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上新:穿越三千年历史烟云

2024-05-18 12:59
读报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殷墟新馆考古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墟遗址所在地。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王朝迁都于此。商王朝灭亡后,商都逐渐荒废,被淹没地下,史称“殷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绿野草台、青铜装裹,洹水之滨、殷墟之上,一座以中华文明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象的青铜色博物馆,拔地而起,人们穿越三千年历史烟云,在这里找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亮相

在殷墟博物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内,考古工作者正在修复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实物标本。为了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文物的出土修复过程,新馆采取边修复边展示的方式。这场开在博物馆里的“考古公开课”,带领参观者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车辚辚马萧萧”的壮阔景象。

作为一座考古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侧重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呈现,而不再是单个文物的展示。“新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设8个展厅,地上共3层,集中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3/4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于首次展示。”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中国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早在殷墟发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众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在新馆筹建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当地相关部门,在博物馆选址、博物馆结构布局、展出文物的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赵清荣介绍,殷墟博物馆老馆建于2005年,建筑面积只有1500平方米,曾为殷墟申报世界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殷墟考古成果不断丰富,老馆在展陈理念、空间布局、展示数量、技术手段等方面已难以满足时代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

新馆展陈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大字。“新”,是殷墟博物馆的关键字之一。“新馆在设计、展陈内容、展陈理念上都进行了创新,建筑设计遵循低碳绿色原则,注重博物馆建筑与殷墟遗址的和諧,在建筑中使用了很多殷墟的文化符号,实现了博物馆和遗址的一体融合。”赵清荣说,新馆不仅是文物展,更是历史展、文明展,也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让观众能够走近甲骨文和文献中的“大邑商”,更直观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圣地

“商王武丁和妇好并肩而行,贞人在占卜,士兵在操练,祭祀如期举行。宫殿区外,两纵三横的道路上马车疾行。密集的邑聚间,行人你来我往。不远处,铸铜作坊火花飞溅……”走进博物馆三楼沉浸式数字展厅,一段长达7分钟的视频,向人们“还原”了这座商朝都城3000多年前的场景。

而支撑起如此浪漫想象的是历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孜孜以求。自1928年,中国第一代考古人董作宾在殷墟挥出第一锹起,殷墟考古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历程。百年筚路蓝缕,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把商代晚期的兴衰荣枯,从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古车马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

“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殷墟遗址的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上承1000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3000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众多考古发现成为打开殷商历史文化的一枚枚钥匙,让人们对商王朝的了解不再限于《史记》中寥寥3000余字的记载。

以洹河为坐标,环顾四周,古老而伟大的殷商文明在考古人员手铲中跃然而出。南岸,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尽管地上的建筑早已湮没无存,但仅凭50余座形制阔大的夯土建筑基址,便足以想见3000多年前的王朝气象。北岸,殷墟王陵遗址,作为中国墓葬王陵制度的源头,考古探方之下尽显繁华遗迹,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便发现于此。往东,洹北商城,作为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遗址,它与殷墟王陵遗址以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共同构建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殷墟遗址保护区。向西,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持续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商朝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在这里集中呈现。

近年来,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等都不断有新发现。

焕新

65岁的何永献是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文保专职干部。这位土生土长的小屯人几乎每天都会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及时上报处理问题。如今,站在小屯村任何一处开阔的地方向北望,皆能看到一座鼎立在洹河岸边的博物馆,好像从商代款款走来的青铜鼎。

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正式开放,处在殷墟核心区的小屯村也热闹了起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何永献的工作量也比平时大了许多。“小屯是殷墟核心区所在地,要加大巡查力度,保护区内,动土必报,每一位居民都签了保护责任书。”何永献说。

殷墟遗址总保护范围29.47平方公里,涉及安阳市3个区、66个村(社区)。目前,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组建由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何永献便是其中之一。

为守护好文明根脉,当地不断织牢殷墟保护网。“当前,安阳市正加快推动《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殷墟核心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等也在加速推进中。”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在保护中焕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正式开放,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也站上了新起点。作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工程,殷墟博物馆新馆与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一起,共同构成展示阐释体系。

目前,安阳市正在加快构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体系,打造“博物馆+遗址公园+考古科研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今年春节前夕,殷墟首次在夜间面向游客开放,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游览探索和感受殷商文化。古老的殷墟,正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史林静)

猜你喜欢
殷墟新馆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殷墟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