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建构

2024-05-14 12:18袁婷李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

袁婷 李敏

摘要:本文以《一棵小桃树》为例进行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通过前置学习、要素感知、分析理解、赏析评价、迁移应用等深度学习环节,改变阅读教学中浅层学习的困境,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变革提供一条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建构

“语文深度学习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为前提,以关联整合度较高的语文课程知识为内容,整体化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合作素养、反思素养为旨归的学科学习。”[1]语文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教学不仅仅是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还要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以及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而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思考问题有分析判断,表达观点有理有据,这一过程是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深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分析比较,知识的迁移与创造。下面以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开展深度阅读教学。

一、前置学习:激活兴趣,搭建学习阶梯

前置学习是深度教学的准备环节。在进行《一棵小桃树》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前 2~3天在教室布告栏内张贴《学习预告》,下发“入场券”,明确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及所面临的挑战等。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必须完成“入场券”。《学习预告》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入场券”为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脚手架”,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把握文章的情节,为即将到来的课堂学习搭建阶梯。

学习预告:自古以来,很多诗人笔下的桃花都是娇艳美丽、惹人喜爱的。《诗经》里面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对一棵极其普通的小桃树一直念念不忘,请用心完成学习“入场券”,了解贾平凹与一棵小桃树的故事。

二、要素感知:围绕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是深度教学的铺垫环节。线索是文章的纲,对于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有重要作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棵小桃树”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大意,梳理文章的思路。

出示问题:找出文中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本环节中,小桃树最重要的遭遇是遇到挫折,教学中,教师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并汇报,之后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提供“情节支架”(见下图),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梳理小桃树的经历。

三、分析理解:品味语言,把握文本主旨

核心聚焦是深度教学的主体实施环节。“所谓深度阅读教学的最终实现,应该体现为学生在深入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达到身与心、知与行高度和谐的统一,也就是将教材本身所负载的道德力量、审美力量、意志力量等完美地内化为学生的生命经验,从而拓展学生精神层面的深度、高度、厚度与广度。”[2]情感始终是散文阅读的核心、灵魂。这一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的语言描写进行赏析,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小桃树复杂的情感,而这一情感又是有层次、变化的情感,从而来体会作者与小桃树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领悟到文本的主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一)聚焦我的小桃树,体会丰富情感

出示问题:文中多处描写了小桃树的形象,请找出来,赏析让你印象深刻的一处。

出示问题:文中作者借小桃树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抓以下关键词:梦、精灵、思念、感激、忏悔、委屈、猥琐)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桃树的形象来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学生比较容易分析出来的情感包含:小桃树承载着作者儿时美好的梦想,表达作者对梦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小桃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勇气深深感动了作者,鼓舞作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积极面对挫折、继续奋斗,不向命运低头;作者通过小桃树表达了對奶奶的深切怀念。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感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就是全文中充满了作者对自己和小桃树遭遇的无尽心酸、无奈、悲凉……这一点只有带着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才能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搭建情感支架曲线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展示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变化图:

(二)聚焦我和小桃树,体会两者关联

出示问题:文中多达七次提到了梦,是谁的梦呢?(我的)

出示问题:文中的小桃树与我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环节通过以下背景资料的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我和小桃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特殊情感。

链接背景材料: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他一心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想干一番事业。初二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家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也被迫辍学,在家务农。后来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准备在中国文坛闯出一番天地来,却屡屡碰壁,被杂志社退稿。有一次竟然收到了127张退稿信。他把这些退稿信都贴在墙上,以此激励自己。他心里非常明白:想要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就必须以一个乡下人拥有的过人的耐力和毅力,刻苦用功,坚持不懈。凭借努力,贾平凹最终从退稿专业户一跃成为蜚声当代文坛的“鬼才”,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四、赏析评价:分析标题,对比双线并行

语文深度学习强调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运用基于探究性学习,并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在内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形成多点辐射,互相关联、由此及彼的复杂性思维。探究写法这一环节就是标题的对比分析,引出“双线并行”这一写作手法,并且通过合作学習类比分析《秋天的怀念》和《一棵小桃树》来培养学生的关联思维等深度学习的能力。

(一)聚焦我是小桃树,对比分析

师:在逐梦的过程中,“我”完成了从少年幼稚到成熟老练的蜕变,小桃树就是我的化身,它的在风雨中挺立并开出花苞来,实际上就是我生命觉醒和成长的证明。这种写法叫:双线并行。明线是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暗线是我对梦想的态度变化。

(二)揣摩写作手法,类比评价

出示问题,小组讨论:将《一棵小桃树》与《秋天的怀念》进行类比,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哪篇文章的明暗线索用得更好?

学生A:我觉得《秋天的怀念》更巧妙,因为文章中有作者情感的变化层次更加丰富,亲情主题也更加生动,打动人心;

学生B:我更喜欢《一棵小桃树》,我觉得它明暗线设计非常巧妙,而且暗线比较含蓄,但是更加隽永,让读者非常想要知人论世,去了解作者有哪些经历。

……

这两个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教师围绕“双线并行”设计了两个关联性问题,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剖析作者的情感,体悟文本,引领学生体会对比两篇文章的独特写法,教会学生关联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在对比和探讨中深度解读文本,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迁移应用:搭建支架,表达创生

模仿写作是深度教学的深化环节。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提供写作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构思,从而进一步掌握“双线并行”的写作手法,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鄂教版标题叫《我的小桃树》,统编版标题改为《一棵小桃树》,这棵小桃树不止是贾平凹的,也可以是你的,我的,她的。你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那棵小桃树?

(一)请仿《一棵小桃树》的双线并行手法,填写、完成写作大纲。

(二)交流评议大纲。

本环节教师提供写作大纲创编评价表,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或互评。评价表中包含三个观测点:是否有用到明暗线索,双线并行;事件与线索的贴合是否紧密自然;写作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情感。通过自评或互评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又能提高评价能力。

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又有合作精神的优秀学习者。“探究型阅读就是将语言文字理解运用与审美活动、文化理解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运用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以及批判与发现等高阶思维活动,展开深度学习。”[3]本节课整体围绕由读到写的探究型的教学顺序,即使是读的指导过程包含有丰富的层次,从初步的感知、信息的提取、语言的品味、再到主旨的把握、与同类文的比较分析、联想与创造等等培养高阶思维的逻辑,从而指向深度的阅读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围绕富有挑战性和生成性的课堂获得核心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增长、情智的生长。

注释:

[1]李敏,李辉.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整体性学习——李敏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5):5.

[2]苏勇.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22(2):11.

[3]袁爱国.高阶思维与语文深度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11):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22年成果培育类课题“中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样式”(项目号:cgpy22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