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探究诸子经典

2024-05-14 14:01陶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阅读情境

陶兴国

摘要:教学中应筛选,整合已有知识,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加强跨媒介合作,再现社会生活情境;以任务驱动,构建学科认知情境。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对于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积累必备的文言知识,思辨文化经典的现代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诸子散文;阅读情境;创设实践

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对于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积累必备的文言知识,思辨文化经典的现代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迈入文言殿堂,理解和传承文化经典的智慧选择,笔者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时,进行了阅读情境创设的实践。第二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几篇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有的为语录体著作,微言大义,有的借寓言演绎物理人情,婉曲深致,有的宏论崇议,汪洋恣肆,若以传统教学方法释字析句,串讲到底,实难达到增长文言知识、培养文言阅读关键能力的功效。为避免堕入讲者昭昭听者昏昏的尴尬境地,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活动中进入文化经典的审美世界。

一、筛选与整合,创设个人体验情境

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个人体验情境,就要对个人体验情境的内涵与外延熟知,而不是流于形式,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体验情境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阅读,创作。而阅读既是情感体验的必备要素,也是创作的起点。没有沉浸式阅读就无法体会到情感之深,哲理之妙,语言之美;同样,没有深入的阅读,亦不可出之于外,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个人体验情境的创设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阅读知识的搜集、整合、温故与品读之上。特别是先秦诸子散文,与我们相隔二千多年,其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哲思方式与当代中学生都有很远距离,因而,我们若能把学生已学过的先秦诸子散文经典文段搜集出来,重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诵读,必然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的思辨趣味,从而展开对新接触的经典文段的品读。

具体实践前,首先是要求学生搜集与整理,同学们曾经学过的先秦诸子散文有: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庄子》(《庖丁解牛》)等。

通过收集与整理,接下来要求同学们对与本单元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重组,整合。如《论语》十二章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与《庖丁解牛》重组,整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论语》《孟子》《庄子》节选的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有集体诵读、分组诵读、分角色诵读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回顾总结所学先秦诸子散文是从哪些角度告诉我们人生哲理的、说理方式各有何不同。

最后,讨论总结先秦诸子散文告诉了我们哪些事理,用了哪些说理方式。如七年级上册所读《论语》十二章侧重于谈学习态度与方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主要是评述学生的志向,表达了孔子对理想生命情态的追求,对话中说理;《孟子三章》主要阐释了行仁政与人才培养的道理,运用了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论证方式;庄子的文章则是谈顺应自然的难能可贵,《北冥有鱼》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与《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对顺应自然的人生理念的追求,庄子的文章以寓言说理见长。

“温故而知新”,随着知识的增加与阅读体验的丰富,对先前学习过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搜集、整理、诵读,必然会产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冲动,带着这种情感体验进入新的文本,其阅读的趣味与视角又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同样是《论语》十二章,同学们通过个人体验情境式阅读很快领略到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主要谈立身处世之道,辨析君子、小人之义。

二、强化跨媒介合作,再现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个人体验情境更多的是通过文本阅读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而要真正进入先秦诸子的哲思世界,更要做到知人论世,在真实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就要把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与诸子的历史文化情境有效地融通对接,若要做到这一点,跨媒介合作确为富有前瞻性与开创性的方式。

语文阅读更多的是停留在纸质媒介之上,若我们能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把与先秦诸子有关的电影、动漫、线上讲座等视讯资源整合到单元阅读中来,做到沟通古今、交融历史与现实,从而把历史文化情境与学生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创建真实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情境。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宏揚百世”,诸子百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时明月》这部动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了解墨家,同学们共同推荐观赏《秦时明月》第21至22集。动漫《秦时明月》只是含有历史的影子,算不上真正的历史演义,同学们又在百度上展开了搜索,最终选定了央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之争》等片断,然后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对相关视频片断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与课内文本内容联系更紧密的影视材料。通过动漫观赏,《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之争》讲座欣赏,同学们对儒家“仁爱”、墨家“兼爱”思想异同有了初步了解,对儒、道、墨入世之态度也有所体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文本深读,同学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有所提高了。

光是欣赏别人对先秦诸子的艺术提炼和讲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文本所节选章节的要义,我们又利用校园录播室,举行了两次沙龙式的论坛活动,并把活动过程录播下来,进行推广。一次是结合本单元研习任务,以“读诸子经典,论处世之道”为主题,开展论坛研讨活动,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推荐论坛主持人与参与者。同学们参与度高,准备十分充分,探讨非常积极,对诸子处世之道认识得也较为明晰。

另外结合本单元内容开展“赓续文化,经典润心”微视频评比活动,要求同学们从本单元六篇课文中任选一篇课文,摭取其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社会影响等方面向同学们作推介,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自己一人主持,也可邀请同学、父母参与,但不超过三人。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真的很高,有的是两人合作完成,还有的是与父母或爷爷奶奶共同制作,内容丰富,制作精美,思想交流与碰撞激烈,真正实现了从文本阅读走向社会生活情境的全场域式再现。

通过论坛沙龙与微视频评比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了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审美价值的开拓与确立,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社团交往,语言交流以及教育者所傳授的人类现实状况而获得历史性精神与生命意识。”[2]

三、以任务驱动,构建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科认知情境的对象是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关键能力,以及由此所应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4]学科认知情境是学生由个人体验情境的感性认知走向社会生活情境实际问题解决的桥梁与基点,既是对语文本体的回归,又是创新思维开拓的起点。对于先秦诸子散文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没有学科认知,是很难把文言经验付诸社会生活实践的,但新课程标准下学科认知目标的达成是以探究为手段,是在具体的语文综合实践情境中去完成的,那么,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文言学习实际与单元文本特色,以具体的任务为驱动,来构建本单元的学科认知情境。

“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学科应培养的基本能力,在学科认知情境的构建中,单元研习任务也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单元研习任务(三)要求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之”“乎”“者”等文言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单元研习任务(二)要求反复诵读单元课文,总结概括诸子之文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我调整了一下任务顺序,在以上任务的驱动下,构成了一个听、说、读的活动情境,从而达到了对文言本体知识的梳理与探究。

为了达到思维与审美的进阶,我们又共同完成了下列两个任务。

儒家倡导“仁爱”,道家宣扬“无为”“无用”,墨家执着于“兼爱”,请同学们以“儒、道、墨”三家为组别,组成三个辩论队,搜集整理三家的材料、观点主张,以“清醒的爱,迷茫的爱”为辩题举行辩论会,每队派出三个辩手进行辩论,其他学生作评委,评选出最佳辩论队与最佳辩手。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5]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名句,虽产生于二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可以从新的角度作出辩证思考。请从课文中任选二句,谈谈对我们的生活或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在语文自主读书分享会上分享。

通过以上任务的驱动,构建了一个自主探究、交流辩论、合作分享的学科认知情境,不仅实现了文言基本知识的迁移、文言阅读与表达关键能力的提升,而且激发了学生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增强了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并能有意识地结合现实问题对文化现象进行多角度思考与审美思辨,从而能历史地、发展地对当代文化建设表达自己的认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实践情境也必然是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开放多元富有生成性的。通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情境创设实践,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更能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2]卡尔·雅斯贝尔斯.童可依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3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758.

[本文系2023年度深圳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研究”(立项编号:YB2023048)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阅读情境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
巧设阅读情境强化自主阅读
朗读点亮语文课堂
学生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如何帮初中生学习语文中的小说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探究
阅读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思考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