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书·艺文志》选录文献依据的重新认识

2024-05-15 03:46王凯乐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灾异艺文志六艺

王凯乐

《汉书·艺文志》上承刘歆的《七略》,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史志目录,其在保存书目文献的作用之余更有着条别学术源流的作用,笔者认为后者不只是其一大作用,更是其选录文献的重要依据。因此,“六艺略·易”类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应归入“术数略”的文献。这看起来并不合理,而且一度给后世目录著作中“易”类文献的分类造成混乱,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汉书·艺文志》(《七略》)。本文通过对易学源流的梳理并通过对比各个易学流派与“六艺略·易”类中的书目的对应关系,以阐明《汉书·艺文志》(《七略》)著录文献的依据是学术源流而并非有志于收录国家图书。因此,无论是从《汉书·艺文志》(《七略》)选录文献的依据来看还是从其目的来看,它的性质与后世诸目录著作都是不同的。

一、易学源流

《周易》这一文献自产生以来就得到广泛的流传,并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研究类文献。自汉朝以来,各类书籍更是不断增加,“易”类文献也是如此,并产生了数家易学学派。根据《汉书·儒林传》中的相关记载,可以根据图1大致窥探到自汉以来各家易学的产生及传承情况。

图1 易学传承图

据上可见,《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易”类文献多可找到其所出自的学派,这些文献中既包括一些儒家文献,也包含了一些专说阴阳灾异类的文献,由此可见阴阳灾异一派本就是易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汉书·艺文志》中“易”类文献分类及标准

不难发现“易”类文献在各种史志目录中多存在于“六艺略”(“四部分类法”中的“经”类)和“术数略”(“子”类中的术数部分)中,两者区分的依据大多以是否符合经意为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易类”文献分类的混乱,这一现象早在《汉书·艺文志》(《七略》)中就存在了,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并非《汉书·艺文志》(《七略》)所带来的。下表即《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和“术数略”这两大类中的“易”类文献列表:

下面略述几种书目以帮助说明笔者所要表达的问题:

(一)《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幅

《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曰:“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异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沈钦韩曰:“《古杂》八十篇即《乾凿度》《稽覧图》之等。”许本裕《汉书艺文志笺》曰:“《古杂》者,古者之杂说也。本志列书次第井然有条,《古杂》十八篇,置于孟氏、京氏十一篇之前,丁氏八篇之后,则其中撰者或有汉人。又书与《杂灾异》三十五篇相联系似亦言灾异之流。”

(二)《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严可均有辑本,其曰:“今辑《易传》《易占》《飞侯》《五星》《风角》等篇。虽京氏占侯不尽此,亦大端具矣。其世、应、飞、伏、建、绩、互、游魂、归魂之说,晁说之能言之。至六日七分之法,见《汉书》本传孟康注、僧一行《大衍历议》,则虽谓《京氏易》亡而不亡,可也。”

(三)《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王应麟本志《考证》引刘向《别录》曰:“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书,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凡五子。”

从以上对其内容的简述,可知上述几种文献不是言阴阳灾异之类,便是说吉凶日辰之法。若按照是否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标准,均不应当归其入“六艺略”。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史志目录,其所采取的分类方法是“七分法”(实为六类),而其中的“六艺略”在后来经常被对应为“四部分类法”中的“经”类。先假设这种对应关系成立,那么“六艺略”中所收录的书籍自然要符合解释经义的要求。但从上文可以看出,在“六艺略·易”类文献中不仅包括一些符合经义的儒家类文献,还存在着一些言阴阳灾异之书,如《灾异孟氏京房》《杂灾异》等显然是一些理应归入“术数略”的书目。这样看来似乎《汉书·艺文志》(《七略》)的著錄是有一些问题的。

那么接下来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汉书·艺文志》(《七略》)所著录这些文献的依据是什么。对此,笔者更加赞同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就“六艺略”而言,其中书目应是依据各类经学流派的传承情况所选取的,同样又有着条别学术源流的作用。据本文第一部分不难看出所录书籍与易学传承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汉书·艺文志》在每类别末均记“凡……家”也进一步证明了其选录书目时是根据各家流派而选取的。《汉书·艺文志》中称“凡易十三家”,据《汉书·儒林传》所述易学源流可得这十三家为:田何传《易》有“施、孟、梁”三家,后施家又有“张、彭之学”,孟家有“白、翟之学”,梁丘家有“士孙、鄧、衡之学”,再加之“京氏易”“费氏易”“高氏易”,共十三家。对于每一家《汉书·艺文志》都载录了其代表性的文献。

综上,“六艺略·易”类文献中包含了一些术数类的文献就很合理了。笔者认为将《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与后世目录的“经”部完全对应起来是极其不准确的,而将类似于“易”类文献分类混乱的问题归咎于《汉书·艺文志》(《七略》)更是不应该的。《汉书·艺文志》(《七略》)与后世目录选录文献的标准、目的并不相同,《汉书·艺文志》(《七略》)选录文献的依据是学术源流,其目录文献之余更体现了学术源流;而后世目录著作多以记录、保存更多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和最终目的,两者的性质并不相同。

三、后世目录著作对《汉书·艺文志》的误解及其影响

《汉书·艺文志》条别学术源流的作用虽然可以在“六艺略”中得其端倪,但在另外的几略却体现得并不明显。这大概是因为:第一,由于其余各略不像是“六艺略”那样受到了历代官方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其书籍还是其学派传承情况,均未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传承。即使当时是按照学术传承情况而记录的书籍,现在苦于无文献记载更无传人传承,因此也已经无从得知了。第二,由于当时学术以及书籍的纷杂多乱,尤其是一些被谓为“小道”的学术,本就不被官方重视,没有得到一定的规范,也鲜有人做系统的整理。因此,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班固也无法将每一类学问传承情况弄清楚,而仅仅是将一部分对应的书籍放入其类目之下而已。第三,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有可能一些部分本就据一些现成目录类书籍修改增删而成,因此也就没有其精心编写的那部分那样符合其原有的标准和意图了。故大家现在看到了其他各略所著录的书籍看起来比较杂乱,没什么条理,从其中并看不出各种学术的分野和流传情况。

随着《汉书·艺文志》这种条别学术源流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后世在撰写目录著作时多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更加看重了其保存书目的作用。再者由于后世书籍的大量增加、学术的分化以及分类方法的变化,也不再允许著者根据学术源流而著录书籍,从而造成个别类目文献分类的混乱。

后代的官方目录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多改为“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其中“经”部著录的文献无疑是应当符合经义的,或者说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宗旨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易”类文献来说,很多阐释阴阳灾异等与术数相关的文献也进入到了“经”部。以下分别从《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几部官方目录中选取相关文献予以佐证。

(一)《隋书·经籍志》

1.《周易玄品》二卷(不著撰人)

《册府元龟·注释门》《经义考》均称《周易玄品》二卷为干宝著。全祖望《读易别录》曰:“《周易玄品》二卷,《隋志》误入经部。”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此书即是本志五行家所著录的《周易玄品》。

2.《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翻、陆绩撰)

全氏《读易别录》亦认为此书为误入“经”类。

(二)《宋史·艺文志》

1.《易璇玑》三卷(宋代吴沆撰)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绍兴十六年吴沆、吴澥两兄弟诣行在献书,吴沆所献之书一曰《易璇玑》,一曰《三坟训义》,其中只有《易璇玑》存。“其大旨主观于《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

2.《周易古占法》一卷(宋代程迥撰)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可知,此书内容包括周易古占法以及杂论易说,并记录古今占验。其说本邵子家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

此外,疑似术数类文献的还有《揲蓍法》《易数钩隐图》《正易心法》(麻衣道者)等。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春秋占筮书》三卷(清代毛奇龄撰)

此书为毛奇龄汇集春秋内外传中所记载的古占法而成,以推三代之筮法,以企求得古占法之本。

2.《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宋代雷思齐撰)

其中《易筮通变》为言占法占筮之书。凡五篇,一卜筮、二立卦、三九六、四衍数、五命蓍。

3.《易学筮贞》四卷(清代赵世对撰)

赵世对谓《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也”,故曰为“筮贞”。其内容包括:《易学源流》《蓍法指南》《占变详考》《易道同归》这四部分以论筮法与占变条理。

此外,还有《先天易贯》《易镜》《京氏易》等,其中《京氏易》在归属于“子”部,而其在《汉书·艺文志》中归属于“六艺略”之中。

除以上几部目录书之外,如在《新唐书·艺文志》《国史经籍志》等官方目录著作以及一些私家目录著作中,不难发现在“经”类文献中有一些名字看起来像是占筮类的文献,但由于大部分书籍亡佚又无提要可参,无法窥其大旨,不能确定其到底应为何类文献,故在此不加列举。

综上所述,《汉书·艺文志》(《七略》)著录书目的性质本就与后世诸目录书不同,所以后世诸目录著作在“易”类文献的分类归属问题上不应效仿“六艺略”,致使一些言术数的文献误入“经”部。同时應当明确,这一问题并不是《汉书·艺文志》(《七略》)所留下的“后遗症”。

猜你喜欢
灾异艺文志六艺
陋室听歌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浅析西汉灾异思想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