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歌》爆火,普海玲“点亮”童声

2024-05-18 09:04
读报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童声玉溪合唱团

“一个螃蟹(hai)么八呀八只脚(jio),两个夹夹往天上戳……”不管是传统经典《小雅·鹿鸣》,还是云南方言版《螃蟹歌》,抑或是《西游行》《南泥湾》……在聂耳师生合唱团的演绎下,观众如醉如痴。普海玲站在舞台中央,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

初心:让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不久前,云南的两个童声合唱团走红网络。一个唱火了《小雅·鹿鸣》,一个唱红了《螃蟹歌》,这两个合唱团的创立者正是普海玲。

普海玲毕业于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第一次接触合唱是在大学。合唱课上,老师给大家排童谣作品《小贝壳》,那是普海玲第一次听到和声,她不自觉地落泪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感动,有一种心灵的契合感”。

2018年9月,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工作。那是一所乡镇小学。因为缺老师,普海玲要同时上数学、科学、音乐。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她喘不过气,但一有时间她就会想,怎么才能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带给孩子们快乐。

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支持。2020年11月23日,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下称“若水”)成立,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只要喜欢唱歌,都可以参加。刚开始,“若水”只用40分钟排练,但因为基础差,普海玲延长课时至70分钟,再到90分钟。一个月后,有的因为训练枯燥,有的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陆续有孩子退团。普海玲极力挽留,给家长一个个打电话。但59人的合唱团还是只剩下30多个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更专业的指导,普海玲带女儿到昆明报名培训班。每周六,她上午陪女儿学,下午女儿陪她学。得知普海玲和“若水”的故事,指导老师张冰很受感动,把合唱的经验倾囊相授。就这样,普海玲边学、边教、边练……

普海玲始终觉得态度第一,能力其次,只要孩子们喜欢,自己就要不遗余力。她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若水”上。

惊喜:大树下唱出国际银奖

普海玲总在为孩子们争取机会。不管是镇“六一”活动,还是区成人合唱赛,普海玲都想法让“若水”露脸,哪怕是在操场表演。“如果连听众都没有,孩子们会觉得枯燥,他们需要舞台刺激,需要观众认可。”

直到2021年夏天,一个难得的机会出现。第十一届世界合唱大赛报名启动,这个赛事在全球享有很高声誉,每年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彼时因为疫情,比赛改为线上,主办方承诺,如果在9月提交作品,能免5000元报名费。

普海玲觉得必须一试。她通过翻译软件给“若水”报了名。“赛事指南中有句话很打动我,叫‘参与就是至高无上,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虽然大家在农村,但一样有机会和世界顶尖团队比试。”

提交线上作品要求“一镜到底”,中间不能断,视频不能剪,要一气呵成连唱三首。“唱”不难,“录”却很难,因为没有录音棚,团队要找到一个收声好的“声场”。普海玲试过所有教室,不行,因为墙面滑,回声大;而空地的声音又很飘。普海玲天天在学校转,终于找到一个围墙角,四面是土墙,“声场”绝佳。

最终,凭借一架老钢琴、一个话筒,“若水”一口气唱完《天空》《萱草花》《夏天》,完成了录制。

2021年11月,比赛结果出炉,“若水”获得了VP4(民谣)组银奖。对于这支成立仅10个月的合唱团,无疑是惊喜。国际大奖令人振奋,家长们从一开始的观望转为支持。从自卑、孤僻、羞怯,到自信、开朗、大方,孩子们的性格因合唱而改变,命运的齿轮似乎也开始转动。

2022年7月,在聂耳诞辰110周年之际,玉溪市专门为“若水”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清澈的童声打动了很多人。两个月后,作为全国五个优秀的乡村合唱团之一,“若水”走进了上海音乐厅。

孩子们第一次坐飞机,很是兴奋,特别是王紫涵,终于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紫涵的妈妈郭艳在苏州打工,得知孩子要到上海,急忙向厂里请假,打了网约车去看女儿。后台相见,母女俩又抱又亲,有说不完的话。

正式演出前,郭艳在后台看女儿化妆,眼中满是不舍。因为工作原因,她要立刻赶回工厂,无法看女儿登台表演。分别时,郭艳不忍回头,王紫涵却很坚强。看着妈妈上车,她咬着牙,愣是没让眼泪流下来。在场的人都哭了。“一个农村孩子,凭努力走到了离妈妈最近的地方,哪怕一天。”普海玲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为这些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交响:玉溪不能只有一个“若水”

普海玲的故事不胫而走,吸引来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进宏得知“若水”的故事,悄悄到马家庄小学看排练,他形容自己“被狠狠温暖了,这个团队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杨进宏决定帮“若水”。当看到普老师既要指揮又要弹琴,他找来了演奏家朋友做志愿者;当得知学校的老钢琴年久失修,他找来了琴行的朋友帮调音;他还筹集到一笔公益赞助,为合唱团添置了电钢琴、T恤衫,以及参加世界合唱大赛的报名费。

渐渐地,杨进宏成了“若水”大管家,他开始思考,玉溪不能只有一个“若水”,如果能有几十个、几百个“若水”,能有一批像普老师那样有情怀、懂合唱、能指挥的老师该多好。“能不能成立一支教师合唱团?”说干就干,杨进宏和普海玲发布了组建“聂耳教师合唱团”的“英雄帖”,入团的条件是必须在各自学校组建合唱团。没想到,报名者众多。面试的过程让普海玲感动:“哪怕教师团没有钱,哪怕要牺牲周末,哪怕食宿交通得自理,但每个人都表示没问题。”

2022年8月6日,聂耳教师合唱团成立。团里的老师大多来自玉溪各地的基层学校,最小的23岁,最大的51岁。这支队伍里,甚至还有普海玲从前的老师。作为指挥,如何服众、如何让大家有收获,成为摆在普海玲面前的难题。最终,普海玲选择用“不断学习”来消除焦虑。用杨进宏的话说:“普老师永远比我们领先半步。”普海玲的努力感染了很多人,“保持热爱、彼此点亮”的气氛在合唱团弥漫,一种强大的力量将老师们聚在一起。

燎原: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教育仿佛一朵云,化雨润泽一片嫩芽。普海玲和教师团在做的正是,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023年9月,普海玲调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小担任音乐老师。拿到通知的她两头为难: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合唱的经验需要推广,但“若水”离不开她,“我一直在想,城里不缺我一个音乐老师,但我却是农村孩子的全部”。

普海玲找姐姐普海兰商量,想请姐姐接手“若水”,没想到普海兰爽快答应。姐妹俩去江川区教育体育局,听闻来意,局长非常感动。不久后,同样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普海兰,从一所城区公立幼儿园调到了马家庄小学,继续执教“若水”。普海玲也很快成立了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今年1月14日,她在音乐教室排练《小雅·鹿鸣》的片段走红网络,孩子们还受邀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

一个月后,普海兰带领“若水”在当地村晚演唱的《螃蟹歌》也火了,童声配方言,念白配唱曲,让无数网友梦回童年。“这些歌曲之所以会火,是因为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

对于这两首歌的走红,编曲李晓东并不意外。“这反映出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古诗词还是民谣,它们都非常美,只是隐藏在了角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播,让更多人知道。”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岳冉冉)

猜你喜欢
童声玉溪合唱团
童声飞扬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夏 天(童声合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6卷)总目录
难忘的合唱团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从《玉溪文征》看滇中传统休闲文化
童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