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导向下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设计

2024-05-14 05:44杜倩王骥叔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海绵城市

杜倩 王骥叔顺

摘 要:陕西省咸阳市西咸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道路频频发生积水,极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经济损失。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秦皇大道主干道于2015年进行了海绵城市相关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以秦皇大道植物景观改造为例,分析其将道路绿化作为重点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并以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为基础,对秦皇大道海绵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分类总结与优化设计,以此为海绵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植物配置;道路绿化

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气温不稳定,暴雨时常发生。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道路难以抵挡暴雨的突袭,不仅积水严重,还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学术界研究了大量的数据,也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收集工作,反复实验雨水下渗的过程,并做了许多雨洪管理研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海绵化建设能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和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途径,实现城市良性的水文循环[2]。

西咸新区于2015年在政府的规划下,着手海绵城市的相关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改造,通过合理的设施配置,严格落实控制指标,初步实现了海绵化的改造,为西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3]。植物景观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时间的发展,道路植物景观的问题愈发突出,传统的植物栽种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此,笔者以秦皇大道为例,对道路植物景观进行分类总结与优化设计,为其他地区的海绵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案例。

一、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配置的作用

海绵城市指能够很好地适应极端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城市,像一块海绵,可以将自然降雨储存、净化,以备不时之需[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咸新区海绵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秦皇大道海绵化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植物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调节的作用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植物的观赏性放在突出位置,这是长久以来的片面认识。植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美化环境上,它还能稳固沙土、过滤粉尘等。植物的叶子可以净化大气层,吸收农药和工业性污染物,并通過转化净化空气。这个过程是微妙的,是植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点。

(二)合理的植物配置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在道路植物设计中,丰富的乡土植物不仅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例如,将多种乔灌木进行搭配,不仅可以调节当地的水资源循环,还能起到防涝的作用。

(三)植物配置有助于提高水土质量

植物具有储存水资源的功能,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植物与水土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可净化污染物。

二、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与现状

(一)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意识到了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其中,道路的植物景观设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动脉,承载着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然而道路的功能不仅仅如此,它还能给人们提供休憩、散步、休闲观赏的场所。对于西咸新区来说,应该时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植物景观,以人的身高为依据来设计半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全封闭空间以及开敞空间等。将人的感觉始终放在第一位,进而设计出人性化的道路植物景观。

2.生态优先的原则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人们往往会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植物与所需生存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包括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都是可参考的因素。西咸新区地属半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短缺。据官方统计,西咸新区近30年的平均降雨量为530 mm,其中,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且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和水土流失等[5]。这种地域性较强的自然条件给秦皇大道海绵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秦皇大道整体的道路平坦,土壤类型具有典型的北方特性,存在湿陷性土壤和泥沙,对植物配置设计存在一定限制与影响。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壤,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土壤结构会迅速被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此外,西咸新区冬天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温度零下十摄氏度左右。鉴于以上因素,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例如既耐盐碱又耐水涝的乔木、灌木等。

4.景观多样性的原则

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要以植物多样性为基础,体现出道路景观的多样性特点。一座城市的美感、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的归居感,都与景观多样性有着重要的联系。景观多样性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在道路上,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也会随之提升。为此,应设计各式各样的植物景观,如观赏型植物、保健型植物、生产型植物等。

(二)秦皇大道植物景观现状

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萧条的持续时间较久,较难形成长期良好的植物景观。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影响下,草本植物大多枯萎,乔灌木凋零[6]。究其原因,首先是植物种植模式出现偏差,当地相关部门与人员未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多种植速生植物;其次是欠缺对植物后期的养护,使得植物景观难以长期维持,导致植物群落景观凋零。

道路绿地作为用地的一种类型,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肩负着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道路景观的功能。良好的道路景观是由中央分隔带、人行道、防护带和广场绿地等道路绿地共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绿色空间。且植物在城市海绵化建设的过程中愈发重要,在前几年的改造建设中,秦皇大道的绿地植物景观表现出不具备观赏性、生存环境恶劣和缺少后期维护等多种问题(图1、2)。一是未能栽种存活率较高的乡土植物,二是不同的绿地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植物配置的需求和策略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给予适合的栽种策略。西咸新区雨水径流与污染大多表现在道路绿地中,海绵化建设中的道路不仅可以收集雨水,还能作为海绵化城市的绿色通道。然而它承载着大量未经处理的雨水,其中的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属未通过处理而直接储存,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植物枯萎的景象[7]。公园绿地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区域,辐射着周边区域。在秦皇大道的公园绿地设计中,大多存在着植物种类单一,缺少景观多样性,景观层次匮乏的问题,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缺乏本土植物,导致外来植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设计

(一)总体规划

城市道路景观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景观相比于传统道路景观设计更具有挑战性,既要考虑植物对雨水的吸收、净化等功能,又要耐涝耐旱,还要呈现四季分明、色彩怡人的景观效果。海绵城市道路主要是在两侧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中设置传输型草沟、生态滞留草沟、雨水花园等LID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道路雨水可根据横坡分别排向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中,然后经过分隔带两侧路牙开口进入LID设施,通过下渗和植物吸附等作用,对初期雨水中的SS(悬浮物)及其他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处理[8]。

植物能够滞留、吸纳、净化雨水,是解决雨水面源污染和水体存储循环的关键一环。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及在雨水设施中的特殊功能均受到雨水的淹没时间、淹没频率、淹没深度等的影响[9]。因而,合理地选择与配置植物是维持雨水设施性能长期有效的关键。植物是秦皇大道绿地中最主要的景观要素之一,也是海绵城市道路绿地中能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植物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西咸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还要根据植物的基本选择要求,尽量多地使用乡土树种,同时也要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

(二)植物選择

1.乔木

在秦皇大道植物景观设计中,不管是中央绿化带,还是人行道上,都选择种植乔木。中央绿化带的乔木种植选择相比而言更高大,而人行道的乔木相对较低,都主要起到遮阴的作用,但不能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在树种的选择上,既要满足耐淹耐旱的特性,还要挑选适宜观赏的植物,以满足市民的观赏性需求。

2.灌木

灌木大多用来丰富绿化带,在秦皇大道的绿化带中,广泛种植不同的灌木,以此来增加景观层次感和丰富植物群落。灌木应和地被植物相结合,避免出现黄土裸露的情况。在灌木的选择上,应注重颜色、高低和形态的不同,多选用颜色鲜艳、树形优美的灌木,更重要的是要耐酸、耐干旱、耐盐碱。

3.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大多运用在雨水花园的种植之中。在植物选择上,不仅要耐涝、耐酸、耐盐碱,还要有一定净化水体的功能。在颜色选择上,尽量多地选择鲜艳色,并且花期要长,用来丰富雨水花园的景观。例如,在秦皇大道两侧机动车绿化带的设计中,设置有传输型草沟和滞留型草沟。在传输型草沟中,种植较多的孔雀草、花叶燕麦草和美人蕉,再加以鸢尾、蒲苇和美女樱等进行点缀;在滞留型草沟中,种植飞燕草和金娃娃萱草,再加以细叶芒、雏菊、香雪球进行点缀。因为每种草沟的功能不同,所以选择的植物也不同,目的就是利用不同草沟的不同功能,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

四、结语

以西咸新区秦皇大道为例,海绵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改变了以往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夏季暴雨导致路面积水的问题,也为以后海绵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海绵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设计会越来越细致,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城市雨水处理问题会日渐得到解决,城市景观的品质也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环境将以更和谐的方式相处。

参考文献:

[1]刘波.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1(9):96-97.

[2]杨迪轩.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展望[J].新西部,2023(2):90-92.

[3]徐岚,郭鹏.基于自然地理的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本土化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7(4):88-92.

[4]覃晓艳.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植物景观配置研究[J].绿色科技,2020(3):79-80.

[5]马越,姬国强,石战航,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秦皇大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改造[J].给水排水,2017(3):59-67.

[6]邓朝显,梁行行,马笑,等.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建筑与文化,2020(3):137-139.

[7]罗秋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5):126-128.

[8]资强,殷乐,杨仲韬,等.基于容积法设计的海绵场地理论径流控制能力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20(16):24-29.

[9]武婷婷.基于LID理念的北方海绵型居住小区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工程学院,2018.

作者简介:

杜倩,硕士,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王骥叔顺(通讯作者),陕西省中发长盈物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海绵城市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论述适用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重要性
九江市新湖·庐山国际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上海市奉贤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郑州市法桐行道树的调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提升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