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策略

2024-05-17 14:26王朝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斑病玉米螟病斑

王朝霞 李 燕

(山东省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与种业中心 山东 德州 253012)

2021 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深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玉米产量和竞争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近些年来,玉米栽培的面积和产量呈增加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玉米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到玉米产量。通过持续深入探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大力引入高科技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的预防效果。

1 德州市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 主要病害

1.1.1 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作物大小斑病是德州市玉米作物上的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相比较来说,大斑病在玉米叶片上发病更重,典型症状是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菱形大斑,病斑在叶片中间部位是黄褐色,边缘部位是深褐色,玉米发生大斑病后叶片有较为明显的霉层。小斑病的斑点略小于大斑病,病斑也为黄褐色,症状特点是病斑小,宽度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玉米叶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第2 年孢子萌发,进行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1.1.2 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病斑,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呈干枯状。茎秆多在节间发病,叶鞘上出现较大的紫褐色病斑,果穗苞叶发病后,症状与叶鞘相似。

1.1.3 玉米顶腐病。玉米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主要有叶缘缺刻、叶片枯死、叶片扭曲卷裹及叶鞘、茎秆腐烂等多种症状。苗期主要表现为病株生长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枯萎死亡。植株生长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黄色条纹;植株多表现为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皱褶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果穗小、结籽少或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形成空秆。

1.1.4 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的发生一般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2 种,常为混合发病,病害发病率高。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昆虫传播,常见的包括灰飞虱、蚜虫等,防控难度较大,是玉米作物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①玉米矮花叶病,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感染,主要症状就是玉米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呈点花叶状,逐步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尖端部分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重病植株叶片发黄、变脆、易折。感病越早,病株矮化越明显。玉米蚜、棉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等多种蚜虫能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此病毒。病株汁液摩擦也能传毒。且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有马唐、白茅、狗尾草、稗子、雀麦等。降雨较多、雨量充沛的年份,不利于蚜虫迁飞和传毒,病害发生轻。②玉米粗缩病的主要症状是叶色浓绿,叶背、叶鞘和雌穗苞叶上叶脉产生许多蜡白状条点突起,这些症状是识别本病的一个特征。一般会造成植株发育缓慢,植株严重矮缩,极大地影响到玉米产量。病毒除侵染玉米外,病毒寄主主要有高粱、谷子、小麦、大麦、马唐、稗等。玉米苗感病愈早,病情愈重。靠近路边、渠边的玉米田发病重。

1.1.5 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整株很快青枯干死的突发性土传真菌病害。主要出现在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但在乳熟期之前没有明显的发病特征,乳熟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夏玉米的发病时间在9 月份的上中旬。主要症状表现为外部呈现出玉米叶片上有枯萎情况,好像被开火烫了那样,玉米茎秆也好似被水浸泡了一样,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中间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手握着玉米茎时感觉不稳固,空心感较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脱粒困难。

1.2 主要虫害

1.2.1 蚜虫。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食汁液,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蚜虫的产生会导致玉米叶子出现卷曲及褶皱,甚至还会引起坏死,使玉米尚未成熟便已衰落,极大地缩减了玉米的结果周期,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及品质。

1.2.2 红蜘蛛。玉米红蜘蛛又叫玉米叶螨,主要为害叶片,表现为玉米叶片上有非常多集中的黄色小斑点,接着叶片慢慢变黄,最终造成玉米死亡。

1.2.3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豆类等作物,为玉米主要虫害之一。主要表现为玉米螟幼虫蛀茎部为害,破坏茎部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玉米螟危害性很大,分布较广,极易造成玉米减产。

1.2.4 棉铃虫。玉米棉铃虫在玉米苗期主要为害玉米心叶,排出大量颗粒状虫粪,造成排行穿孔。中后期主要为害果穗,蛀食玉米雌穗花丝或籽粒,排出大量虫粪,且被害部位易被虫粪污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2.5 粘虫。粘虫又称为五彩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主要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为主,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只剩叶脉,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2 德州市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2.1 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策略

2.1.1 农业防治。①选择抗病品种。根据玉米田往年的发病情况,选取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以降低病菌威胁。②科学施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确保氮磷钾微量元素平衡,兼顾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应用缓释肥与速效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并尽量减少化肥对土壤的破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墒情,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③采取轮作的方式。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换茬,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田间病株,减少翌年侵染菌源。④适当稀植,提高田间通透性。对于玉米病毒病的防控,应当除掉造成病害的害虫,清理玉米生长阶段产生的杂草,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害虫滋生的概率,还能够防范造成病害的害虫。⑤加强农业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及时中耕除草,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2.1.2 生物防治。在病情初发期,可亩用200 亿/ml 枯草芽孢杆菌70~80ml 喷雾,防治茎基腐病、大小斑病等,或用井冈霉素、木霉菌、阿维菌素等生物杀菌剂防治。

2.1.3 药剂防治。①大小斑病。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兑水均匀喷洒在叶片上,可对病害蔓延加以控制。②玉米褐斑病。在发病初期及时用粉锈宁、戊唑醇、三唑酮等叶面喷雾,可预防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③顶腐病。发病初期可用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农用链霉素水溶剂混合喷雾防治。施药重点要对准病株心叶,发病株应适当增加药液量。④青枯病。可用叶枯灵、瑞毒霉粉剂,或瑞毒锰锌粉剂在玉米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或多菌灵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 ml。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用药,根据发病情况防治1 ~2 次,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结合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苗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2.2 主要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

2.2.1 农业防治。①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深翻灭茬、秸秆粉碎还田,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病虫基数。②配方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提高玉米抗病虫能力。③及时处理残存玉米秸秆,残存玉米秸秆是玉米螟发生的主要来源,因此,应提前用粉碎、碾压、沤肥、氨化等方法处理残存的玉米秸秆,消灭越冬的玉米螟幼虫,减轻其为害。

2.2.2 理化诱控。利用害虫的趋光、趋化、趋色等习性,在成虫高发期,通过田间设置杀虫灯、糖醋液、色板、性诱剂等方法诱杀害虫。①利用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诱集害虫,在玉米地块边安装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它灯具诱杀(捕)成虫,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或化学药剂等处理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特别是高压汞灯对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及施用次数。②利用性诱剂诱杀。主要于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前,在田间悬挂性诱捕器1 ~2 个/亩,高度超过玉米顶部20 ~30 cm,每5 d 清理1 次诱捕器,每30 d 左右更换1 次诱芯。③利用黄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于苗期每亩悬挂20 ~25 张,挂放高度以高于玉米30 cm 左右为宜,诱杀蚜虫、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可以有效降低田间虫口数量。

2.2.3 生物防治。①保护利用天敌生物。通过保护利用瓢虫、食蚜蝇、蚜茧蜂、鸟类、蛙类及捕食蜘蛛等自然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赤眼蜂是夏玉米种植区寄生玉米螟的优势蜂种,在玉米田通过植保无人机飞防的方式增加田间赤眼蜂的数量,能够显著提高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寄生率,在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控制玉米螟为害。在玉米螟产卵的初期和盛期,可通过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达到天敌防治害虫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搞好玉米螟预测、预报,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在卵期释放天敌。准确掌握第2 代和第3 代玉米螟的产卵期和发生量,连片释放,放蜂前做好组织工作,放蜂时统一行动,以保证防治效果。②生物制剂防治。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苦参碱、氨基寡糖素、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蜡质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也可选用白僵菌对冬季玉米秸秆堆垛内的越冬玉米螟进行封垛处理,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③生态调控和天敌利用。因作物种植单一,使得系统环境改变,致使昆虫种群迅速上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控制,通过害虫—天敌间的相互作用,控制害虫种群的密度。比如,可在小麦田块周边、畦埂、沟边种植蛇床子、苜蓿等作物,当小麦收获时以利于保护、培育和涵养天敌,玉米出苗后便于天敌向玉米田转移,增强天敌对玉米害虫的控制能力。可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不施药或者少施药。

2.2.4 化学农药防治。玉米心叶期,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氯虫·高氯氟、溴氰菊酯、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蚜虫、蓟马和红蜘蛛等,兼治玉米螟。玉米生长中后期防治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甜菜夜蛾等,可采用含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苯虫酰胺、印楝素或虱螨脲等成分的药剂。针对草地贪夜蛾、玉米穗虫等晚发病虫害,在历年发生重、风险高的地区,后期密切监测关注病虫动态,要结合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整防治时机。

猜你喜欢
斑病玉米螟病斑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