜两三千斤销售额有1万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花港村主要以村集体经济种植为主,自行种植与销售。面对天气、市场等不确定因素,所表现的抗风险程度较弱,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在种植的过程中相关种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村集体与家庭为单位的摆摊售卖模式,市场狭小。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是劳动力不足。村内在家的基本多为老幼,而青壮年劳动力多在外打工,根据村委会安排的65名劳动力看,50岁以上的占90%,30—40岁的仅有5人。二是科技力量落后。村庄当前正处于转型期,退林还耕也是首次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并且从事相关种植专业的人员少,技术推广难度大。村内种植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种植,生产水平不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不利于种植产业长远发展。三是农业科技缺乏思路。村内目前有想扩大种植的想法,但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申请商标、更换种植品种、品牌包装、宣传推广等限于条件无法开展。

(二)传统果树产业遭遇瓶颈

一是村内桃树品种桃王九九虽然过去很有盛名,但随着时间推移,果树老龄再加遇到冬季冻害使得结出的果实已经大不如前。想要继续维持产业只能重新嫁接,这个周期至少需要三至五年。二是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村内的农产品为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为主。除苹果、桃子为村集体共同种植外,蜂蜜仅有3户养殖。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抗险能力较弱。目前所有的农产品均无品牌,销售方式均为沿街售卖,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且缺乏技术。目前村子中负责果树种植养护的人,多为50岁以上的,加之大多数果树都在山上道路不便、缺少技术培训、疫情等影响,很多果树缺少剪枝、打药、套袋等日常维护,也使得果树产量、质量均下降。蜜蜂养殖也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全凭自己摸索,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理念、技术及标准化生产意识,难以有更大提高。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2023年是村内第一年退林还耕,大面积高山梯地被利用起来进行农作物种植。但村内不论是果园还是种植地对人工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也制约了产量。一是农业机械配套结构不科学。村内虽然有一部分农机设备但并不齐全,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化率严重滞后,一些机械无法适应耕作需要,甚至有些作物的农业机械依旧是空白。此外,该村还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农业机械,如采摘机械、种植设备和养殖机械等,影响该村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村内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些农民只能进行常规的农业机械使用方法,无法有效掌握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同时无法掌握信息化技术加持下的农业机械的操作。三是山地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种植地大部分位于山坡之上,并不适用于大型机械化设备操作,即便有小型机械化设备也仅仅适用于村口相对平缓的地段。

(四)农民教育培训水平落后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该村农民教育水平相对滞后,致使村民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偏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村镇对农民的培训内容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存在显著的不匹配现象,这些培训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难以有效应对村民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其次,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培训教师往往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这导致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滞后,教育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变迁。最后,村民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加之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有限,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统筹,健全产业发展机制

为了加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以国家层面为基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统筹协调相关产业政策和措施,形成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二是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走进来,加强技术创新,改变现有农村生产方式。四是整合平台资源,将附近周边的村落整合一起建立产业集群等,将相关企业集中在同一地区,并配备相关服务设施,加速产业成长和创新发展。五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二)加快品牌建设,创新产销模式

扩大集体经济产业。除了村内原有桃子外,在退林还耕的土地上拓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规划部分地区用作采摘园种植鲜食玉米、红藜等经济作物。建立产品销售渠道。在目前申请好的商标下,改变以往沿街售卖模式,将村内农产品商品化,依托前往周边村落的民宿游客为主,辅以电商、相关单位帮扶等多种手段。辐射带动村内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集体经济渠道。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村内荒地建造露营地,为村内引流,减少村内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展规模种植,促进标准化生产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目前在“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下,结合退林还耕的政策推动建设种植基地,并且促进标准化生产。首先,统一种植方法、使用相同的农业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方便管理和监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其次,规模种植还可以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应用,遵循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确保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最后,乡村发展规模种植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四)促进农业专业化,推动产业兴旺

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使农业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种植专业化。针对当地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情况,针对某些精细的作物,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农业,实现小而美的发展。在种植方面,还需注重科技创新和改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质量的种植品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加工專业化。农产品加工是产业兴旺的重点,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形成优质的农产品供应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可带动乡村就业和经济发展。例如,大豆可以加工成豆腐、豆粉等产品,提高其市场价值。三是营销专业化。加大农产品策划、营销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品质的考核过程及标准化管理,将营销与品牌形象相结合,推出贴合人们消费习惯的农产品,形成品牌经济,进而推动乡村区域产业发展。

(五)夯实农民培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应用性强、实用性强的农业课程,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强化农民的种养加一体化一意识,进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农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大赛等活动,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效益。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落实各项推广政策,从而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三是加强农业科普宣传。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全方位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前沿领域的尖端科技和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加强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以数字技术手段提升农民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四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种植、流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综合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学习营销等技能,加强农民的组织意识。五是开拓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农民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掌握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了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