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满抱长风过海来

2024-05-17 12:59张立峰
科学24小时 2024年5期
关键词:鼓浪屿世界遗产厦门

张立峰

我国拥有超过3.2万千米长的海岸线,7600余座岛屿遍布辽阔的海疆,其中,在福建省厦门市九龙江出海口不远处,有座看似毫不起眼的海岛,它的岸线不足7千米,面积也仅有1.88平方千米,相当于4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海岛西南方向的海滩上有一块大岩石,长年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海蚀洞穴,每逢潮涨,浪击石洞,声如擂鼓,海岛故而得名“鼓浪屿”。

鼓浪屿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岛上有7座山丘、7处峭壁、10处礁石群和2.7千米的阳光沙滩、4000多种植物,有着“海上花园”的美誉。由于历史原因,岛上遍布风格各异的中外老建筑1200多座,故有“萬国建筑博览”之称。此外,岛上的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因此又得名“钢琴之岛”。

2017年7月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亲临鼓浪屿,为其颁发世界遗产证书。“国际社区”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关键词,鼓浪屿的世界遗产形成于近现代,是外来文化传播交流的结果,也是华人、华侨和本土工匠的智慧创造。

特色建筑中的巧思

宋元时期,孤悬海中的鼓浪屿一度被称为“圆沙洲”。宋末元初,一些出海打鱼的渔民遇上风浪便来到此处,岛上渐渐有了居民。据《厦门市地名录》记载,元末明初,渔民李氏因避风上岛暂住,后来定居,逐渐形成“李厝澳”,这也是今天鼓浪屿内厝澳街道名字的由来。这里曾经大量营建具有闽南传统风格的单层红砖建筑,当地人称“红砖厝”。可惜,在后来的殖民者改造和台风的破坏下,这些建筑如今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居留地。特别是《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于1902年签订后,先后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经多国侨民和华人华侨长期共同的营造,鼓浪屿拥有了黄家花园、八卦楼、海天堂构等著名的别墅园林建筑,工部局、会审公堂等公共管理机构遗存,各国领事馆、商贸金融机构等驻岛机构遗存,以及各类宗教、文教、医疗、娱乐、码头和通信等公共建筑遗存。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评价道:“鼓浪屿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欧洲建筑以及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交融……鼓浪屿展现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

老建筑是鼓浪屿的灵魂,它们自身凝聚着无数的前人智慧。在鼓浪屿早期营建的西洋建筑中,常能见到一种用花岗岩条石砌成的窗洞。被海洋包围的鼓浪屿,潮湿多雨,特别是春季阴雨连绵,窗洞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花岗岩也有雨后易干,耐潮、耐腐蚀的特点,用这种石材砌成的窗洞,设置在建筑的隔潮层及阁楼处,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况。

鼓浪屿位于北纬24°附近,常年日照充足,大气透明度高,午后紫外线辐射强烈。为了避暑遮光,百叶窗成为鼓浪屿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轻型装饰,其间隙还兼顾了通风作用,因此格外受当地居民的青睐。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殖民者在鼓浪屿模仿印度土著的建筑风格,建造了一种带有遮阳功能、外廊样式的“廊房”,以应对暑热气候。后来,人们根据实际需求将外廊改造成更加合适的样式。有的外廊设在居室前,有的则四面皆有并用百叶窗封围,既能遮挡夏日强烈的阳光,又不影响室内通风。百叶窗也可以灵活设置,分为可开启和不可开启的部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暑夏时节居住适宜性的问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鼓浪屿是厦门装饰风格的发源地,也是该风格的最佳代表”。闽南地区盛产福杉,这种杉木树干直顺高大,木质中含有能防虫蛀的“杉脑”,人们将其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大量用于居室装饰。由于台风等天气影响,木料忌日晒雨淋,这些木雕多放置于檐下或用于室内隔断。这是闽南方言中被称为“Amoy”的厦门装饰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优越的气候条件

近代的西方传教士们早早就注意到厦门气候宜人,有益于健康。英国传教士乔治·休士认为厦门气候“对健康极为有利”;英国传教士塞舌尔·包罗引用海关医官的话说:“对于现今住下来的欧洲人来说,厦门的气候还是有益健康的。”

但与厦门相比,鼓浪屿最热的时候没有厦门热,最冷的时候也没有厦门冷,较小的温度日较差,明显降低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负荷,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些疾病的疗养康复。鼓浪屿全年月均气温在l3.2和27.9℃之间,可谓冬暖夏凉,不必担心会有寒冷和燥热等因素对人体产生刺激,特别是能减少或消除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发作诱因,降低其发病率。

一般而言,人体的皮肤黏膜、肺脏、眼睛等器官,对外界气温、湿度、风力、光照、气压和氧分压等气象变化,最容易产生感受和应激反应。鼓浪屿年平均气温20.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233.5小时,日照充足。空气清新湿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高达894个,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利用气候因素进行治疗和休养,称为气候疗养。鼓浪屿属于亚热带海滨气候疗养区,气雾滴中含有碘、氯化镁、氯化钠等微粒,冬季适宜开展空气浴、日光浴等活动,夏季适宜进行海水浴、海沙浴等活动,对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和一些老年疾病疗效显著。

气象监测表明,鼓浪屿海滨疗养区一年四季都符合疗养条件。就温度条件而言,比较适宜的时段是3月至6月和9月至12月。由于鼓浪屿相对湿度比较大,冬天温度低于15℃时便感觉有冷意,夏天高湿情况下温度超过25℃时就会使人觉得闷热。9月至12月空气湿度在50%和70%之间,人体感觉最为舒适。这一时段也是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的时段,因此,每年9月至12月是鼓浪屿的“黄金疗养期”。

人文景觀中的自然体现

四面环海的鼓浪屿,虽温暖湿润、气候宜人,但也会受到海雾、雷暴、台风等灾害天气影响,其中又以每年夏秋之际的台风影响最为剧烈,平均每年受影响多达5~6次。

1999年,台风“丹恩”袭击厦门,在天文大潮、风暴增水和强降水的叠加作用下,厦门沿海地区出现了高达732厘米的超警戒极值水位,造成厦门空前的森林和城市行道树的损毁。无独有偶,2016年的台风“莫兰蒂”再次重创厦门,鼓浪屿也未能幸免。大榕树是鼓浪屿岛上最显眼的植被,一些百年树龄的榕树盘根错节,甚至能侵入红砖墙体内部。然而,一场台风过后,岛上共倒伏树木3000余株,包括名木古树19棵,倒伏的榕树的庞大根系与枝蔓“拦截”在中华路上。鼓浪屿历史街区也有10多处重点保护建筑受到破坏,处于山顶的毓德女校的三落姑娘楼受损最为严重。

在申遗迎检的关键时刻,当地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成功抗击了“莫兰蒂”台风的侵袭,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民众和遗产的安全,快速恢复了社区和景区的正常运转。为保留台风的影响痕迹,纪念“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抗台救灾精神,人们将倒伏的大树枝干就地支撑,适当地加以雕塑,呈现出灾后的场景。树干中放置了社区广播设备,而台风预警也成为此后鼓浪屿社区广播、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伊琳娜·博科娃来到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证书时,目睹了这一新的人文景观,她说:“鼓浪屿可以帮助今天全世界的人们理解和实践尊重、包容的价值观并欣赏多样性,这是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课堂……而且今天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些。”

猜你喜欢
鼓浪屿世界遗产厦门
厦门正新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鼓浪屿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偶”遇厦门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