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音乐学专业“113ML”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2024-05-17 10:27于雨琴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音乐学组内民族

于雨琴

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省高校也都汇聚了各民族的学生,虽然汉族学生人数最多,但是55 个少数民族,多数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是音乐学专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如何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成为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的教学模式源起于各大高校开展的书院制教育的大胆探索。经过三年的探究,我们一直在尝试一种新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即在多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选择“113ML”的教学模式,让具有不同学识基础的不同省份、地区、民族的高校学生,在互学互鉴互助的学习平台中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音乐学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取长补短、推进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学习与融合。

这种平台有着一些“类书院制”的特征模式,因为平台有导师的引导、监督与管理,要培养学生互助互学互补,构建的是自主学习、组内互助、共同探究的平台。但是它只是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在音乐学专业中尝试的一种互助学习平台的构建;并且这个平台与书院制不同,这是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平台,目前还没有能力涉及学生的生活上的学习与互助等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音乐学专业受古代传统音乐口传心授学习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以教师为主体

无论是音乐学专业的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一般都以教师讲授为主,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没有改变。客观而言,这样的教学改革对于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但是,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与中小学生不同,已经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应当以他们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只需要在他们的学习中把握方向,给他们适当的答疑解惑。

(二)单一性的课堂为中心

单一性的以课堂为中心,就是围绕课堂,将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所有重要知识点压缩在课堂完成。所以,一直以来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着怎样在课堂上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比赛也是选择一节课的内容,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知识内容也是有限的,要在课堂内完成定量的教学内容,也只能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看到的只能是教师的讲授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延展知识内容,应当看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统筹的课内和课外的安排的能力。

(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教学一直强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作业,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得到增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一个人可以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很难,团队合作就可以很快、很好地完成工作,所以,应当通过各种学习任务,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

二、多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音乐学专业“113ML”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文提出的“113ML”的教学模式,关键就是打造一个导师引导、监督与管理的学习的平台基地,这个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采用了三种学习方式共同、互助地完成学习任务。

“113ML”就是围绕“1”个中心,搭建“1”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平台基地,通过“3”种学习方式共同合作完成学习过程的模式。ML 是Mutual Learning 的首字母缩写,即互助学习、共同学习。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

自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开始被强调。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中国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模式。

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音乐学专业的学习特点,很多歌唱、器乐、舞蹈细节的学习,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模仿、细心揣摩、全心领悟,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缺少。怎样在示范作用的教学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是音乐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点课题。

(二)打造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学习平台

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很多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歌舞音乐多姿多彩、各不相同,都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音乐学专业的每门课程都应该囊括尽可能多的民族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尤其是声乐、舞蹈、器乐等。[1]

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具有多民族特色,自古以来还具有多元一体的融合性的特征。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才有今天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之所以优秀,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包容性,这是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精神。

打造多民族融合的学习平台正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训练专业技能、传承多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这个学习平台,能为学生补充更多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在融合统一、互学互鉴中,学习、传承、发展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因为各个省份的地域性差异,各地区、各民族学生的学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希望各地区、各民族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构建三种学习方式的互助学习平台

三种学习方式是指自主学习、组内互助、共同探究。

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更习惯于教师的口传心授,担心离开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会养成不规范的练习习惯,尤其是声乐、器乐、舞蹈等实践课程的练习。但是上课时间是有限的,新的作品是无限的,学会了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才能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组内互助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组内互助的前提是教师能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分组,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相对合理分组才能更好地实现组内互助。组内互助可以是组内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互补,也可以是组内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问题的思维碰撞。必须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背离教育的初衷。

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共同探究可以是组内,也可以是整个平台的随机群体,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难以解决或有歧义的问题。共同探究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

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组内互助和共同探究都是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

总体来说,“113ML”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组内互助、共同探究),为学生搭建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学习与融合的互助学习平台。这是具有拓展性、创造性的,勇于探究和展示的平台。[2]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音乐学专业“113ML”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互助学习线上与线下的平台

平台建设很重要,这是教学的重要依托。这个平台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平台。线上学习平台中,可以依托成熟的网络学习平台,应当构建尽可能完善的互助功能社区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可以依托校内图书馆,学校还需要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无论线上和线下平台都应当有指导老师和管理人员。

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可以依托现有的成熟的网络学习平台,如学习通、智慧树等,也可以学校为依托开发新的学习平台。平台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功能,并建有平台审核小组,对于所有上传资源和留言进行细心的审核;教师可以上传教学内容、监督到学生的学习等,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

线上学习平台的资源问题,应该具备三方面内容。第一,全国范围内优秀一流资源课程共享;第二,教师可随时上传知识技能的重难点的讲课视频资源;第三,学生可上传经过审核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与实践活动视频、合作成果等。

线下学习平台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经常面对面交流、讨论、学习。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组建任务小组,适时监督小组活动开展情况,各小组应做好活动记录,定时与指导教师汇报任务进展。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应当提供一定数量的互助学习讨论活动室。[3]

(二)成立互助学习小组

互助学习活动包括课上和课后两个组成部分,课上互助学习部分自有课程负责教师引导、建立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与评价。课后互助学习小组活动必须配备可供学生选择的导师,学校根据导师的评价给予一定的选修学分。互助活动内容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生间根据个人情况自行确定的相互学习的内容,教师对于自行确定的学习内容应当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

组内成员构成应当尽可能考虑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组内成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要能实现互助,每组应当尽量安排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学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凝成中华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脉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建立多民族、多地域学生构成的互助小组,能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学习与互助。

(三)建立“类书院制”的导师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是互助学习的重要保障。导师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辅助者,[4]遴选一批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出色的导师,是引导互助学习的重要条件。“类书院制”是指具有书院制教育的特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是一种雏形状态的书院制。但在构建的平台中,这样一种“类书院制”的管理制度已能保障这个学生互助学习、共同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行。

所以,我们要有遴选教师的制度、规范教师行为的制度、监督平台学生行为的制度、平台中互助小组管理制度、互助社区管理制度、平台整体运行管理的制度,以及线上和线下的平台管理制度等。同时,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奖励制度、对学生的奖励与学分核算制度也不可或缺,所有正向激励机制都会有效推动平台的运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四、结论

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多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音乐学专业“113ML”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平台,分课程或课程组,根据音乐学专业各课程单元学习内容,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目标。最终能让具有不同学识基础的不同省份、地区、民族的高校学生,在互学互鉴互助学习平台中,推进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播、学习与融合。

这种平台其实是“类书院制”教育的初运行,在各大知名高校积极尝试与探索书院制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希望通过平台的建立,先稳稳跨出一小步,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平台为基地,自主学习、组内互助、共同探究的三种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而推行到整个学院,向书院制教育迈进,更好地通过导师引导与监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互助能力,使得各民族不同背景、不同学识基础的学生互助互学互补,从一个平台衍变、发展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社区。

猜你喜欢
音乐学组内民族
我们的民族
音乐学人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