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性设计研究

2024-05-14 09:54曹珂李雪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安全性

曹珂 李雪莲

摘 要:在城市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大量新建和快速发展。作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区域中的重要绿色斑块,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这里,相邻的空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公园定位较为模糊,人口组成结构复杂,社会监控力度不够,因环境空间的不良规划设计导致的犯罪死角和犯罪氛围感会使边缘区公园的不安全事件增加。因此,有必要在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空间环境设计中引入并实践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通过合理设计来提升公园整体安全感,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共安全导向的重庆主城山地公园危机情境模拟与空间治理研究”(cstc2020jcyj-msxmX03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情境关联的山地城市公园人群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与环境阻、引力机制研究”(5210804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空间环境高质量发展期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服务质效提升研究”(2021NDYB090)研究成果。

近年来,为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城市边缘区公园得以大量兴建。由于城市中心突出的人居矛盾,市民更愿意到城市边缘区公园享受生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求仅次于人的生理需求。城市公园安全性建设是确保市民户外活动安全的基础。但由于城市边缘区位置偏僻,人员组成复杂及社会管理上有欠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和不可控因素,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理想的犯罪场所。因此,城市边缘区公园的环境空间安全性探究有助于调和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矛盾,改善居住环境,降低犯罪率,提升整个区域的安全性,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城乡生活环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城市边缘区安全性相关研究方面,国内外对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土地结构安全、生态安全上,在英国伦敦、美国波兰特以及日本东京都己经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和具体的生态安全保障措施[1]。截至2023年10月,在中国知网以“城市边缘区安全”为主题检索全网,共有288篇与之相关的文章,但阐述的主题多为生态安全格局、土地利用和城乡融合,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安全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对较少。大连工业大学的谢林霞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是目前国内少有的站在环境空间公共安全角度对城市边缘区安全性进行的分析[2]。

在综合公园景观安全建设方面相關研究方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克莱尔·库伯·马库斯等提倡以人的行为习惯为基本原则进行环境设计,并且列举了针对公园不同类型空间保障游人人身安全的设计方法[3]。Jorgensen L.J.等人通过调査发现减少公园中偏僻少人、可见性差的空间可以缓解游人尤其是女性的恐惧感[4]。国内在公园规划编制方面,也有大量涉及公园安全性建设的内容,如《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规定“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梯道的净宽不宜小于1.5 m”等安全建设规范,但多疏于对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理论的应用。解亚男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为指导,从路网、边界、空间尺度和布局四类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长春市城市公共空间的防卫安全问题,并根据街道、广场以及公园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提出对应的防卫安全设计意见[5]。赵晨洋等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事故类型,并从安全性设计的角度对空间中的植物、道路、铺装、小品、水景以及逃生通道六方面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6]。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于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边缘性,此类城市绿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不合理的设计或者缺乏后期的园林养护会产生监控死角,夜间照明不够、缺乏入口管理等都是边缘区综合公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可结合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分析影响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建设的痛点因素,让社会治安和法律制约双管齐下,有效减少边缘区城市公园犯罪行为,提升城市整体安全,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游憩场所。

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体系

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早在1961年,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便提出“街道眼”理论,总结出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要有清晰的界限、街道的用途多样化、人行道的行人使用率高,作为城市安全街道的三要素[7]。1971年,C. Ray Jeffery首次在著作中提及CPTED理论,认为合理设计和有效利用物质空间,可以减少环境中引发犯罪发生的因素以及对犯罪行为产生的恐惧感[8]。1972年,美国学者Oscar Newman在《可防卫空间》中提出“防卫空间”理论。该理论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强调领域感、监视、环境和形象为具体的设计特征,后来破窗理论、机会理论对该理论做出了补充,也都强调了环境设计对于减少犯罪的重要性。1983年,莫法特进一步强调了物理环境之于犯罪的重要性,明确了包括领域感、监视性、入口控制、环境景象维护、活动支持和目标加强六大空间环境要素。因此,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与公园安全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边缘区公园的建设安全性。

三、影响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的因素

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对综合公园安全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安全建设对策,结合CPTED六要素对影响城市边缘区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领域感是CPTED理论的核心要素,指人在空间环境中所能获得的归属感和所有感。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用地面积大,公园内节点区域大小出现失衡现象,产生不安全感,空间中缺乏可识别因素,游人容易迷失进而产生心理焦虑。

通道控制是指对空间范围内进出人员进行管理和确认,一定程度上保证人员的可控性和空间的安全性,同时减少犯罪实施的机会和逃跑的机会,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城市边缘区公园大多人车混行,缺乏完整规划设计和铺装设计,缺乏入口控制,安全保障系数较低。

环境与景象维护是指空间环境呈现出的外部状况,包括社会潜在不安全因素和环境面貌维护。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缺乏系统维护管理,多有垃圾,杂乱不堪,易吸引不法分子停留,产生安全隐患;同时,缺乏足够的夜间照明系统,夜间可见度低,易发生意外安全事件。

活动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功能布局和节点设置让区域间有较强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加空间活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有效的自然监视,让犯罪和危害公众行为没有可乘之机。城市边缘区公园由于其地理位置限制,更应注重公园的节点区域互动性和设施趣味性,凝聚人群,让其相互照应,提升公园整体安全感。

目标强化是指人为地对某个空间或者对象进行物理强化,比如加固某个空间的围墙,设置围栏、设立标识和警示、加强局部的灯光以提升空间可见度等,可增强空间安全性,降低犯罪率和危险事故发生率。城市边缘区公园规模较大,一般缺乏安全提示和指引,需要有完整的标识指示系统来辅助游人识别不安全因素,从功能设计上保证游人安全,提升公园的整体安全感。

监控性分为自然监控和人为监控,其目的是实时监控环境空间中游人的行为情况,提升整体空间安全性,降低犯罪风险。城市边缘区公园缺乏电子监控覆盖,少有安保配备,这会让机会主义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植物或建筑构建遮挡也会方便犯罪分子藏匿,危害公众安全。

四、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性设计对策

本研究结合CPTED六要素对影响城市边缘区环境安全性的潜在因素进行影响分析后,对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安全性提出六方面的设计对策。

领域感:根据公园的不同区域划分和不同功能作用设置不同的空间尺寸,合适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会增强游人的归属感和舒适感。可通过植物、花坛、座椅等划分边界,有限定和围合空间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空间领域感。空间可识别性差会让人迷失方向感,对空间认知产生干扰,继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安,降低使用者对空间的归属感和公园整体安全性,可通过增加雕塑小品、趣味设施、特色景点等提升其识别性。

通道控制:首先,实行人车分流,保证园区内的人行和车行安全。其次,公园出入口配备保安巡逻值守,即对出入园区的车辆和游人进行审查和管控,既可防止带有危险性的可疑人员进入园区,也可在园区发生犯罪逃逸事件时第一时间控制通道,降低逃逸概率,提升游园安全性。同时通道控制也可起到界定区域的作用,通过铺装进行交通引导和美化环境,通过道路布局限定游人行动,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确保游人安全。

环境与景象维护:首先,植物种植在公园中既可以丰富和点缀空间,兼顾景观打造,也可以起到划分和围合空间的作用。公园在植物种植上要讲究疏密有致,注意修剪,在考虑美观性的基础上不宜过密,注意植物冠幅和离地高度,保持视线通透明朗,避免种植有毒、有尖刺类的植物。其次,公园夜间照明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夜间亮灯较晚,或空间照明不足时,游人会产生恐惧心理,易因看不清公园环境而意外受伤,也会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极易威胁游人安全。有研究表明,当照度低于5 lux时,道路上发生犯罪行为的概率是40%,而照明强度高于20 lux时,道路上发生犯罪行为的概率只有3%[9],所以公园最佳照明亮度应保持20 lux左右,这样能一定程度上加大犯罪行为发生的难度,同时减少夜间意外情况的发生,提升游园安全性。最后,公园需维持干净整洁。破窗理论指出,当空间环境中出现不良行为和现象时,如果不及时加以管束制止,就会有人效仿,导致空间秩序混乱,从而增加空间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加游人抵触心理,提高犯罪发生率。因此,维护空间场地干净整洁有利于提升空间环境的安全性。

活动支持:加强活动支持可以从加强各公园节点区域间的联系开始,比如设计老人健身休闲区和儿童娱乐区关联休息区、运动健身区和休闲娱乐区关联休息区等,让各类活动间相互关照,丰富空间活力,增强游人活动和凝聚力,形成人群间的相互监视,间接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增设趣味设施,增加游人停留公园的时间,赋予设施多功能性和互动性。比如休闲座椅与装置艺术等相结合,设计不同人数座次,满足游人独处、交流的不同需求;设置既趣味又美观的运动健身装置和景观互动装置,增强游人参与性,吸引游人驻足停留,活跃气氛,增强空间领域感,减少犯罪行为,提升空间安全性。

目标强化:公园内设置完善的标识指示系统,在易发生危险的区域内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或提示标识,比如水景旁、喷泉旁、禁止攀爬和触摸的区域、正在施工的路段和正在维修的设施旁以及易被游人误食的观赏果实旁等。同时,安全警示或提示标识还应设置于较为显眼敞亮的位置,突出文字重点,色彩亮眼醒目,高度设置在人的视平线上下,让游人能毫不费力地及时注意。

监控性:公园安全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公园安全建设,通过使用高新技术,对公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电子监控的全面覆盖会给游人带来心理保障,同时还能起到震慑犯罪行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安排安保人员定时不定路线巡园,避免公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给游人心理安全感,并能在第一时间为游人提供帮助,防范犯罪事件的发生。公园环境中的自然人为监视也能起到预防犯罪发生、提升公园建设的作用,通过空间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吸引游人驻足,保持游园空间的通透无遮挡,彼此相互照应,形成人群间的自然监视,这样有利于抑制危害公众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本研究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与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空间公共安全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从领域感、通道控制、监控性、目标强化、活动支持、环境与景象维护六个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探究城市边缘区综合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分析其当下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公园安全建设重点,优化公园相关设计策略,提升城市边缘区公园整体安全性,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今后城市边缘区公园安全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丰富我国在环境犯罪安全防治方面的研究,补充我国在边缘区综合公园公共安全性建设方面的策略。

參考文献:

[1]陈曦.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1.

[2]谢林霞.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08.

[3]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9.

[4]冯春颖.基于安全视角的哈尔滨市综合公园景观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5]解亚男.长春市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4.

[6]赵晨洋,于芬.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4):13-14.

[7]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5.

[8]王梦瑶.基于CPTED理论的郑州市综合公园空间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1.

[9]刘成.住区物质环境的犯罪预防与安全:以武汉市花桥二村基于犯罪预防的环境改造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曹珂,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园安全性设计、山地城市设计。

李雪莲,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公园安全性设计。

猜你喜欢
安全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既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性的思考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基于安全性需求的高升力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注意药酒服用的安全性
基于ASP网站的安全性研究与实现
田间施用灭幼脲在桃中的残留安全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