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控措施

2024-05-17 14:26黄小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胃肠炎病毒性猪舍

黄小强

(宜宾市翠屏区象鼻街道办事处 四川 宜宾 644012)

仔猪腹泻是规模化养猪场的常见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30 kg 以下的仔猪的发病率高达46.5%,致死率高达15%,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1]。仔猪发生腹泻后生长发育减慢,仔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降低,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导致仔猪大批死亡,给养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造成仔猪腹泻的因素比较复杂,表现为病毒性、细菌性等多种疾病交叉混合感染,症状变得复杂,诊断和防控变得困难,因此,探讨分析引起腹泻的病因,并根据发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防控非常重要。

1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

仔猪腹泻是消化系统机能障碍引进的一种综合症状,典型表现为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消化不良,大量的水分、粪便等排出体外,引起仔猪脱水,导致仔猪衰竭死亡。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另一类为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以及受到日粮抗原应激而导致的腹泻。

1.1 传染性因素

1.1.1 细菌性腹泻。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是规模化猪场最常见的疾病。①大肠杆菌病是一类急性肠道传染病,诱发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导致仔猪腹泻的有仔猪黃痢、仔猪白痢。仔猪黃痢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内的仔猪,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出生后的仔猪一旦有一头感染,就会导致整窝感染发病,致死率高达90%。发病后典型症状就是排出水样粪便,呈黄白色或者黄色,有腥臭味,病情严重的仔猪会导致排便失禁,脱水衰竭而亡。仔猪白痢以15 ~30 日龄的仔猪发病率高,发病仔猪排出糊状或者浆状的白色粪便,病猪食欲不好,采食量降低,逐渐变得消瘦,如继发或者并发其他疾病,会加重病情,导致死亡率上升。②仔猪红痢是新生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由C 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于3 日龄以内的仔猪。急性型病例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就可以感染发病,排出红色的血便,病程最长持续2 d,就可以导致仔猪死亡,病死率高达90%以上。慢性型病例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5 ~10 d,病猪表现为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腹泻,病猪消瘦,生长停止,即使治愈也会发展为僵猪,最终被淘汰。③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和猪引起的,尤其1 ~4 月龄的仔猪易感性强。急性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呼吸困难,出现腹泻和腹痛症状,该类型又被称为败血型,病程持续时间短,一般为1 ~4 d。慢性感染病例出现肺炎、坏死性肠炎症状,病猪排出黄色或者暗绿色的稀便,粪便中常伴有脱落的组织碎片和血液,有恶臭味,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

1.1.2 病毒性腹泻。随着养猪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临床上可以导致腹泻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等。①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诱发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10 日龄以内的仔猪易感性强,发病后典型症状为水样腹泻、呕吐,仔猪的死亡率高达100%,该病传播速度快,多呈地方性流行。②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为水样腹泻、呕吐、全身脱水,病猪没有食欲,持续发病3 ~4 d 就会因脱水死亡。该病和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两种疾病通过临床诊断无法区分,确诊要经过血清学检测。各种年龄段的猪都可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但是保育猪和育肥猪发病率较高,新生仔猪的发病率较低,该病和传染性胃肠炎一样也是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发病率高,呈地方性流行。③猪轮状病毒感染也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轮状病毒病在翠屏区的发病率较高,常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并发或者继发感染,加重腹泻程度,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猪轮状病毒病主要发生于10 ~40 日龄的仔猪,冬季多发,发病仔猪排黄白色水样或者稍黏稠的粪便,症状和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但该病症状相对较轻。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不当,仔猪圈舍温度低,湿度大,空气不清新、有害气体含量高,气温突然下降,转换饲料没有进行过渡,饮水不清洁等都会诱发仔猪腹泻,尤其初生的仔猪,身体机能不健全,皮下脂肪薄,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导致腹泻。饲料投喂不均匀,有的仔猪采食量大,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饲喂母猪的饲料被霉菌污染,霉菌毒素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损害,导致初生的仔猪出现腹泻或呕吐的症状。

1.2.2 营养因素。导致营养性腹泻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初生仔猪没能及时吸吮初乳,不能从母体中获得被动免疫,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腹泻。另一种情况是没能给仔猪及时补料,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导致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从而受到应激会导致腹泻。

1.2.3 日粮抗原应激的影响。仔猪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尤其消化机能较差,仔猪6 周龄以前,消化道内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很低,当仔猪补料后,饲料中的蛋白质等抗原物质就会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出现过敏症状,导致小肠绒毛萎缩,肠道上皮细胞的通透性提高,引起过敏性腹泻[2]。此时,还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病毒性或则细菌性腹泻,加重养猪场的经济损失。

2 综合性防控措施

2.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仔猪在养殖过程中,猪舍内的温度要根据仔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调节,湿度维持在60%~65%,要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同时,还要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干燥。要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做好消毒。仔猪断奶、补料、换料等要逐渐进行,如断奶最好先白天让母仔分离,晚上合并,最后再将仔猪留在原猪舍饲养,断奶前后饲喂次数和方式要要保持一致。仔猪补料要饲喂容易消化的饲料,并且少喂勤添,逐渐增加饲喂量;仔猪断奶后更换饲料要逐渐进行,一般1 周更换完毕,要避免突然换料给仔猪造成应激引起腹泻。

2.2 加强对妊娠母猪和仔猪的饲养。增强仔猪体质,提高仔猪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是降低仔猪发病率的关键措施。科学配制妊娠母猪的日粮,确保营养平衡,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要在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氨基酸、维生素E 等添加剂,提高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升仔猪抵抗疾病的能力。仔猪出生后要在15 min 内让其吸吮初乳,及时获得被动免疫保护。从7 日龄开始给仔猪进行补料,促进胃肠道的发育,提高仔猪断奶后对植物性饲料的消化能力,增强仔猪对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降低饲料抗原的过敏反应。仔猪断奶后,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提高仔猪对饲料的消化能力,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2.3 细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防控细菌性腹泻,除了加强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消除各种诱发因素以外,还要做好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工作。预防大肠杆菌病常用的疫苗有大肠杆菌K88-K99 基因工程苗和利用本地菌株制成的自家苗,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而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较差,因此利用自家苗进行免疫接种的免疫保护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好。一般在母猪产前2 ~3 周用自家苗急性接种,疫情严重的地区在仔猪出生后的12 d 要加强免疫1 次;预防仔猪红痢常用仔猪红痢灭活苗在妊娠母猪产前30 d、15 d 各接种1 次,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保护;预防仔猪副伤寒,可以用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给断奶仔猪进行口服或注射,一般首免在30 ~40 日龄,加强免疫在70 日龄左右。当猪场发生了细菌性腹泻以后,通常利用抗菌素进行治疗,但是细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在进行治疗以前要进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菌素有磺胺类药物、土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要利用葡萄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

2.4 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对于病毒性腹泻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利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保持猪舍卫生干净,做好定期消毒,加强仔猪出生后的护理工作,是预防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同时要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性腹泻病都有商品化的疫苗,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如防控传染性胃肠炎可以在妊娠母猪产前40 d、15 d 接种传染性胃肠炎疫苗,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3]。没有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可以不接种。接种疫苗后要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根据抗体水平优化免疫程序。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后要马上进行隔离,并将粪便和污染物进行清除,以免疫病扩散蔓延。病猪利用干扰素、硫酸粘菌素等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对于脱水的病猪要及时进行补水。

猜你喜欢
胃肠炎病毒性猪舍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