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趣为切入口的《朝花夕拾》解读

2024-05-14 14:01徐艳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经典隔膜

徐艳群

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隔膜。细细品读《朝花夕拾》中的童趣书写,条分缕析其中的童年乐趣、坐“过山车”般的情绪情感、随心任意的推理行事方式等,可以引发当代中学生共鸣,进而逐渐消减隔膜,吸引中学生重新认知经典,深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关键词:《朝花夕拾》;童趣书写;隔膜;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要求”中明确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并在《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置于诗歌散文作品类别之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占比极大,7-9年级教材中共选鲁迅先生作品6篇,每册1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前3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后3篇小说选自《呐喊》,并且这3篇小说都写到了童趣。

1926年2月至11月间,鲁迅先生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5月至7月,鲁迅先生又加写《小引》和《后记》,并将《旧事重提》改题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朝花夕拾》大致以时间为线索,分十个专题回忆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片段,作者在《小引》中提及“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2]《朝花夕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家庭、生平、个性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还生动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风雨飘摇又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风貌:百姓对“长毛”的惧怕、旧式教育的死板失当、传统孝道教育的虚伪不情、民俗文化和民间宗教的多样性、医术有限却善于装神弄鬼的“名医”、封建专制的根深蒂固、西学东渐中的新式学堂、勇探新知的青年学子、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学校、授业育人的恩师、辛亥革命前后的绍兴风云、个人命运的沉浮、民主革命的兴衰……

鲁迅先生的作品,经典价值毋庸置疑。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与鲁迅先生所处的不便言明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关,还与他含蓄折绕的表述方式有关。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解释过将书名由《旧事重提》替改为《朝花夕拾》的原因:不能“带露摘花”,只能“朝花夕拾”,比喻说明写文章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沉淀思考。同样,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阅历和沉淀思考,中学生刚经历人生的童年,带领他们探寻《朝花夕拾》中的童趣,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类似的经历,进而感受作者的触点与痛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消减中学生与鲁迅先生的“代沟”,吸引他们真正理解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一、无乐趣,不童年

品读《朝花夕拾》,可以感知丰富的童年乐趣。“确凿只有一些野草”[3]的百草园都能给儿童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倾听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观看肥胖的黄蜂伏花采蜜、轻捷的云雀直窜云霄,翻砖见蜈蚣,按斑蝥喷烟雾,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希望能找到人形的根,吃了成仙,采摘又酸又甜、色味都好的覆盆子,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即使被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能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找到乐趣:“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狗·猫·鼠》中的夏夜惬意有趣,“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4]

《琐记》中背着家长偷干坏事的顽皮时光更是有趣,“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5];“我们”被母亲批评了,就“推论祸首”[6],并给“祸首”沈四太太起绰号叫“肚子疼”。还是衍太太对“我们”好,她看见我们吃冰,也一定和蔼地笑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7],她只对自己的儿子狠,对别家的孩子好。“我们”最愿意在衍太太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因为无论“我们”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儿时,我们不理解沈四太太的好意,将她定为祸首;也不明白衍太太的乖张,喜欢到她那里去。看清衍太太这位“好事者”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搬弄是非、制造事端的真面目后,童年也随之离去了。

绘本和画画也给儿童带来极大的乐趣,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讲述了《山海经》既带图画又有神话色彩,他小时候“渴慕著绘图的《山海经》”[8],“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9]此后又搜集了《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为什么这么喜欢绘图的本子呢?《二十四孝图》告知了部分原因: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10],甚至“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11]另外,在三味书屋学习时,“我”有关“怪哉”虫的疑问得不到解答,“我”只能在三味书屋这个监管所被动读书,先生独自读书入神时,“我”就画画儿,以至于“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12]。儿童的这些行为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理解了儿童被动读书的痛苦,赞同鲁迅先生对旧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批评。对比儿童被动读书的有口无心,鲁迅先生对于给他童年时期的带来无限乐趣的绘本和画画,会主动深入研究繁简不同的《玉历钞传》本子里“无常”的画像,甚至在《无常》中进行了准确考据。当代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有关“画像”的考据研究和《朝花夕拾》中的旁征博引,引导中学生探索学者散文的特点。

过年过节之外,《五猖会》中提及的迎神赛会,买纪念品,甚至将一种发出刺耳声音的哨子吹它两三天,都是儿童念念不忘的乐趣,也是他们童年的证明。

二、坐“过山车”般的情绪情感

《朝花夕拾》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刻画极其细腻生动又真实利落,他们总是情绪饱满,情感热烈,却又起伏不定。

《五猖会》中原本笑着跳着催着去东关看五猖会的“我”,听到父亲要求背不出书,不准看,会马上“忐忑”“担着心”“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声音发着抖”,最后“梦似的就背完了”。这就是学生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情绪过山车,多的是起起伏伏、坑坑洼洼,少的是一马平川、长期稳定。

儿童的恐惧也异于成人,他们的恐惧更多来源于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例如《狗·猫·鼠》中的“我”听祖母讲“猫是老虎的先生”這个故事时,想象老虎会从桂树上爬下来,害怕得要进屋睡觉,然而“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13]这个场景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儿童因胡思乱想而吓得自己睡不着觉,却又顾左右而言他,终究难以安宁的后果,生动还原了儿童如坐“过山车“般动荡起伏不已的情绪情感特点。

儿童的爱憎更是热烈分明,却又起伏不定。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儿童情绪情感的这些特点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绘:“我”不知道她姓什么,也忘记了她的名字,平时叫“阿妈”;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是她谋死隐鼠,叫“阿长”;说真心话,“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因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而“我”最讨厌她切切察察,总疑心家里的小风波和这切切察察有关系;“我”也讨厌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摇动,或者点人鼻尖;“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阿长就说“我”顽皮,找“我”母亲告状;夏天睡觉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我”推不动又叫不闻,“我”母亲劝说也无效;她满肚子的规矩道理礼节,烦琐之至,“我”非常不耐烦;知道她有阵前退敌的神力,“我”对她又有了特别的敬意,但是敬意慢慢淡薄消失;阿长为“我”买到了《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完全消灭了她谋害隐鼠的怨恨。透过“我”的真实细腻的情绪情感变化,学生可以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行文艺术:坚持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他没有隐瞒阿长的缺点,也没有美化自己的情感,从而写出了两个有血有肉、真实立体的形象;不同于鲁迅先生对衍太太的先扬后抑,即欲夺之而先与之,他对阿长先抑后扬,曲折有致,使得该文自然顺畅地达到了“文贵有变,文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三、随心任意的推理行事方式

《朝花夕拾》对儿童随心推理和任意行事的书写同样细致入微,真实生动。鲁迅先生笔下的儿童充满想象力,推理逻辑随心随性,他们意气风发,任意行事,远离成人的条条框框。

《朝花夕拾》中儿童的随心推理让成人摸不着头脑,却又倍感童趣盎然。例如,(《狗·猫·鼠》中,“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14]《五猖会》中,“我”羡慕赛会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甚至是“扮犯人的”,“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我”知道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后,“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15]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16]

儿童的好恶同样随心随性,任意行事。喜欢隐鼠就认为只有“我”喜欢的隐鼠,才能举办成亲的大仪式,因为向往,即使夜里看不到老鼠成亲,也总是找理由为其辩护;想要墨猴而不得时,将隐鼠算作“我”的墨猴。厌恶猫就因为觉得猫有些妖气,失去所爱的隐鼠后,对猫充满报仇的恶念,后来得知隐鼠并非被猫所害,还是不能融和和猫的感情,还因为猫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17]

《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章中的儿童已经逐渐远离懵懂顽皮,初步成人,我们则可以联系当下的读书生活环境,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知晓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艰辛困顿,求学求知的举步维艰,清末民初的风雨飘摇,现代化进程的曲折不易,进而理解鲁迅先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鲁迅先生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文化战士,还是卓有成就的学者,《朝花夕拾》既具备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写实性,也具备杂文的讨论性和思辨性,还具备学者散文的旁征博引、考据准确、启蒙思想等特性。《朝花夕拾》内容真实生动、结构巧妙多样、情感真挚丰富、语言幽默犀利、文体突破限制、思想深刻独到,只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得当,假以时日,当代中学生定能消除隔膜,重新认知经典,深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李观政主编.鲁迅著.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51,10,65,65,65,18,20,24,24,57,10,10,

18,52,13.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经典隔膜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朝花夕拾》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
经上下腔静脉联合介入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