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娟《我的阿勒泰》中的生态理念

2024-05-15 00:04桑妍颖包朗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李娟阿勒泰生灵

桑妍颖 包朗

李娟通过女性视角去反映草原文化,她所著的《我的阿勒泰》一书通过非虚构的边地叙事策略,展现出风光秀美、万物共生的阿勒泰,包含着对边地草木生灵、山川雪峰的热爱,呈现出诗性的生态美,促使新疆由“由过去风光性的被动存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成了自在的、独立的地理-文化-心理空间”(叶继群《论新疆作家的生态视阈和自然思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阿勒泰地区独特的地貌和自然风光,更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和呼唤。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深入探讨李娟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以及她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关怀。

一、原初生态书写

李娟在新疆的足迹同游牧民族一般逐水草而居,但她唯独对阿勒泰情有独钟,她将其作为自我的文学坐标,尽情挥洒笔墨来描绘这片广袤独特的边地。阿勒泰草原世界游移于现代文明之外,散发着无限诗意。在这个广袤诗意的世界中,人是渺小的,自然事物并非人类意志的载体,美景与生灵之间是相连的整体,由此显露出生态一体化的理念。

(一)美丽独特而充满诗意的边地之景

阿勒泰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其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7%。李娟生活于此处,以自然为伴,四周都是未受到工业化侵袭的山野草原,原生态风貌是独特而纯粹的。

阿勒泰的美在于不同时令独特的自然景观。天空中云雾缭绕,在浩荡有力的春风吹拂下,黯淡清冷中竟渐透出一丝丝生气;喀吾图的冬天并非单调的白雪皑皑,牛羊成群成了大地的装饰,白茫茫延伸到天边。天空、大地和牛群共同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油彩画。

一个愿意亲近自然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弥漫着清新质朴的原生态气息。在《过年三记·散步》里,“我”和母亲带着三条狗在大年初一走过戈壁、沙丘、河床,穿过丛林,仰望蔚蓝丝滑的天空,体会到南北纵行的狂风。阿勒泰既有湛蓝的天空、瞬息万变的白云、茂密的丛林、巍峨的群山、广袤的草原,也有荒凉的戈壁滩、硬朗的漠风、极端的大风暴雨……这些多样的自然景观融合成就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阿勒泰。除了群山和荒野外,阿勒泰的水也是独特的,河流在光照下波光粼粼,静静地流淌,这里的水干净透明,清澈得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鲜艳碧绿,水中央的芦苇整齐俊美。水是荒野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水之处显得更加宁静,充满诗意。

(二)生动可爱而自由自在的生灵之态

这片原始美丽的边地亦是各种生物栖息的家园,各类动植物在这里随时令成长,它们的世界和人类一样丰富多彩。这些生灵的存在让自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也为阿勒泰这片土地增添一抹亮色,成为李娟吟咏书写的对象。

《我的阿勒泰》一书中对各类活泼生灵的描写不在少数:拱泥土的小老鼠生动可爱,飞驰的骏马高傲自由,多次被卖却仍能跑回家的聪明小猫,以及洁白壮大的羊群、雪白的蝴蝶、挺拔苍劲的白桦树、原始神秘的木耳林……这里的动物保持着原始的野性,这里的植物也能在干旱盐碱地中茁壮成长。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尽显生命之美,彰显了坚韧的生命力,作者将这些生灵融入日常叙事之中,以女性独特视角表达对生灵生命力的赞美和惊叹。

李娟的文字表现出对各种自然生灵的尊重,她将视野聚焦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的生命,并用细腻的笔触对其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等加以表现。她关注那些普通脆弱的生命,这些生命与原生态的自然之景和谐共生,呈现无限活力和生命乐趣,也让作者产生理解与崇敬。人类在阿勒泰世界里不再是主宰者,只是构成自然要素的一环,所以李娟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灵万物地位平等,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散发着无限光芒。

二、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学的自然书写是基于作家初到某地时对此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多样的自然生物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的惊叹和喜爱,这一带给作家的心灵激荡的力量源源不断,激励着他们将所见所感付诸笔端。当现代工业化进程对这种原始的游牧文明提出挑战时,当近几百年来钢筋水泥代替草原牧场时,李娟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驳斥“人类主宰”“唯发展论”等观点,展现其独特的生态文明观。

(一)对现代化进程对原生态自然改造的反思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促使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加速步入现代化社会,然而,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使人类的野心与日俱增。“人定胜天”“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開始盛行。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人类忽视了自然平衡的要诀,并将科技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改变了人与自然原有的和谐美好状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发展不会长久,当大地共同体遭受损失时,人们开始独立思考,反思现代性在给生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所造成的困境。李娟认为,转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才是解决问题最关键一步,过度强调人类与环境的二元对立,只会加剧各种危机。

《通往滴水泉的路》《木耳》这两篇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对原生态自然造成的影响。牧民们坚信滴水泉的传说,滴水泉承载的既有美好的传说故事,更是当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冀。然而,这样奇迹般的泉水仍然逃不了被抛弃的命运,现代交通建成后它也宿命般地消失了,连同美好的回忆一同消失得无影无踪。城市建设的进程也让富蕴县彻底与原生态告别,四年内树林变成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水渠也由蔚蓝变成灰绿……将现代化进程推进到尚未开发的地带,并称之为“进步”“发展”的背后,是对自然生态的牺牲和对传统习俗的抛弃。现代化进程如同锋利的刀,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滴水泉象征的是许许多多未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原始而美好的自然事物。现代化进程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和反思。

(二)在人与自然的互存互竞中倡导和谐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现代化进程脚步如不停歇,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也不可避免。《我的阿勒泰》中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一些矛盾冲突,表达对人与自然在对立中和谐共处、与自然共感的追求。

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然强取豪夺,不惜牺牲其他生物的生存权;二是外来入侵者带来的生态危机。前者在《蝗灾》一文可见,“蝗虫是有罪的吗?……比起蝗虫,羊群的规模更为庞大,并且发展态势更是不可阻挡。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向羊的利益倾斜,其实是向自己的利益倾斜”。后者在《木耳》一文中可见,贪婪的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原始森林的半透明木耳进行采摘,河岸上堆满的塑料制品垃圾代替了往日的煤灰和柴灰。千百年来哈萨克族牧民们与大自然的良性关系被打破,最终再也找不到木耳的踪迹。

但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冲突中,哈萨克族牧民们也能积极去寻找和谐点。《我的阿勒泰》中常常会描写到牧民转场的画面,转场是为了使土地得到充分的恢复,使羊群在每个季节都有充足的食物的同时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牧民在转场时,会清理掉每一个停留点产生的垃圾,不会遗留任何破坏草场的东西,也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将对生态的人为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牧民们这种恪守自然的规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无疑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追求和谐共生。在《木耳》一文中,就算采摘木耳售卖的利润丰厚,当地牧民仍不为所动,他们保持着“克己”的古老精神,认为这种事只有贪玩的小孩子才会做。正是这种深入灵魂的环保意识,才使得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生态美学价值

当现代化进程的弊端不断暴露时,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同时人类审美危机也在产生。李娟始终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导向。当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着现代化进程改变时,李娟保持着警觉,并将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加以表述,震撼读者的心灵,展现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对自然热烈的生命状态的审美呈现

自然之美的本质是生命之美,阿勒泰的生灵,似乎都是纯粹而热烈的。角百灵是精灵,金鱼像水中舞蹈的花朵,老鼠会带着自己明亮的小眼睛拱泥土,猫咪是通人性的活泼动物,就连河畔不知名的野花也热烈地绽放着,这些生命的原始生命力让人动容。

自然而又热烈的生命状态不仅是动物独有的,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也展现了原始生命力。《河边空旷的土地》一文中记叙了一位在河对岸的红裙少女江阿古丽,这位勤劳细心的哈萨克族女孩早已辍学,但她在闲暇之余会做家务和绣花。江阿古丽与作者年龄一样大,但两人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江阿古丽生活中不乏苦难与孤独,但她依旧以自己纯粹的心境去顽强活着,她更像是无数哈萨克族少女的象征,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乐观坚强,她们不会被苦难消磨意志,在阿勒泰的大地上书写了自然而热烈的生命状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李娟也受到这种生命状态的影响,她与土地紧密联系,体会最原生态的生命状态。《在荒野中睡觉》一文记叙了她本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干爽碧绿的草地上睡觉,作者随处寻找一块平坦的土地,身子陷入土地,面朝蓝天舒服惬意地呼呼大睡。在醒觉时,作者会爬到坡地最高处,站在顶峰回头看,“群山起伏动荡,风很大很大”。李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在文中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生存场域,在这片土地上,自己也能卸掉现代社会中一切伪装的面具,与天地共感,保持着生命最初始的状态。

(二)对万物共生共感的审美观照

“万物共生共感”的理念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老庄始终推崇“道法自然”,探索宇宙万物起源,遵循人与自然共生的普遍规律。庄子在老子原有的“道法自然说”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理念,其“齐物论”思想更是强调了众生平等,万物共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强调“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二程集》)。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独树一帜,记叙了阿勒泰这片土地上各种充满灵性的自然生灵以及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山川草木,蕴含着万物共生共感的审美观照,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与敬畏。作者始终带着一颗童心去体察自然万物,其笔下的阿勒泰像极了一个美丽神秘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河流雪山和荒野戈壁共存,森林植被与草原牧场共生,羊群马匹自由生长,哈萨克族牧民们也逐水草而居。以眼观,冬春交替之时,太阳像是无温度的银器散发出的光,没有一点儿热气;以耳听,狂风大作,呜呜奔腾,甚至作者赋予自然生灵以主体性,它们与人类处于平等地位,連草地上的小花也可以像人一般惊奇地看着你。作者亲近自然,运用视觉、听觉和心来感知自然生命,展现出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

万物共生共感不仅仅指人与自然界的生灵万物无阻隔式的接触,还指人与万物能达成精神共鸣。李娟笔下的哈萨克族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在牧场中劳作,他们饲养着羊群,羊群也陪伴着他们度过清苦的草原生活,这是一种精神的共鸣。荒野无私地给予人类精神上的疗愈,游牧民逐水草而居,他们从“遮蔽”走向“澄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娟以平等的眼光和虔诚的心去体察自然,感受万物。人类、牛、羊、野马、蝗虫、小猫、老鼠、兔子、花草、木耳、石头、蓝天、白云、草地、雪山、河流、森林等阿勒泰的万事万物在此地共生共感。作者以诗性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将阿勒泰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幅万物共生共感、和谐平稳的图景。

《我的阿勒泰》一书展现了一个真实自然的阿勒泰,李娟通过“非虚构”写作方式将美丽的边地风光及活泼自由的生灵呈现在读者眼前,她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视为生命共同体,体现了生态一体化、万物共生、人与自然共感的生态理念。李娟也通过直接描写现代化进程对原始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鼓励人们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以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书虽然地域性较为明显,但其反思现代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展现出的家园意识深入读者心灵,使其自觉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成为生态自然的保护者。

本文系2022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8)的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项目编号:TDYLKC20244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李娟阿勒泰生灵
地球生灵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印象·阿勒泰
乞力马扎罗的生灵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谌良仲 守望蓝天下的万物生灵
阿勒泰水电站“以阀代井”研究
阿勒泰考古之行
生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