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屈蕙纕诗词看其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2024-05-15 21:22倪晋玉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同根台州文化

倪晋玉

在近代社会,台州在经济、文化方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面貌。作为近代台州著名女诗人,屈蕙纕在待字闺中阶段体现出“小我”,随夫游宦之后逐渐走向“大我”,归乡办学之后“大我”意识达到顶峰。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深受丈夫的影响、深厚的家学熏陶以及求学多师的经历三方面综合作用。台州近代女子教育蓬勃发展,对人生价值实现和新时代台州打造文化高地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屈蕙纕是台州近代著名女诗人、教育家。“时姊妹唱和之作,而格调吐属隽永清新,为慧业文人所退避。”(朱谦《同根草叙》)年轻的屈蕙纕诗歌音韵隽永,格调清新,在待嫁以前就已和其姊屈茝纕同编《同根草》,名闻台州。“夫人年约五十,余曾見其照像,丰容静逸,绰然有大家之风范。余誉为林下清风,不虚也。”(李祥《药裹慵谈》)目前学界关于屈蕙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平、牟璐阳的文章,但遗憾的是该文未对屈蕙纕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与台州近代女子教育进行探讨。本文拟从台州近代社会概况、屈蕙纕的转变历程与转变原因以及台州近代女子教育这些方面来深入探究,尝试为读者揭示近代社会变迁视域下屈蕙纕相对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状态。

一、台州近代社会概况

台州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在近代,渔盐生产与海外贸易虽因倭乱与抗清斗争而曾一度受挫,但平定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柑橘、水产品等商品销往海内外。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台州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台州的文化也颇具特色。总体而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书画以文人创作为主,而戏剧、音乐、舞蹈等以民间艺人为主。五四运动后,不少进步人士致力于普及新文化,各方面均有建树。其中,黄岩乱弹在前期发展迅速,后至越剧流行而渐趋没落;杨晨、王咏霓、王舟瑶、喻长霖等人喜欢收藏文物,并刊刻、出版书籍数量较多;不少进步人士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主动投身教育事业,掀起了兴办学校的热潮。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为台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此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台州著名女诗人屈蕙纕,紧跟时代脉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谱写了一曲永不停歇的文学与教育赞歌。

二、屈蕙纕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历程

沈顺福在《论“我”的三个维度》中认为,“大我”概念是人类对普遍存在的领悟,也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普遍性超越;他还认为,“大我”表现为对普遍原理或普遍真理的追求。纵观屈蕙纕的一生,根据其诗词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待字闺中、随夫游宦、归乡办学。

(一)待字闺中

关于屈蕙纕出嫁的时间,学界尚未形成定论。笔者认为可能在1888年秋冬,即《经蒋桐花姊殡宫怅然有作二首》写作之后。吴荣光《吾学录初编》记载:“周制父卒,为妻杖期;父在,则不杖。历代因之。”《通礼》又载:“期之丧,二月薙发,在丧不昏嫁。”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王咏霓必须在齐衰满一年之后,也就是到1887年10月以后,才能够续娶继室。在屈蕙纕的《含青阁诗草》中,《灯花》一诗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这一变化。这首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意蕴丰富。一个“疑”字道出了屈蕙纕待嫁前的吃惊。“喜信”到底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屈蕙纕要嫁作人妇的喜讯。古人认为灯芯燃成花形是喜事将临的吉兆。一个“终”字写出了屈蕙纕对于婚姻的渴望已久。

叶长春先生在《王咏霓年谱》中指出王咏霓娶屈蕙纕为继室时间在公元1890年,我们暂且认为屈蕙纕出嫁时间是在1890年前后。在此之前,屈蕙纕主要活动区域集中于台州及周边等地,其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集中体现在四时风光、仿古拟作、酬赠答和方面,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是伤春悲秋、感慨往事,其书写范围局限于“小我”。不过,在姐妹俩合著的《同根草》一书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诗作,如《桔槔》。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屈蕙纕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抨击。因这样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较少,我们只能说闺阁中的屈蕙纕还处于“小我”的状态,最多是“大我”意识刚刚萌芽。

(二)随夫游宦

如果说待嫁之前的屈蕙纕是“小我”,那么随夫在皖期间的游宦则是“大我”的集中表现。屈蕙纕跟随丈夫王咏霓的游宦生涯是较为漫长而丰富的。我们现主要探究其在皖期间的游宦生活,也就是王咏霓任安徽凤阳、池州、太平等知府的经历。据王葆桢《叠前韵答逸珊嫂氏和作》记载,屈蕙纕曾跟随王咏霓宦皖二十年。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从辛亥革命后开始计算,那么最早可以上溯到1891年前后。也就是说,屈蕙纕跟随王咏霓在安徽的游宦经历可以追溯到1891年前后。当然,其间还有相隔两地的可能。在这期间,屈蕙纕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来记录这一时期的经历。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将其诗歌主要分为纪行类、感怀类、题画类、送别类,其中感怀类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出屈蕙纕对“小我”存在的普遍超越。特别是在王咏霓任凤阳知府期间,屈蕙纕的“大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秋天,屈蕙纕会同友人,登高览胜,写下了《秋日携女佩蘘陪会少夫人游龙兴寺用夫子修禊诗韵二首》。当时,正值德国强占胶州湾,屈蕙纕有感于此,作了和诗《感事和夫子韵二首》,诗作意境宏阔,气象雄浑,充满了磅礴的力量。王咏霓的好友袁昶因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此噩耗真是“可曾离虎口,惊说触龙鳞”(《怀薝林夫人》)。之后,屈蕙纕满怀愤怒地写下了《和袁太常降乩诗原韵寄薝林夫人六首》,以此表达对时局的思考。这些大大拓宽了屈蕙纕的视野,丰富了她的情感,使得她描写的对象更加多元化,因此可以认为此时的屈蕙纕“大我”意识已经成熟。

(三)归乡办学

王咏霓于1916年去世,屈蕙纕在她的《挽外子》一联中对丈夫致以沉痛的哀悼。从内容当中可以看出,王咏霓的去世给屈蕙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屈蕙纕只能独自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楚。六载过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屈蕙纕又写下了四首《焚寄先夫》。诗中的“青雀”指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诗人以“青雀问讯”为典故,以疑问句作结,表达了对丈夫的无比怀念。

不过,人到晚年的屈蕙纕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去世,而一味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而是致力于教育,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了“夕阳无限好”的璀璨篇章。我们可以从《留别崇城女校学生》中看出,晚年的屈蕙纕投身教育事业共十一年,虽无巨大的成就,但好在并未随波逐流,现如今身体不适,终于退居得闲;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看出,此时的屈蕙纕“大我”意识已经付诸实际行动,达到了一个顶峰。

三、屈蕙纕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原因

屈蕙纕从“小我”成功走向了“大我”,主要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深受丈夫的影响、深厚的家学熏陶以及求学多师的经历。

(一)深受丈夫的影响

屈蕙纕自1890年左右嫁给王咏霓,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多年里,屈蕙纕跟随丈夫王咏霓前往安徽凤阳、池州、太平府等诸多地方,目睹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切身感受到了晚清一系列的政治风云给这个国家所带来的一次次变化。在此期间,王咏霓在凤阳各县筹设学堂,在漕川创设简易师范学堂,在池州筹办池郡中学堂等一系列举措给近代安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生气。宦皖归来后,屈蕙纕在家乡兴办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丈夫王咏霓的启发。

(二)深厚的家学熏陶

屈蕙纕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屈宗翰,字墨林,是晚清当地宿儒,曾采访分修《光绪太平续志》。屈家家学深厚,屈茝纕、屈蕙纕两姊妹都深受影响。据毛祥麟《同根草序》记载:“予受而读之,觉韵致天然,若新簧之甫炙、奇花之初胎,《离骚》之音渊源三百。屈君之家学在是而两媛得之,故美人香草余韵犹存欤?抑以见我。”并且,屈宗翰对屈蕙纕家教非常严格。朱谦《同根草叙》有云:“两淑人少禀异质,娴礼则,太翁墨林先生绩学厉行,矜式乡里,家居督课如严师,故学有渊源,工于吟咏。”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屈家姐妹早在闺中就进行唱和,同编《同根草》四卷。这些为屈蕙纕后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求学多师的经历

屈蕙纕在出嫁之前,就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主要包括陈琛、戚祖姚、袁傅。《同根草》卷一收录了《和秋航师太湖泛舟玩月》,《含青阁诗草》卷二收录了《秋航师枉过敝庐袖诗索和即步原韵》,这里的秋航师即为陈琛。此外,《同根草》卷二收录了《和戚少鹤师丹崖登高原韵二首》,卷三收录了《梦戚少鹤师贲临天明讣音已至为之一恸二首》,卷四收录了《重九有感二首·伤戚少鹤师作》,这里的戚少鹤师即为戚祖姚。同时,《同根草》卷一收录了《和泮桥老太师游常乐窝感旧原韵》,卷四收录了《贺半桥太夫子重居环山楼》,半桥即泮桥,就是叶倬云。《同根草》卷一有《题天台袁肖岩师入山采药图小照》和《仲冬送肖岩师旋里》,这里的袁肖岩即为袁傅。当然,屈蕙纕所拜之师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不过,我们可以得知屈蕙纕应该师从多人,并且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四、台州近代女子教育

(一)基本情况

清末民初,中国女子教育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女性的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而是逐步走向学堂,进入社会;所接触的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夫教子等相关的道德规范,而是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在整个社会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台州的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可观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可记载的近代台州女子学校有十多所,比如1913年黄岩县创办紫阳高等小学校,海门镇创办修齐女校;1915年,天台县创办赤华女校,黄岩县创办私立淑德女子初等学校。台州之所以会出现兴办女学的高潮,一方面源于诸如屈茝纕、屈蕙纕、林珊娥等仁人志士的大力倡导,另一方面来自清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制保障。

(二)积极影响

1.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从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会,才会带给当代青年更大的启发,也更有利于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集教育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对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养成作用。无论是亲自出资创办温岭市女子小学并聘请老师担任教员的林珊娥,抑或创办黄岩崇诚女子小学并自任校长的屈蕙纕,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由此可知,当代青年唯有将自己的理想付诸社会实践,才会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打造文化高地

台州近代女子教育对新时代台州打造文化高地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女性文化素养。通过女子教育,诸如屈蕙纕这样的女性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女性的自身成长,也为新时代台州文化高地的打造提供了更广泛的人才基础。

其次,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创新。女子教育的发展让更多女性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鼓励她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台州文化高地的建设。

再次,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女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推动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进步的社会观念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新时代台州文化高地的建设。

最后,增强了文化软实力。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女子教育,台州地区培养了大量具有高素质的女性人才,她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台州的文化软实力增添色彩,为新时代台州文化高地的打造贡献了坚实力量。

在近代社会,台州在文化方面发展良好。作为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女诗人,屈蕙纕在出嫁之前主要处于“小我”状态,随夫游宦时“大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至归乡办学后“大我”意识达到顶峰。其转变原因主要是深受丈夫王咏霓在皖期间游宦和办学的影响、父亲屈宗翰的家庭熏陶以及求学多师的丰富经历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在近代台州,女子教育蓬勃發展,对当下青年实现人生价值以及新时代台州打造文化高地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本文系2022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近代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台州著名女诗人屈蕙纕研究”(项目编号:22GHB1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同根台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千年银杏八树同根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谁远谁近?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七步诗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