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2024-05-14 09:54陆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也要紧跟信息技术创造的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向着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的内涵,对比传统乡村阐述数字乡村的特点,分析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顺利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是数字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直接体现,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要进行系统规划及精准施策,真正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乡村。

一、数字乡村的概念及内容

数字乡村是以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协同作用为支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体。微观层面看,数字乡村是一种治理工具、一个发展过程;宏观层面看,数字乡村则是数字技术对乡村权力制度的重构,即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的变化,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改造。由此可见,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数字技术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乡村地区生产管理的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及智能化决策。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环境监测及智能分析,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形态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及支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则可应用于智慧乡村旅游及智慧农业生产等新型的农村产业组织形态。其二,数字技术支持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联网技术通过分布各个区域的传感器精确感知乡村生态环境情况,云计算、人工智能、高清视频监控等均可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效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手段等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其三,数字技术支持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利用网络媒体可以向乡村地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信息技术也可以为乡村文化资源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提供支持,用数字化的形式保护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比如风俗人情、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其四,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乡村党建相关工作,包括党务活动、党建宣传等,提高乡村党建工作效率;构建线上乡村政务服务平台,提高为乡村居民、乡村企业服务的效率;村务、财务也可在线上公开,实现村民自治。

二、数字乡村与传统乡村的区别

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字乡村是由传统乡村发展、演变而来,但其与传统乡村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数字乡村改变了传统乡村固有的结构形态,乡村的生产、生活空间均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买卖,农业市场狭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而数字乡村不仅创新了农产品的经营方式,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及生产效率,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产收入。在日常生活方面,传统乡村地区消息闭塞,乡村居民心理结构相对固化,且“金字塔”式的乡村治理结构弱化了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而数字乡村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了乡村地区的信息流通,鄉村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网上可知晓村务。此外,在生态保护方面,数字技术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比如在道路硬化、饮用水供给、垃圾收集与处理过程中,数字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前提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支撑数字技术发展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数字网络环境。实际建设中,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网民规模不断增加,网络覆盖范围却不够广,宽带接入速度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网需求,并且农村网络安全水平也不尽如人意,未将农村地区数字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乡村数字网络环境建设也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我国很多乡村地区均建设了大量的通信网络基站,光纤进乡村、村村通等网络宽带项目也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网络连接稳定性不强、网速慢等问题一直存在。移动网络信号不佳,数字网络质量有待提升,这些均会对数字乡村的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缺少人才支持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充足的资金是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人才是保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作用的条件,技术则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手段。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导致乡村地区数字技术硬件水平无法满足乡村地区人民的需求。同时,乡村地区难以吸引优秀的数字技术人才,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乡村地区职业发展机会较少,数字化场域的应用也缺乏特色,很难吸引优秀的数字技术人才到乡村基层发展数字乡村;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受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既难以对乡村地区进行数字创新,也没有对乡村居民进行数字化培训,更谈不上根据乡村的特色环境、人文发展、农民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数字乡村应用系统。

(三)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不足

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用场景单一。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数字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及电子商务,其他诸如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播等场景的数字化应用相对较少。其次,数字化应用手段落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乡村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互联网应用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需求低,无法认识到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数字技术开发深度不够。乡村居民受传统思维的局限,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而且乡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识不到数字技术在挖掘乡村地区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乡村地区数字技术开发深度不够。最后,数字化融合应用水平低。在农业生产、乡村服务及乡村治理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不足,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共享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

(一)多元主体合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继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宽带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等的建设,不断扩大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推进乡村地区通信网络的升级、扩容,提高网络运营的速度及稳定性。其次,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包括乡村地区的消防设施、交通设施、广播电视基础网络、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通过对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将数字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数字技术的服务效率、服务水平。最后,最大程度上满足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及数字生活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养老、教育、医疗等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高乡村居民教育、就医、养老的便利性。加强信息终端的研发及应用,开发出符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统筹打造乡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提高数字服务的针对性、丰富性,将其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二)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主体数字素养

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主要包括各乡村基层干部、广大乡村居民,还包括深入乡村一线的大学生、科技特派员。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过程中要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主体的数字素养。首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并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鼓励其提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及学习能力。其次,加强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了解村民的数字技术水平及需求,针对乡村居民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字培训内容,比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常用的软件使用方法等,培训时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上机操作帮助其快速掌握数字技能。乡村基层干部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加强乡村与当地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升自身数字技术水平。再次,加强数字人才的引进。乡村地区对于优秀的数字人才吸引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奖金、贷款优惠以及补贴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数字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持。

(三)丰富乡村数字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全面融合

1.以数字技术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个乡村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同,自然环境差异巨大,地区资源要素也各不相同。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各个乡村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区、分类地发展乡村新业态,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利用数字技术对农业产品市场进行精准监管、分析,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追溯,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宣传乡村特色产品及产业等。

2.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构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

利用政府官方账号、公众号、App等贴近乡村居民生活的数字平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加强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基层党建效果。数字技术还可应用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场景,鼓励自媒体创作以乡村题材为主的文艺作品,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展示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与此同时做好舆情引导,打造清朗的乡村网络空间,筑牢乡村文化阵地。同时,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方言、戏曲、民俗、建筑等,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库,梳理乡村发展脉络,保护乡村特色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VR技术、全息场景、高清转播等加强乡村文化的挖掘与推广,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3.深化信息惠民,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质量

公共服务是拉开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乡村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整合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广网络空间学习,为乡村学习提供在线服务,改善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打造“互联网+健康”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乡村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比如远程医疗服务,构建乡村居民健康信息网络平台、云电子病历平台等,便于乡村居民接受线上问诊;线上预约挂号、社保查询等均可以通过医疗平台完成,有效提高乡村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4.创新乡村治理手段,实现乡村智慧化治理

利用数字技术建设乡村政务、财务治理平台,乡村居民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提出服务需求及治理建议,基层有关部门通过数字平台发布相关政策、服务流程等,强化政府与乡村居民之间的互通互联。在乡村地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乡村信息公开,畅通乡村信息渠道。此外,还要加强乡村居民网络自治,在数字平台开辟专门的村级事务参与通道,乡村居民可通过匿名投票、留言等形式参与乡村事务,并能够对乡村事务管理、服务事项等进行监督,提高乡村治理的透明性。

五、结语

乡村可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在乡村农业生产、产品流通、社会治理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规划目标提供支持。当前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少人才支持、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多元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主体数字素养,进一步丰富乡村数字应用场景,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政策扩散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基于衢州市柯城区的案例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6):44-50.

[2]陆九天,陈灿平.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逻辑起点、潜在路径和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54-159.

[3]苏岚岚,彭艳玲.数字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实践参与度评估及驱动因素研究[J].华中農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68-179,199-200.

[4]郑素侠,刘露.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居民信息能力及提升策略:以行动者网络的视角[J].新闻爱好者,2021(2):40-44.

[5]薛楠,韩天明,朱传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农业振兴: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机制[J].西南金融,2022(3):58-67.

[6]李晓静,陈哲,夏显力.数字素养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1):123-134.

作者简介:

陆琳,硕士,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等。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