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湛江诗群”的访谈

2024-05-14 09:12
湛江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群粤东湛江

(2021年10月初访, 2023年10月再访)

访问人:向卫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

受访人: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湛江)

问:近年湛江诗群的出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一个突出的现象,您作为湛江诗群实际上的“掌门人”,可以说功不可没。湛江诗群最初产生是在哪一年?它是一些诗友在交往中自然形成的,还是经过策划,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

答:湛江诗群产生于2016年9月,至今已有6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成立,首先得益于我和湛江地区一些优秀诗人如梁永利、程继龙、袁志军、陈雨潇等人的交往,以及我所在的南方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区域性和地方性诗歌的需要。当然,诗人之间日常的交往很难在短时间促成一个诗歌群体。最后形成一个诗歌群体,并命名为“湛江诗群”,是经过了一定的策划和商讨,有意识地组织成立起来的。

问:你认为湛江诗群之所以能够取得某些成功(包括在各种报刊以集体形式大量发表作品、在国内诗歌界产生较大影响等),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湛江诗群的成功,最主要原因在于诗群同仁的团结合作,大家都有一个走出湛江、走向全省和全国的创作热望,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对于处于习作期的地方性诗人来说,发表才是硬道理。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发表作品,诗人们不断在各类报刊上集中亮相,诗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逐渐确立起来。

问:我知道湛江诗群的诗友聚会比较频繁,您认为诗友经常聚会和交流,对大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在边远的小地方从事文学创作,其实是很被动、很难出成绩的。一方面,文学的信息相对闭塞,与诗坛一线诗人,重要刊物主编、编辑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小地方的人们在生活上偏向追求眼前的安闲和舒适,并不渴求那种动荡变化的生活,也就是,他们内在的詩性冲动并不充沛。再者,由于生存空间较为偏狭,外部资源又相对有限,小地方人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排斥异己的心理是很显在的。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小地方出现更有影响的创作人才的难度。

自从湛江诗群成立以来,我倡导诗友们多聚会、多交流,可以利用改稿会的契机,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还可以利用外地诗友来湛的机会。诗人们之间的聚会和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相互交流读书的体会,共同探讨诗歌技艺,彼此指出各自创作中的不足,这对增强大家的创作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大家的创作能力来说,无疑是有着突出作用的。

问:湛江诗群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经常举行改稿会。改稿会上,大家都提交作品,接受现场剖析和批评,这种形式看起来是非常好的。这样的改稿会大概已经做了多少场?

答:改稿会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诗歌探讨形式。2020年之前,我们举行得相对多一些,疫情发生以来至今,则少了很多。粗略算起来,从诗群成立到现在,我们的改稿会大致举行了30场左右吧。

问:您既是改稿会的组织者,又是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可否暂时跳出前一种身份,从一个纯粹的诗歌观察者角度,对此活动的成效做一个客观的评估?我知道这比较困难,但也只有您可以担此“重任”,因为它既要求了解全部过程,又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答:要对改稿会这种活动做一个客观而确切的评估,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不妨碍我对此活动做出某种评价和判断。改稿会相当于让所有的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对几首诗作进行细致的研读和剖析,说出自己对这些诗歌的看法,谈谈它们的优劣长短,提供修改完善的某种路径和方案。改稿会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参与者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诗人提供的文本的典型性和可探讨性,还取决于参与者对于创作好诗的饥渴程度、在批评和接受批评上的诚恳程度等。目前来看,由于诗群集中了湛江最优秀的一批诗人,加之我们还经常邀请外地的诗人和评论家如黄礼孩(他其实是湛江徐闻人,在广州上班)、向卫国、吉小吉等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改稿会的平均水平还是不低的,取得的成效(提升诗人审美素质和创作水平、打造更多可以推举到省级刊物发表的诗歌等)还是显著的。当然,由于多方面原因,改稿会的质量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问:目前湛江诗群发表作品以主动投稿居多,还是以刊物约稿为多?

答:湛江诗群的诗人发表作品,目前还是以诗人投稿和集中推荐为主,刊物约稿的尚不多。这说明我们的影响力还有限,创作实力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国内重要刊物的发表资源也相对匮乏。我想,湛江诗群的这种投稿和发表状况,在地方性诗歌群体中应属一种普遍的现象。

问:您认为诗歌作品的发表对诗人创作的意义,该如何评估?会不会在刺激诗人创作热情的同时,也对其诗歌艺术创造、审美和思想倾向产生某种限制?毕竟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对作品都是有某种要求的。

答: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如果不只是为了自娱自乐的话,肯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阅读和评价,而诗歌作品登上报刊,就给其被更多的人看到创造了条件。同时,诗人的作品被报刊刊载,意味着他的劳动得到了认可,这又会极大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促进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来。可见,诗作发表,对诗人的创作而言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当然,诗作在刊物上发表出来,并非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由于每一种文学刊物都有自己对作品的某些要求,这迫使渴望发表作品的诗人无法在创作上做到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必须在题材选择、价值取向、技巧策略等方面有所顾忌,公开刊物的诗作发表显然是对诗人提出了某种要求的,因此对诗人无疑具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作用。当然,对诗人的创作进行某种规范和限制,并非完全是坏事,真正的文学创作就是要在一定限制下巧妙突破、不断上升的艺术。

问:我想问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文学的大环境大家都清楚,湛江诗群能够经常集体亮相诗歌报刊,跟您作为诗群实际的“领导者”,认识各种诗歌刊物的编辑,有没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答:不能否认,湛江诗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经常集体亮相诗歌报刊,跟我在诗歌圈的朋友多有一定关系。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地方性诗人要想跻身于省级刊物并非易事,如果有朋友推荐,发表起来肯定相对容易些。

不过,我一直强调的是,湛江诗群要想真正在国内诗坛立足,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光靠我来推荐是不行的。我的推举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还需要每一位成员都独立发展起来,依靠自己的自由投稿就能轻松登上刊物。可喜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慢慢形成,比如今年《诗刊》下半月刊第9期“E首诗”栏目推出了六位广东诗人,其中有四位来自湛江诗群,这四位诗人都是自由投稿的,能被《诗刊》编辑选中,说明他们的实力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问:对于湛江诗群的发展,您倾注了大量的个人精力。通过数年的工作,您认为诗群中的多数诗人在创作水平和能力上是否都有明显的进步?到目前为止,与您希望的结果是否存在差距?

答:湛江诗群成立5年来,为了让诗人们尽快成长和发展起来,我的确投入了很大热情和精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诗群中的多数诗人在创作能力和水平上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他们创作的多数诗歌作品,基本达到了登上省级刊物的要求,还有些诗人的诗作具备了上《诗刊》的实力。诗群成立时,我当年给诗人提的要求是,三年内成为省级作协会员,十年内争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尽管成为作协会员并非就是评判一个人创作水平的绝对尺度,但毕竟它们还是有门槛设限的。我当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希望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的前行方向。目前湛江诗群所有成员都加入了省作协,加入中国作协的已有8人,这说明我当初提的目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

不瞒你说,湛江诗群目前达到的目标和水平,与我当年希望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比如,我希望五年内能有诗人参加诗刊社的“青春诗会”,这个愿望就没实现,而且恐怕近几年成为现实的可能都不大。再比如我希望30名左右的成员中,有几位能频繁在重要诗歌刊物亮相,也就是说有几位的实力能达到较高的程度,可惜诗群至今尚未出现这样的诗人。

补充一下,2022年,来自湛江诗群的程继龙博士成功入选第38届青春诗会,这可以看作湛江诗群实现突破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问:根据您的观察,您认为目前湛江诗群诗人的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的诗人那里是否具有共性?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湛江诗群成立六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不俗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我看来,湛江诗群诗人们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首先是知识积淀不够,创作准备并不充分。对中外优秀诗歌的阅读量很有限,更不必谈对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广泛涉猎了。其次是创作观念亟待更新,创作题材相对狭窄,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较为老套。第三是创作上的专业性不够突出。专业的诗人是在创作上一直保持着一种惯性的诗人,他们每天都要给诗歌的阅读与写作以一定的时间保障,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由一时的热情来对待诗歌。我们诗群的多数诗人,并没有形成读与写的诗歌习惯,并没有给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提供很高的标准要求和充分的时间保障。我认为,湛江诗群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的诗人群体中是一样存在的。

我不反对诗人把诗歌作为一种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丰富生活的方式,对于小地方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保持创作的业余性其实也未尝不可。当然,要想真正在诗歌创作上有所作为,那种业余的心态和习惯是必须尽量排除的。在我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诗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些,大量地阅读各类书籍,广泛涉猎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同时也花时间阅读其他人文学著作,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刻苦勤奋写作,并不断增强自我的专业诗歌创作意识,让诗歌成为我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样去做,对地方性诗人来说,无疑是很痛苦和艰难的事,做起来遇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问:湛江诗群中青年诗人多吗?比如核心成员中,有多少35岁以下的诗人?近年在湛江地区有没有出现一些优秀的年轻诗人?

答:如果以35岁为青年的最高年限的话,湛江诗群中的青年诗人是相对较少的,目前只有一两名。据我了解,近年在湛江地区尚没有出现值得期待的优秀年轻诗人,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对文学创作有极大兴趣的并不多见,他们选择中文系更多是出于职业上的考虑,而不是因为爱好文学。从诗歌人才的后备储蓄来说,大部分地级市及以下的行政区域内的情形都不容樂观,年轻诗人比例偏少,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问:据我所知,您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是在重庆和成都完成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当代诗歌的重镇。您可否比较一下,广东的当代诗歌与上述两个地方的诗歌有何不同的面貌?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您认为广东诗人和诗歌是否也有某些地方性?这种地方性对于诗歌本身,更多地体现为艺术和审美的优势还是劣势?

答:重庆和成都的确是当代诗歌的重镇,那里有国内第一家创刊的诗歌刊物——《星星》,也有国内第一个创办的专门的新诗研究机构——中国新诗研究所,那里的诗歌氛围很好,写出优秀诗歌文本的诗人挺多。比较起来,成都和重庆的诗歌底蕴更深厚,诗歌中体现的巴蜀文化等地方性特征很鲜明,广东当代诗歌则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不过整体实力和水平还是要略逊一筹。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觉得广东诗歌的优势在于其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但诗歌中独特而深厚的、体现本土文化征候的地方性特征并不鲜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这使它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广泛吸纳其他地区的优秀创作人才,不断优化自己的创作条件。外来诗人与本土诗人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会给广东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极大活力。长远来看,广东诗歌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问:根据您的观察,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或大湾区)的诗歌发展是否存在着像经济发展方面一样的差距?

答:我们知道,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或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是存在显著差距的,但这两个地区的诗歌发展并不存在像经济上那样的巨大差距。珠三角有不少优秀的诗人,尤其是外地来的一些诗人,许多都有不俗的诗歌实力。粤东西北地区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人,比如潮汕地区的丫丫,梅州的游子衿,阳江的陈计会,茂名的羽微微、刘振周,湛江的梁永利、程继龙、陈雨潇等。不过,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繁荣无疑是具有极大的推助作用的,如果粤东西北地区不在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发展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假以时日,珠三角地区的诗歌水平会大大超过粤东西北地区(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

问:在广东乃至全国都集中优势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建设“大湾区”的背景下,您认为粤东西北诗歌的发展,应该采取哪些因应策略?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答:在大力建设“大湾区”的历史背景下,粤东西北地区实际上在各方面的发展上都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不仅仅是诗歌这一块。当然,谈其他方面我们是外行,但对于诗歌,我觉得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来尽量减缓被珠三角拉开距离的速度,有效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的诗歌发展与繁荣的。在我看来,要想促进粤东西北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官方、民间两条腿走路,政策扶持和诗人联动相结合。一方面,主管文化事业的相关行政部门应出台一些奖励政策,而且尽可能奖励额度更大点,来扶持本地的诗人尤其青年诗人的创作,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能有效地提升,迅速地成长,不断地有新作发表,尽快获得诗坛同仁的认可。另一方面,民间诗歌团体和诗歌力量要联动起来,粤东西北地区的诗人们可以组成诗歌同盟,加强交流与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在抱团取暖中达到优化本地区诗歌创作氛围、不断提高诗人们的创作实力与水平的目标。

问:在上述背景下,湛江诗群目前的发展方式,也许对粤东西北其它地区具有某种示范作用。您对湛江诗群的下一步发展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答:湛江诗群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在省内乃至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觉得对于粤东西北诗歌发展来说,“湛江诗群模式”还是具有某种可复制性和可借鉴处的。当然,湛江诗群的整体实力还相当有限,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了让这个诗群能继续发展壮大,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考虑的。首先,在人员规模上,我并不贪大求多,保持目前的队伍阵容基本可行。如果发现有潜力的年轻诗人(尤其90后、00后诗人),适当时候也可增补进来。其次,改稿会的模式,我觉得要进一步完善。考虑到诗人们的阅读量不够,视野不开阔,我将在今后的改稿会中,增加一个中外经典赏析的环节,把优秀的中外诗歌推荐给大家阅读和鉴赏,用以引导大家的写作。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年轻诗人,争取让他们的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有机会去参加“青春诗会”。第四,将湛江诗群中的优秀诗人和诗作,推荐给中文系本科生,供他们做期末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之用。

问:粤东西北的概念很大,粤西与粤东地区事实上相距遥远。湛江是粤西地区(主要指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的重要城市,在立足湛江诗群的同时,您对粤西地區的区位诗歌发展有没有什么设想或者建议?

答:在组建“湛江诗群”时,我一直秉持的是一种“大湛江”的概念,其实是想把粤西地区最优秀的诗人都招纳进来,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进步。因为在以往的行政区划中,现在的粤西地区(主要指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其实大部分版图都属于曾经的“湛江”。尽管至今我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但我坚守“大湛江”的理念是从未丢失的。也就是说,我一直都希望粤西地区的优秀诗人们联起手来,加强互动,资源共享,不断交流与沟通,团结起来力量大,资源整合好了,对大家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问:站在中国当代诗歌观察者的立场,您认为广东诗歌目前在全国的真实实力如何?有没有出现众人所期待的诗歌大家或者说大诗人的可能?

答:客观地说,广东诗歌目前在全国的真实实力,只能算作中游,跟其他很多省份的诗歌水平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就我最熟悉的60后和70后诗人而言,这两个年龄段的一线诗人中,来自广东地区的人数是偏少的。

第二个问题回答起来其实很难,因为对诗歌大家或者说大诗人的认定,标准有很多,而且彼此悬殊很大。如果说诗歌大家或者大诗人指聂鲁达、艾略特这样的诗人的话,或者说李白、杜甫、苏轼这样的杰出诗人,那么百年新诗中尚未出现。如果说可以暂时以鲁迅文学奖作为一个标杆来评价当代诗人是否跨入优秀行列的话,我认为广东诗坛目前尚缺乏有此实力的诗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与酝酿。

问:最后,您个人对中国当代诗歌总体上是满意的,还是不够满意?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答:如果说当代诗歌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诗歌状况,我个人还是挺满意的。我觉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有一大批的优秀诗人与诗歌作品涌现出来,它们的实力和水平,远远超过了此前的60年。

不过我对当下诗歌并不满意,尤其是网络语境下的诗歌状况,我是很失望的。当下诗歌产量极大,但劣质品太多,好作品太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太过实用和功利,像诗歌这种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文学样式,不可能受到当下人们的特别重视和礼待,很多人写诗不过玩玩而已。同时,新世纪以来,民间诗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大大挤压,先锋性的艺术探索基本中断了,这也是导致当下多平庸无效之作的重要原因。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粤东西北专项《粤东西北诗歌创作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成果。项目号: GD20YDXZZW30)

猜你喜欢
诗群粤东湛江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打工诗群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