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创科教” 视域下《灌溉排水工程学》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2024-05-17 14:26孙三民姚宝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程学排水工程灌溉

朱 珠 李 林 孙三民 姚宝林

(塔里木大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2]。当前,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当前灌溉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思创科教”视域下《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该课程作为水利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3]。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且在实践教学部分较薄弱,致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此外,传统教学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期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灌溉排水工程学》 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现状。《灌溉排水工程学》是水利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涉及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4]。主要关注学生对于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当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讲授,通过灌溉工程现场参观、课程设计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各学科课程学时压缩,课时减少,《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且学科交叉融合性强[5]。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围绕教学大纲讲授过程中会偏重理论讲授,涉及工程实践理论深度较浅,实验课时少。虽然该课程包含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尽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已经融入了一定思政元素[6],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思政教育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2 “思创科教” 视域下 《 灌溉排水工程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2.1 融入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①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②引入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素养。③在课程中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工程中的道德责任和职业操守。注重职业规划指导。④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能力。⑤我国农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等知识点中都隐含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水利事业的情感,树立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信念。⑥在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注重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引入节水灌溉、水资源保护等案例,培养学生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引水灌溉工程时,可以引入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成功案例,如三峡大坝、都江堰、红旗渠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自古以来在农业水利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⑦在介绍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时,引入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话题,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如何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2.2 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强化理论实践。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能够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同时,教师在项目指导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近3 年来,塔里木大学水利类专业学生共获批灌溉排水研究方向相关大学生创新项目23 项,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国家级14 项,占比60.9%。这些课题选题均来源于该课程学习章节知识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第二章农田水分状况、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第四章灌水方法、第七章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第八章农田排水和第十一章盐碱土改良与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主要章节。例如,不同秋浇模式下阿拉尔垦区盐碱化土壤的盐分运移规律与分布特征、渗灌条件下灌溉水温度对土壤水盐时空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盐碱土壤渗透压对农作物进行区域自动灌溉、微咸水—淡水不同配比灌溉对棉田土壤CO2气体日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间歇滴灌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及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四翅滨藜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学生在执行项目过程中,通过进入实验室和走入学校周边农田工程,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专业自豪感和责任心,更提升了综合能力。

2.3 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深化课程前沿理论。引导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向学生介绍教师在研的灌溉排水理论与技术相关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促进师生互选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兵团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校长基金项目以及科技特派员项目。学生参与其中,与教师在田间走访、调查,在了解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依据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户解决灌溉制度制定不合理、灌水方法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低以及灌水器堵塞等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方向均为课程内容的延伸。如塔里木河流域农田排水再利用资源化研究、滴灌条件下微咸水田间灌溉技术研究、滴灌灌水器结构与性能的模拟研究、阿克苏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盐碱地滴灌大豆适宜性品种鉴选及水肥盐协同调控研究等。

2.4 “思创科教”视域下教学改革成效。3 年来,以《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主线,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操守),大学生创新项目教育指导以及与学生共同完成灌溉排水工程相关研究课题三环联动的课程教育体系,规避了授课学时少和理论知识点多,课堂中很难讲通讲透,课程枯燥乏味的问题;解决了实验学时少且课程实验单一,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难题;实现了把知识撒在农田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实际灌溉工程中归一到课本里的“讲”与“学”的蜕变。在“思创科教”教学改革后,由于在工程实际中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良好,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能力增强,在实验课中积极讨论合作,各方面能力提升。课程成绩以平均每年5 个百分点提高,考研人数以每年8 人速率逐年增加。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主渠道”作用下,学生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3 结语

通过在《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以及指导学生申报完成创新训练项目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灌溉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这种教学改革策略也为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需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职业要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猜你喜欢
工程学排水工程灌溉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的思考
论人体工程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