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的学科“大问题”:概念理解与教学实现

2024-05-15 09:38张立华
中小学德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问题驱动概念

张立华

摘 要 大概念视域下的思政学科“大问题”不同于标注学科知识的“小问题”,而是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紧密相连,依据大概念提炼的反映学科本质的教学航标。教学设计应先明确教学大概念,锚定作为学习航标的“大问题”,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链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明确驱动课堂的思维逻辑结构,优化知识与过程结构,促使学习者围绕大概念持续性反思,推动问题解决的思维进阶过程,经历形成“专家思维”的学习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大问题;关键问题;驱动性问题;大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4-0055-04

①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一核三维四环节:高中活动型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23139)阶段性成果。

大概念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通常围绕大概念统领的大问题展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也因此,课堂普遍关注议题的作用,但“议题”经常被误用为单纯导出问题答案的工具。教学中,由于过于关注作为“专家结论”的问题答案,课堂经常被一系列琐碎、浅显且不连贯的“小问题”所困扰,反而遮蔽了真正反映学科本质的问题链,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无法经历形成“专家思维”的学习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深入进行学科“大问题”相关实践研究,实现思政课教学从单纯追求“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引领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大概念的建构。

一、概念辨析:大概念视域下的学科大问题与小问题

“大问题”在大概念视域下的学科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时候被称为“本质问题”“开放性问题”或“关键问题”,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学科、人生、世界的钥匙。“大问题”的特性在于其不提供直接答案,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促使其围绕大概念持续思考。这种思考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能够不断激活学生的基层经验,引领他们自我反思,逐步培养起专家思维,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大概念教学追求“认知的结构化,使之成为一种反映专家思维的自然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激活和运用”[2]。这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的教学主题进行细致梳理,从而明确大概念;进而依据大概念概括和确定教学“大问题”,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航标。围绕“大问题”,教师进一步设计驱动性问题链,以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确保学生经历系统而深入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问题”的解决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構成学生成长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大问题”与“小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各有其位。“大问题”作为大概念的航标,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学科深处;而“小问题”则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匹配,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已有知识。以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为例,围绕“所有制”这一核心概念,可设置两个问题:“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什么”“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问题一指向的是一个事实,属于事实性问题范畴,其答案是封闭、唯一的。问题二则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在搜集关联信息基础上,经过证据搜集与分析推理,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二的解答过程需要以问题一的知识为基础,但是,要对问题二形成较系统的解答,仅有这一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相关内容,如关于生产资料的知识,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因素的理解,以及其它相关经济观念等。因此,问题二更具开放性和深度,更适合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大问题”,而问题一则是“小问题”,主要起到标注学科知识的作用。

提问是启发思维的常用方法,“大问题”推动大概念教学,整合教学内容,单个问题的解决难以实现这一教学过程。这需要设置系列驱动性“问题链”以诱发专家思维,驱动性问题链能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为信息和内容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与探究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驱动性问题通常被具体化为导入式问题、展开式问题、总结式问题等。相较于比较抽象的本质问题,驱动性问题经过嵌入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路径:大概念统领“大问题”解决的课堂图景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高中思政课教学注重“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思想方法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课标对于“大问题”的简略化表述。围绕大概念设计“大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科思维,通过学科思维内化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大问题”的课堂教学三部曲。在此,以必修2第一单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课教学为例,尝试勾勒基于“大问题”的教学图景。

(一)梳理“大问题”教学过程,明确驱动课堂的思维逻辑结构

思政课程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单元编写大都围绕某一学科大概念展开。[4]立足这一实际,我们设计了如下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大问题”教学流程:

生活信息-(规范出)学科情境-(凝练出)关键问题-(设计)学科任务 -(引入)核心概念、关键知识-(感受)学科思维逻辑-(形成)学科思维能力-(描述)实践路径-(展现)关键行为-(显现)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需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提炼出规范的符合特定要求的教学情境,并能够凝练其中蕴含的学科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任务,在引导学生掌握特定的学科概念和思维逻辑体系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课程或单元进行系统化、模块化、层次化的思维梳理,从而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清晰的思维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驱动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如此,有助于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本课教学正值杭州亚运会进行时,学生对赛事大都有所了解。因此,单元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热点出发设置情境:

(图文稿)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共有三座城市举办了亚运会: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2010年,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2023年,杭州举办第19届亚运会。从当年举全国之力举办亚运盛会,到一省,到一城,三次举办亚运会,折射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凝结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

如果说北京亚运会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模样,广州亚运会则让人们体验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杭州亚运会则传递着人们心手相连、携手同行的美好心愿和共同追求。我们的单元学习将从这三座城市出发,感受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及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和相应的经济制度。

真实性情境导入旨在引出核心概念“所有制”,并指向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为统领,依托“三场亚运会与三座城市的故事”这一大情境,本单元分三部分展开:“公有与私有——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 ”“计划与市场——生产生活的连接纽带”“政府——统摄全局的吹哨人”,每一个部分都围绕具体的大问题展开教学设计。

(二)优化知识与过程结构,推动问题解决的思维进阶过程

具体的真实性任务情境设计要准确把握学科“大问题”,处理好情境、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与“过程结构”,推动问题解决的思维进阶过程。以第一部分“公有与私有——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为例,教学设计围绕“各种所有制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措施”这一课时“大问题”展开,设置“从亚运第一城北京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发展”“从亚运第二城广州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亚运第三城杭州看共同富裕及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三个教学任务,以此推动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大问题”教学过程。

任务一:从亚运第一城北京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发展。

情境:展示全球主要城市《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分布图,北京是拥有五百强企业第一的城市,拥有许多优质国有企业,国家电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缩影。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国家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公益事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驱动性问题链: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教材,①谈谈你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解,②从国家电网履行的责任阐述你对国有经济地位的认识,③从国家电网实施的举措谈谈应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检验问题设置水平的标准之一是看其是否指向课程目标,体现专家思维。对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涉猎,本单元教学只须简要回顾其主体地位的意义即可。而对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及其与国有经济的关联,学生则缺乏认知和理解,因此,本部分的驱动性问题链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展开,意在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论证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

过渡: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那么,其它所有制的存在意义何在呢?由此引出任务二:从亚运第二城广州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情境1:播放视频剪辑《我在天河看中国》。广州亚运会之后,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天河區的商业建设、企业发展及相关环境设施逐步完善,逐渐成为广州新中轴线的城市地标……站在广州塔上,新广州的蓬勃生机尽收眼底,这是又一个因亚运而改变的城市。

驱动性问题:结合视频信息,从制度与环境方面阐释国家如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情境2:在天河城有座华为授权体验店,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这个民营企业顽强的奋起之路。这些年,美国恐惧华为的发展,开始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之路。华为的损失有目共睹,手机产销量从2.4亿台降到去年的3000万台。任正非的压力大家都知道,谈及被“软禁”的孟晚舟,这位76岁的老人眼含热泪:“我已经做好了此生见不到女儿的准备。”我们的国家不可能让为国抱薪者冻毙于野,孟晚舟归国,正是国家力量的体现。

驱动性问题:面对美国的无端制裁和打压,华为是如何应对的?国家是如何应对的?

检验问题设置水平的标准之二是看其是否能够链接现实世界,引发持续性思考。问题设计一定要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问题的答案则要开放、多元,而不能是教科书上的固定答案。广州如何发展,华为如何发展的政策探究过程是现实且具有挑战性的,相应地,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将是开放、多元而持续的。

检验问题设置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三是看其能否唤起学生兴趣,适合其思维发展水平。根据华为的企业发展和科技突破及相关情境信息,教学进入任务三:从亚运第三城杭州看共同富裕及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企业和国家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举措。以此,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完成学科任务的兴趣。

情境:视频展示杭州市民生活,以龙井茶叶炒制片段结束。

四十九年,从首次参赛到首次办赛,到第三次成为东道主。三次办赛,中国的亚运轨迹凸显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变化。2023年9月,亚运在中国杭州再次举办。这座有着天堂一样美好寓意的城市,象征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将实现。

以前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今天我们还可以说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人民美好生活的平衡与充分的实现。 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运会开幕式后,在返京途中来到山东枣庄考察位于峄城区的石榴种植园。这再次提醒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驱动性任务:收集峄城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举措,从制度和经营层面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课堂通过视频展示从北京亚运会到杭州亚运会的主题曲,总结本部分的教学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布置课后任务:(1)搜集几位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相关资料。(2)制作职业生涯规划榜样人物卡。(3)以“写给未来30年”为主题进行生涯设计,并组织交流点评。

驱动性问题和任务的设置,需要将抽象、深奥的本质性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能探究解决的问题。在此,“本质”包含相关联的三方面内涵:“重要性”“永恒性”和“基础性”。系列驱动性问题和任务的实现,最终落实到学科任务的完成上。所设计的学科任务指向高中生感兴趣的生涯规划,旨在让学生从这些重要、永恒、基本的生活问题中,尝试实践自身刚刚形成的专家思维。同时,有利于在后续单元学习中进一步展开,吸引其持续关注与思考。

综上,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大问题”教学需统摄四个步骤:“提问-讨论-再提问-总结”,即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思考又引发提问,展示出本质问题解决的循环性。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合理的评价推动。通过提炼学科“大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专家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47.

[3]陈友芳,罗曝忱.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0):34-37.

[4]王恒富.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1):15-1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大问题驱动概念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幾樣概念店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