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渡头文化转译的京杭运河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24-05-14 09:21明知锦徐婉华管静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京杭运河

明知锦 徐婉华 管静瑶

摘 要:京杭运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京杭运河河畔的渡头凭借其交通功能成为衔接两岸并汇聚不同人群的重要空间載体,见证了京杭运河的历史沧桑,形成了独特的渡头文化,是京杭运河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对杭州市拱墅区古运河段渡头进行滨水空间设计研究,通过转译的手法对渡头文化进行挖掘提取和空间重构,并将渡头滨水公共空间分为点、线、面三种不同空间类型,打造体现古运河段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渡头滨水公共空间景观。

关键词:京杭运河;渡头文化;文化转译;渡头滨水空间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从古至今,它在我国多个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京杭运河南端起点,杭州具有独特的运河文化。2019年,《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对运河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保障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鼓励通过宣传运河遗产等形式举办展览活动,展示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文基于渡头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应用展开研究,通过对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渡头文化的挖掘,以转译方式在渡头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进行展示与融合,致力打造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运河河畔渡头滨水公共空间。

一、渡头文化内涵

(一)京杭运河杭州古运河渡头的历史演变

漕运是历代王朝非常重视的工程,有“漕运通,天下兴”的说法。京杭运河有着独特的漕运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漕运就成为朝廷开凿和疏浚运河的主要动力。明清时期,漕运主要用于输送粮食。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杭州开设通商口岸的特权,并划定了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北一带为日本租界。后来随着铁路的出现,杭州的经济重心从运河城北转移到了铁路附近的城东地区,繁荣的渡头区域逐渐衰败。如今,京杭运河不仅承担着煤炭、石油等大宗物资运输功能,还作为杭州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柱,对于渡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京杭运河渡头文化的挖掘

根据渡头功能,可将其分为军运、漕运、货运和客运四种类型。军运渡头主要为军队停泊舰船、上下人员和装卸物资提供服务;漕运渡头在服务治理中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用于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货运渡头主要用于民间货运,特别是粮食运输,数量庞大;客运渡头主要用于水上交通,是主要的旅客疏导客运口岸。四种类型的渡头促进了沿岸的繁荣,诞生了沿运河发展的产业,从而诞生了众多渡头文化和精神,在生活中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社群意识迸发的体现,同时成为诸多文学作品、经典故事诞生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文人骚客以渡头为原型,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是渡头文化的重要体现。“渡”在佛教文化中是个重要名词,为舟船渡人过海之意,又代表出或离。在后续转译设计中,应深刻把握渡头文化的隐喻核心,以实现渡头滨水公共空间的合理打造。

二、渡头文化在滨水公共空间中的转译

转译又是指间接翻译,即对原语言的其他语言翻译本进行翻译。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转译手法是指在整合原场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转译手法将另一种语言元素融入设计当中,从而形成空间主题,使该语言元素成为空间设计的核心。通过将转译的信息体现和表达在空间场地上,包括通过具象化和抽象化的手法对信息进行转化,使游客感知并反馈这些转译的信息,进而延伸转译的意义。

在渡头文化的转译中,基于对渡头文化的深入解读研究,将渡头空间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并作为设计场所,利用显性和隐性的转译手法,将渡头文化信息、渡头空间以及周围环境转化为现代滨水公共空间。通过这样的设计,游客在进入该空间时,就能够感知到渡头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进而为滨水公共空间注入文化活力(图1)。

(一)显性转译表达

一是直接构成,可直接对现存古渡头进行文化保护和修复,以维持其原有状态,对于在历史变迁中遭受破坏的古渡口,可重塑修建遗址,重现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从而引起人们对文化的感悟和体验。二是对图案和纹样的转化重构。图案和纹样是文化表达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人们思想的文化符号。在显性表达中,借助景观小品、雕塑、铺装等形式,利用图案和纹样营造文化氛围,反映古时人们在渡头的生活场景、理想追求等,以直观地渲染氛围,打造具有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

(二)隐性转译表达

通过深度挖掘与渡头相关的文化,并将其利用在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上,可以丰富场地内涵及精神面貌,构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超越功能与形式的局限,展现出一种精神风貌。通过转译、物化的形式营造现代化场景,推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结合,充分弘扬渡头精神,激发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通过隐性表达,将与渡头相关的文化典故和经典诗词重构为场地的叙事脉络,对历史场景进行再塑造,把传统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使游客沉浸于建构的历史场景,进而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暗示、联想等方式,在空间塑造中传递人文情感;通过空间布局的塑造、视线的转换、总体立意、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空间围合等形式,隐喻表达场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以打造丰富、生态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

三、京杭运河拱墅区滨水公共空间现状及

设计策略

京杭运河杭州段拱墅区北起浙窑公园,南至跨京杭运河的朝晖桥,选址地长度约7.1公里,将该段京杭运河沿岸作为主要设计区块。该设计区块包含湖墅八景等历史文化,是最能体现运河历史文化风貌的地段之一。

(一)场地内渡头现状

该地区位于平原,京杭运河是内部的主要河流,在这一段河道中,共有9个渡头。其中,卖鱼桥码头和运河天地码头是公交码头。运河天地码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节点,但由于商业区较大,文化展示空间受到了挤压,地方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旅游码头有拱宸桥旅游码头、桥西旅游码头、土特产博物馆旅游码头、北新关旅游码头、香积寺旅游码头、浙窑旅游码头,但大部分旅游码头已停止接待游船,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只有少部分码头仍在使用。御码头作为一个连接公园和观景点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可见,渡头原本的功能已经弱化,场地内的渡头形式几乎消失。

(二)设计策略

在整个场地的设计中,将区块按照点、线、面划分为三种类型。在不同的场地运用不同的转译手法,让运河文化体现在不同空间的设计当中。

1.运河点状空间设计

渡头文化在小区块内的转译由渡头选址点融合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文化,将该处的设计分成三块来表述。对于不同类型的三种码头,结合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文化提取和形态改造。

(1)公交码头设计

以航线交通为主的京杭运河拱墅段内,该区域在历史演变中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湖墅八景、伞、扇以及刀剪剑等,利用历史遗留文化践行转译公交码头设计。对于航线上不同地点的公交码头,可结合在地特点与文化转译的手段来表现,例如墙面浮雕,将水波形景墙的镂空文化字体及裂纹合理运用,将其表现在主体公交码头建筑的外立面及内饰装置上。公交码头的建筑主体运用方弧搭配手法,结合弧形顶及透明顶进行遮挡,使整个建筑体的形态舒展有度。

(2)旅游码头设计

在历史上,运河码头多用于运输商货,如今,相关部门将该场地作为接待外来游客的重要节点。旅游码头的设计主要考虑其为对外交通航线,对此,该设计应以流线型为主。由于“渡”字的概念包含了飘忽不定的虚幻之意,再加上流线设计搭配该场地周边的植景,展现了京杭运河杭州段在古时为了运输、商贸的艰苦生活,不仅给外来游客提供了预知场地历史的方式,也给予人们一种归乡的亲切感。

(3)御码头设计

御码头的人文历史悠久,与其相关的诗文丰富,且坐落于场地公园临河处,因此,场地内道路的铺砖形态应更具流线水体感。另外,对公园内的座椅进行文化雕刻,将诗文以镂空文字的形式结合亭子形态制作场地灯,让该地的历史文化隐晦地置于其中。对于御码头与线性道路连接处的情景交互装置,可通过AI系统让来往人群与历史人物进行诗词歌赋交流,以此实现诗词文化的另一种转译。

2.运河线状空间设计

基于渡头的运输传送功能,设计相关场景,恢复部分渡头的运输功能,并以旅游和人文游览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设置慢行步道、骑行步道和垂钓休闲点等设施,并串联渡头节点。将渡头相关故事或文学作品作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空间景观进行叙事表达,可使用AI、3D等技术还原经典文化场景,以小品雕塑创造文化体验点,将传统文学经典作为元素进行重塑设计,包括硬质铺装、滨水护栏、栏杆纹样等。同时,可增加沿岸四季景观,提升植物的多样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生态廊道。

在设计中,以古时运河商贸繁盛场景为基础,设置与之相关的景观小品,再现古时渡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繁盛场景。例如,合理设置休憩节点,以呈现渡头意象,并采用与渡头相关的色彩,如土黄色和暗红色等,将其作为节点的主要色调。在接近特殊文化区域时,结合场所文化设置特色节点,例如在通益公纱厂旧址附近的运河步道节点处,借鉴当时棉纺织商品生产运输场景,并与休憩节点相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宣传平台。

运河滨水区是水陆交通的接驳区,要注意线性空间与外部交通游线的衔接,优化交通网络体系,鼓励绿色出行,可设置观光车、共享单车租赁点等。同时,连接中断的滨水步道、生态绿道,营造良好的滨水空间慢行体验,并且根据交通流线设置地面、地下停车设施。

3.运河面状空间设计

绿地公园设计是运河渡头文化的集中体现。绿地公园的多元功能区块吸引了不同城市中的不同人群,将人的被动欣赏与主动参与意识结合起来,使得人也成为公园一景。青莎公园的设计改造是对目前维护较好的历史遗迹(如北新关、花圃啼莺等)进行整体的保留及修复,以维持其原始的文化风貌特征。浙窑公园是对那些在历史变迁中遭到破坏而消失的文化景观(如浙窑码头)进行的重建,以营造历史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该转译方法能够比较生动、完整地还原运河沿岸空间的物质场景,更加贴近历史原貌,使人们能更直观地认知和理解运河文化,最终使运河文化蕴含在整体的空间氛围之中。运河生育文化广场的改造设计采用了周边卖鱼桥码头、信义坊等运河文化中的特色图案,在对其进行了简化、重构后,将其应用在亲水平台的道路铺装上。借助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展现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在绿地设计中可通过文化转译手法体现其文化价值。通过浙窑公园内造型小品及劳动人民雕塑的摆放,展现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青莎公园的花圃啼莺在南宋时为皇家草木、花卉等的供应地;绿地公园内造景和树池高差等设计,重现宋代皇室对植物美的追求及崇尚植物积极向上、坚韧顽强的精神;亲水平台的设计融合卖鱼桥码头的民间故事,将这一故事通过地雕形式呈现出来,与“卖鱼郎”雕塑相呼应。

综上所述,采用文化转译手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环境与文化进行融合,让场地焕发生机。通过转译手法设计滨水公共空间,展示该地区独特的渡头文化,最终让游客理解和感受,以实现整个文化转译过程。我们从功能定位、空间形态、文化表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对京杭运河沿岸渡头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力求打造獨具特色的渡头滨水公共空间,以增强文化自信并提高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宇婷.基于运河文化转译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2]李勇.“隐性”与“显性”视域下江南园林传统文化转译路径研究[J].美术大观,2019(2):108-109.

[3]邓世维,刘玥,吴余鑫.湖湘公园文化原型的景观转译表达[J].现代园艺,2019(24):113-114.

作者简介:

明知锦,浙大城市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管静瑶,浙大城市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徐婉华, 浙大城市学院学生。研究方向: 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文化带与城市旅游概述
排水口工程对京杭运河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
“京杭运河”桥文化发展历史之我见
清代运河行记文献概述
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保护成效评价及实施建议
京杭运河徐州段河道生态景观设计
徐州京杭运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评价
山东投入2.5亿元推动京杭运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省京杭运河船舶NOx污染排放研究
江苏省京杭运河船舶颗粒物污染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