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2024-05-18 08:20李改红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败血症出血性牛群

李改红

良邑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平凉 744699

畜牧养殖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牛养殖,养殖业虽然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会面临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比如牛出血性败血症就是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短时间内即可扩散到整个养殖区域,并且致死率非常高,若不加强防治必然会降低养殖收益。

1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危害

1.1 传染源的危害

通过分析牛出血性败血症大多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病牛在感染巴氏杆菌后快速传播,导致整个牛群都面临感染的风险,甚至对其他养殖动物造成病毒感染。由此可见巴氏杆菌的传播性,尤其在规模化圈养的条件下,很容易造成疾病在牛群中蔓延、扩散,最终造成难以预估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会在牛体内潜伏,当满足相应条件后便会暴发,所以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突发性,一旦进入发病阶段便会快速蔓延,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传染。

1.2 致病因子危害

牛出血性败血症感染与牛本身的免疫力有关,在免疫力较强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抵抗巴氏杆菌的感染,这也导致患病率大大降低。相反若牛本身的免疫力不足,很难抵抗病毒的感染,发病率便会大幅度提升,发病后会产生明显症状并蔓延至全身,在出现腹泻、呼吸不畅等现象后可发生死亡。

2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诱发原因分析

2.1 人为因素

畜牧养殖行业中发生动物疫病十分常见,所以我国基层会设置兽医站,由专业人员协助养殖户进行疾病预防,降低牛出血败血症的传播与感染。若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疏漏,没能重视当地的流行性传染疾病,便会诱发牛出血败血症,尤其是兽医人员的疏忽,很容易提高传染疾病风险概率。比如养殖动物患病后,用药不合理便会延误治疗,甚至对动物机体造成损伤,由于养殖户大多缺乏专业经验,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无法对药物类型、剂量进行精准把控,导致用药后养殖动物出现死亡。

2.2 免疫失败

接种疫苗是养殖行业预防传染疾病的有效措施,我国对疫苗接种的要求非常高,但由于各类因素影响导致疫苗失效,从而加大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率。比如在疫苗注射过程中未能精准控制剂量,当地养殖户与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缺乏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认知,因此在检疫过程中剂量掌握不足,人为降低疫苗剂量引起大规模传染。另外没有正确掌握注射要领,在接种疫苗时存在剂量不足、漏注等问题,并且不同养殖阶段对于注射量存在不同需求。乡村地区的畜牧养殖疫苗主要由兽医站统一发放,交给养殖户后自行决定注射时间,而这会造成疫苗注射时间不同,若等到夏天再次注射疫苗时,便会造成效率下降或失效等问题,也有部分养殖户始终保存疫苗,等到发病才进行注射,这种错误的养殖观念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大多数情况下疫苗都有8~12个月的免疫期,所以每年注射一次即可达到预防效果,也有部分免疫期较短的疫苗,只有4~6个月的免疫期,每年必须注射两次才能降低发病率,若养殖人员未能重视免疫时间,出现免疫漏洞便会埋下安全隐患。

2.3 缺乏管理

饲养环境是感染病菌的重要条件,若养殖场内部排污、通风设施较差,就会降低养殖环境质量,并且喂养不固定饱一顿饥一顿,养殖动物便会出现免疫力降低的问题,为感染牛出血性败血症创造条件。另外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时,巴氏杆菌便会直接侵入体内,加上饲养设施未能进行消毒处理,病菌就会快速传播,造成养殖效益大幅度降低。

3 牛出血性败血症传播方式与易感群体

3.1 牛出血性败血症传播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巴氏杆菌是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主要原因,牛群中有一头感染患病就会大规模扩散,甚至感染整个牛群。牛出血性败血症传播与环境有关,比如部分养殖户将不同日龄的牛混群饲养,由于养殖密度超过标准要求,加上养殖环境较差、空气浑浊,便会为疾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尤其是潮湿、闷热、拥挤的饲养环境,另外气候骤变引发的体温失常,突然更换饲料缺乏营养,长途运输迁徙引发的过度疲劳,会降低养殖动物本身的免疫力、抵抗力,导致感染巴氏杆菌的概率提升,病菌随着淋巴液进入血液,由于此类疾病属于内源性感染,所以会随着病牛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进行传播,若饲养环境较差存在过多蚊蝇,也会对病菌进行扩散。除此之外,受到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器具等,包括空气都能成为传播途径,引发大规模的感染。

3.2 牛出血性败血症易感群体

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效果,并且会借助不同的传染媒介实现大规模蔓延,导致整个养殖群体都患上牛出血性败血症,若治疗不及时便会出现死亡,每头牛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牛出血性败血症会扩散到其他养殖动物中,并成为传染媒介,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水禽等,将携带巴氏杆菌病毒,甚至人类也会成为病毒携带者与感染者。通过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每个生长阶段感染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概率不同,比如牛犊就是感染率最高的阶段,并且危害性也要比其他成长阶段更严重,这是因为牛犊自身缺乏相应地抵抗能力,无法依靠免疫系统降低感染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牛犊无疑是易感群体,具有非常高的感染率、死亡率。

4 牛出血性败血症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4.1 牛出血性败血症临床症状

牛出血性败血症不仅发病率高,且在短时间内便会出现症状,所以导致养殖户无法及时做出正确判断,比如体温升高到41℃,这一点与很多细菌性感染疾病类似。不过牛出血性败血症还存在其他症状,如精神状态差、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或极为迟钝,不会做出应激反应,详细观察能够看到牛的呼吸不畅,眼部会出现充血愈发鲜红。感染牛出血性败血症后,病牛的食欲会迅速降低,并且长时间卧地不起,病情严重时会引发腹泻等症状,排泄物中往往存在未能消化的饲料,整体为黏稠状。病牛的颈部、胸部以及皮肤都会呈现出肿胀,可以用手进行触碰进行判断,病情加重时肿胀会蔓延至全身,患病初期为温热感,中后期温度逐渐变凉、皮肤也会变硬。另外病牛的舌头肿大,口腔黏膜也出现干燥潮红等现象,部分病牛无法将外伸的舌头收回,舌头外观逐渐呈紫红色,会影响到病牛的进食。在病情后期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的现象,个别病牛无法正常呼吸导致死亡。

4.2 牛出血性败血症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牛尸体进行解剖,部分器官具有明显的充血现象,通过放大还会发现出血点。胸前与咽喉等部位的皮肤切割时会流出黄色液体,淋巴结组织肿胀较大,上呼吸系统的淋巴结充血更为严重。胸腔内部存在大量渗出液,肺部组织出现较为明显,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液附着。通过对大量死亡病牛进行解剖分析,都存在十二指肠出血性炎症,肠黏膜出现剥离现象,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相对较小。

4.3 牛出血性败血症实验室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病例、症状进行分析是否为牛出血性败血症,不过该方法只能进行初步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诊的问题,因此要借助实验室进行专业化诊断。首先收集病牛身体上的典型病变脏器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粉碎后图片染色放置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若感染疾病会携带巴氏杆菌。其次获取病料并接种至肉汤培养基,再进行分离处理实现病料纯化,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温度控制在37℃左右,24h肉汤便会出现浑浊状,随后放置在血液琼脂平板继续培养48h,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根据生出的白色菌落等特征即可判断为牛出血性败血症。另外分离获得病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对麦芽糖等进行发酵,只能对葡萄糖、蔗糖发酵,MR与VP为阴性。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小白鼠实验,接种培养好的肉汤,每只小白鼠0.2mL即可,等待16h接种的小白鼠出现剧烈反应并死亡,由此可以断定为感染了牛出血性败血症。

5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和预防

5.1 发病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将病牛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若发现完全符合症状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尚未患病的牛同样需要进行隔离养殖,若病牛死亡应采取无害化处置,避免随意丢弃造成传染。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所以要引入无害化处理技术,限制疾病的传播范围,降低健康牛群的感染率。在隔离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对饲养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包括病人的粪便、饲料、器具等,必须改善牛舍内较为潮湿的环境,可以采用50%石灰乳、1%漂白粉混合进行消毒,主要针对饲养用具进行清洁,消毒时间尽量维持一周以上,每天要进行2次消毒,可以根据时间逐渐减少消毒次数直至恢复正常。对于牛舍内过于潮湿的问题,应采用生石灰进行吸水处理,确保养殖环境较为干燥,同时改善以往通风不足的现象。

5.2 牛出血性败血症治疗方法

对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来说,需要保证养殖户了解病症状态,结合发病成因采取相应地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病情,比如在感染牛出血性败血症后,短时间内牛的体温会迅速升高,一旦发现存在发烧症状,必须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进行注射,同时使用5mg安乃近等混合治疗,按照每千克配比和牛的实际重量进行肌肉注射,即可有效改善症状。在出现呼吸不畅、浮肿等症状后,应使用氢化可的松、葡萄糖等药物混合静脉注射。对于症状较轻疑似感染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牛,可以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按照比例肌肉注射,连续使用3d即可预防感染。无论病牛还是疑似病牛,都要直接采取隔离处理,主要选择抗菌消炎药物对症治疗,同时改善饲养环境,尤其是温度避免受寒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应对牛群展开紧急疫苗接种,在发现传染病周边5km范围内的所有牛群都要严格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注射牛出败疫苗,按照体重>100kg注射6mL的标准,体重<100kg将剂量降低到4mL。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症状进行科学用药,合理控制药量与疗程。在伴随其他症状时需要配合与症状相符的治疗药物,如脱水、心律不齐等,需要使用强心补液控制病情,降低病牛的死亡率,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5.3 做好出血性败血症预防

对于牛出血性败血症来说,科学合理的预防才是关键,作为传染类疾病的一种,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若防治不到位便会引发整个养殖场感染,并且患病后很难实现痊愈,病原微生物会在养殖动物体内潜伏,随时可能再次暴发影响养殖效益。通过分析该传染病具有发病过程短、发病率高、发病急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所以相比其他传染疾病危害更大,因此要根据要求接种疫苗,不得出现延误接种、错漏等情况。以往养殖户大多采取粗放式管理,这也是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条件,当下养殖户要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对可能存在的传染源进行阻断,同时减少养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养殖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区流行疫病特点接种疫苗,切实控制住传染性疾病的暴发,牛出血性败血症可以注射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剂量为大牛6mL、小牛4mL。日常清洁过程中应更换不同的消毒剂,如漂白粉5%、氢氧化钠溶液5%以及二氯异氰尿酸钠,多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或混合使用,即可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养殖人员要做好日常观察,包括牛群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以及排便等,出现反常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同时采取紧急隔离、封锁措施,并将病情报告给当地的兽医站,交给兽医人员进行诊治,及时控制住传染病的扩散,同时还能提高治愈率,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地区兽医站应构建完善的畜牧养殖疫情网络化体系,加强牛群检疫检验工作,提高养殖行业管理力度,打通与养殖户之间的交流路径,确保能够及时对疫情进行报告。另外饲养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必须保证牛群的营养充足,可以对饲料进行优化补充,根据需求提供相应的营养元素,控制好饲料质量,尤其是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抗体机能。在春秋等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中,应对牛舍进行保温处理,避免温度骤降造成应激反应,这也是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条件。饲养过程中及时清理粪便,尤其是夏季不能随意堆放,否则会滋生病菌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6 结语

在畜牧养殖行业中,疾病往往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容易造成大规模牛群死亡,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牛养殖中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传染性疾病,养殖户应重点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若发现病牛必须进行隔离治疗,如果有死亡病牛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环境展开全方位消毒清理。此类细菌性传染疾病大多与养殖环境有关,尤其是养殖规模较大的条件下,无法进行细致的清洁工作,导致细菌滋生为疾病感染创造条件。另外,在养殖过程中营养不足也会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由于缺乏必要的能量,生长发育受阻,加上生存环境携带病菌就会加大发病率,因此养殖户必须加强管理,针对春秋高发季节进行防控。

猜你喜欢
败血症出血性牛群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羊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