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点读机女孩”背后的“流量操盘手”

2024-05-18 12:59
读报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博主账号主播

3月初,“点读机女孩”高君雨的数条视频引发热议。这些原本展示高君雨患重病后乐观治疗,又突然病重的视频,被网友发现是“库存视频”误导。舆论压力下,高君雨的母亲通过高君雨官方微博表示,相关内容由签约的MCN公司发布,对这些信息造成的误解向公众道歉。

这并非社交平台第一次出现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的视频,也不是MCN机构第一次被发现与互联网造假相关。

“流量密码”是什么

MCN全称是“Multi-Channel Network”,直译为“多频道网络”。近3年来,全国注册在案的MCN机构始终保持在3000家以上。然而,实际从事MCN业务的企业远远超过注册数据。

“简单来说,MCN是‘网红经纪人。”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在多家互联网企业担任法律顾问,很熟悉MCN行业,“他们管理、运营或支持网络账号等,可以帮助账号提高曝光度,扩大受众群体,提供专业的内容制作和编辑支持,还可协助账号与广告主、品牌方合作对接。”根据服务对象不同,MCN大致分为孵化型、垂直型、平台型、多元化等几种,有的专门孵化和培养新兴账号,有的专注于特定领域或行业,也有的与社交平台合作,涉猎更广。

从MCN的盈利方式看,广告发布、获取平台流量分成、直播打赏、知识付费等都很常见,还有一些MCN通过自创品牌、推出技术服务等新模式盈利。但不论哪种形式的MCN,都离不开流量。

获取流量确实有“潜规则”。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与记者交流的MCN直接从业者或关联者都提出了使用化名的要求,有的非常坦率:“或多或少有不规范的地方,还是不要实名了。”

某广告公司总监严妮透露,有些MCN会为孵化或合作的账号增加没有互动的“僵尸粉”、阅读量、点击量等;有些MCN会组织旗下账号互相点赞,形成“有序的水军”;还有些MCN为了提高植入广告发布效率,组织专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背景拍摄照片后,撰写不同文案,像流水线操作一样,分发给旗下账号上线。

总体而言,这类“灰色操作”有流量,价值却不是最大,因为这些操作很可能触犯平台的治理规则,也容易被专业人士识破。比起简单粗暴地为合作的账号增加粉丝和阅读量,大大小小的MCN开始看重“高质量流量”,也就是凭借内容获得真实的粉丝、点击量、点赞量。于是,各种“流量剧本”和“流量密码”应运而生。“low(低级、低俗)”经常出现在MCN从业者嘴里,有时是评价某个主播、博主,有时是评价某个短视频。从业10多年的钱儒说:“‘low是‘流量密码的一种,往往与‘卖惨‘婆媳矛盾‘性别对立‘地域差异等主题结合,不同MCN还互相抄袭。”他直言,行业里很多主播看不上这类脚本,却无可奈何。

“正能量”也有套路?

很多网友或许不知道,部分“正能量”主播,也是“套路”的结果。

在一家专业机构工作的笑笑既是一线服务人员,同时也要参与科研。同行中有不少人兼职做主播或博主,因为所在行业的科普知识很受欢迎。有人选择与MCN合作,“MCN负责脚本、拍摄、剪辑,还会指导他们怎么介绍或介绍什么内容更受欢迎。”小Y经过MCN指导,通过“贫困学子努力读书、顺利上岸,如今在知名机构工作,细心服务消费者”的短视频积累了大量粉丝,并获得了可观的流量转化。在外界看来,小Y和MCN实现了双赢。但笑笑说,同行们对这件事很不以为然,觉得小Y靠出卖自己的个人经历博关注“很low”,而且质疑他的能力。

王丽是一家MCN机构的负责人,她觉得行业有“流量密码”很正常,“MCN与明星经纪公司没有本质区别,都要立‘人设。怎样的‘人设容易获得粉丝是有规律的”。据她观察,与公司合作的博主和她们发布的“笔记”都有自己的吸粉方式,“虽然有个人风格,但总体带有‘励志‘踏实‘女性成长等标签”。

对于种种“套路”“人设”,李旻用“流量操盘手”来形容MCN,“在以流量为风向标的互联网时代,流量扶持是MCN机构的招牌动作。不同平台的算法规则与用户特点各有侧重,因此,MCN机构有单人作战所不具备的优势,包括制订针对性的运营策略,并能让机构内部的创作者互推引流,抱团发展”。只不过,这些策略的背后,有MCN、主播以及平台的价值观。

“唯流量”的只是MCN?

“唯流量论”往往聚焦MCN,那么,账号所有者又在做什么?以“点读机女孩”视频造假事件为例,业内人士态度很一致,“MCN与当事人都有责任”。

钱儒分析,在这一事件中,MCN的操作极不规范——将去年9月的视频包装成今年的故事,不仅发布时间与事实有差异,而且剪辑出了“患病-治疗-恶化”等虚构桥段。他推测,MCN这么做是为了帮助当事人设立“积极向上”的“人设”,既能博得关注、骗取同情,又为将来利用账号发展作铺垫。王丽觉得,如果高君雨家人的表述属实,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造假的后果。

“匪夷所思”是严妮看到“点读机女孩”家属声明的第一反应,她说:“造假视频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从2月底开始连续发布多条,直到10多天后被网友质疑、举报才被澄清。在那么长时间里,当事人和家属真的对假视频一无所知吗?”

“MCN与账号所有者确实有紧密关系,但如果一有负面信息就把问题推给MCN,也不公平。”主打快消品分享的刘佳佳在几个知名社交平台各有1万多粉丝,说自己只是个KOC(腰部),“比起有数十万、上百万粉丝的KOL(顶部)差远了”。即便这样,仍有不少MCN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都拒绝了,“可能会违背自己的内心”。

苏刘拥有百万粉丝,接“商单”(指商业推广、广告植入)是他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方便与广告主合作,他组建团队,成立公司,“不与MCN合作的原因之一是不想被约束”。不少主播有“晒礼物”的习惯,但同样收到很多礼物的他从未“晒”过,“因为我觉得很多礼物完全是过度包装,不值得提倡”。“晒不晒礼物”算不得原则性问题,“是否过度包装”也基于个人判断。但苏刘觉得,这个案例可以说明,“要不要流量、要怎样的流量以及传播怎样的价值观,主播或博主本人有很大的决定权”。

市場还需要MCN吗?

在一次次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账号背后的MCN因“唯流量论”而处在舆论中心,成为被批判的对象。那么,如果没有MCN,是不是就能杜绝为流量造假呢?“不能因为有负面案例,就否定MCN的作用。”多名受访者说。

成君负责在社交平台推广公司的产品,都是通过与MCN合作,“如果公司与个人合作,可能连报酬都无法支付”。同时,越来越多的平台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对主播的有偿推广有规定,包括相关内容须打上“品牌赞助”标签、平台会追查违规发布的内容等,“MCN熟悉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能约束主播,提高广告投放的合规性”。此外,与MCN合作还有“打包优势”。大部分MCN拥有“达人矩阵”(由众多商家和主播组成的联盟),能实现品牌的全方位曝光,“打包价”要比企业单独谈判便宜得多。

10多年前就入行的钱儒算得上第一批MCN从业者,看着行业从无到有,即便时不时有负面,但他仍觉得MCN对整个电商系统乃至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钱儒认为,MCN的本质是内容生产,通过创造不同的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这个过程中,MCN、主播或博主与广告主、品牌方结合,能够拉动消费,提升经济活跃度。所以,不能因为部分MCN或主播的违规操作,就将整个行业“一票否决”。

(摘自《解放日报》任翀)

猜你喜欢
博主账号主播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彤彤的聊天账号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