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设计美学思想探析

2024-05-14 09:21张郁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建筑

摘 要:围绕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设计美学思想展开讨论,探究古代园林建筑对美的理解、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现方式,感受其中的寓意象征、借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并探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这对于发掘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美学思想,将其运用于现代园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概览

(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各种形式的园林建筑,如《诗经》中就有对园林景观的描写,“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然而,真正成为独立建筑艺术形式的园林建筑要追溯到汉代。汉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的起步阶段,这些园林以再现自然景观为主,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唐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的高峰时期,不仅围绕皇家建筑建造了大量的园林,还出现了民间的私家园林。此外,还有融入了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成熟阶段,该时期的园林建筑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强调审美意义,主要体现的是山水园林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园林布局开始以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为重要特征。明代的中国园林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园林建筑更加注重精致和细腻的设计,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到了清代,人们则更加注重建筑规模的宏大。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发展到了巅峰。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注重自然美、崇尚意境、强调曲折多变等方面。这些特点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与构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园林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园林布局上。古代园林建筑常常采用弯曲的水道、曲折的小径以及错落有致的植物,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人们在园林建筑的选址上也非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往往选择在有水有山的地点建造,使园林与自然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注重意境美的体现。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当中,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罗列和摆放,更多的是追求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还在于强调曲折多变。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追求通过有限的面积来创造无限的空间,力求通过不同的设计达到疏密相间、主次分明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园林建筑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所追求的广阔自然的感觉,并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美学思想

(一)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美学思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核心概念。古代园林建筑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营造自然景观、利用自然元素以及模仿自然的形式和规律,创造独特而具有美学思想的园林空间。古代园林建筑在布局和空间的围合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呼应,通常会因地制宜,在水源丰富的地方建设园林,以确保充足的水源和适宜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园林建筑的构造设计上,会根据自然地貌和地势高低来进行错落有致的安排。在园林建筑的植物选择上,古代园林追求与自然相融合。古代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松、竹、梅、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自然美感,还彰显着园林主人的品位和修养。

(二)建筑与寓意象征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象征被广泛运用于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设计中,旨在通过建筑中的符号、图案和装饰等来传递深刻的意义和象征性的信息。古代园林建筑通过各种寓意象征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和人文精神。此外,古代园林建筑的寓意象征还体现在其整体布局和景观设计中。其布局有着十分严谨的特点,通过特定的规则和等级进行布置。比如:在太和殿的设计中,采用了对称的布局和形状,象征着天地之和、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念;而在私家园林中,常常通过错落有致、变化多样的景观布局表达时间、空间和人生的变迁。古代园林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常常运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并赋予它们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南方的园林常常使用水、石和植物等自然元素,以此表达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而北方园林常常使用砖、木和冰雪等自然元素,以此体现严寒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三)建筑与空间营造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平衡与对称被视为设计美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平衡与对称作为穿越古今的中式对称美学,在建筑、艺术、设计等领域都有涉及。平衡和对称是指在园林布局和建筑造型上追求整体的均衡和对称感,以此营造和谐、稳定的空间氛围。在园林布局中,平衡是指园林各个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形式上的呼应。例如,在古代园林中常见的东西对称和南北对称,就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同时,在园林布局中还会追求水与山、建筑与自然等相互之间的平衡,通过创造对称布局,整个园林能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视觉效果。对称在园林建筑造型上的运用,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平面和立面设计中,还包括室内空间的布局。在园林建筑的平面设计中,常常采用正方形、长方形等对称几何形状的基本布局,以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效果;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则追求左右对称和轴对称,以突出建筑的庄重和整体的美感。同时,在室内空间的布局上,也常常对称安排主轴、房间和其他设施来达到整体的对称感。

(四)建筑与意境交融的美学思想

借景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法,还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设计美学思想。通过巧妙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可让园林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融洽、和谐的美感。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借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园林类型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能看到这一设计手法的运用。设计师会特意选取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或远处的名山大川,将其纳入园林的视野范围内,以创造一种开阔、广袤的空间感。通过借景将园外风光巧妙地收进园内游人的眼中,丰富院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借景可分为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其实现方法有多种,如设置观景亭、开设远眺平台等。借助这些设施,人们可以欣赏到远处的自然风光,增强园林的空间感和景观的广袤感。借景的设计美学思想有助于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突出自然景观的优美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人們置身于园林中,不仅能欣赏到园林内的景观,还能一览园林外的景观,使园林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使园林更具生命力和魅力,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感觉。

三、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现

(一)标志性园林建筑案例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有许多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园林设计美学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标志性园林建筑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设计美学思想。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典范之一,其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美学思想。园中有许多自然元素,如池塘、假山和花草等。自然元素与园中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拙政园的设计注重自然景观,让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

拙政园的设计还体现了寓意象征的美学思想。园中的建筑和景观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对称的结构。这种平衡和对称的设计增加了园林的美感,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拙政园的另一个特点是借景。园中有许多景观都是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将远处的山水景色融入园林中,形成了一种景中有园、园中有景的效果。这种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更具景深和层次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愉悦的感受。

(二)园林建筑布局与构造设计

古代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设计也是体现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以及室内外空间的巧妙过渡等。其中,层次分明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通过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创建一种层次感。通过层次分明的布局,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逐步领略到园林的美景。错落有致是古代园林建筑布局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园林中的建筑物、景点以及植物等相互之间错综复杂,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古代园林建筑的构造设计中,通过太湖石的巧妙运用,园林中的人工山水被构造得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为游客营造一种仿佛处于大自然中的感觉。除了太湖石外,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建筑材质与审美文化意识及其空间布置均是有机的建筑构成,其建筑美学思想的真谛不仅在于建筑园林本身,还在于注重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其中,建筑园林创作的借景理念和技法远远超出造园学的意义,实际上揭示了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大环境设计美学思想。

(三)园林建筑中的景观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表达的重点,其在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水景构造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古代园林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注重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但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更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和提炼。通过精心规划和布局,古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巧妙地将山水、花木、池塘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这些元素形成富有韵律和层次感的园林景观。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注重营造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使游人由此及彼,从有限到无限,产生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和美好的联想。通过对景点的布置和路径的规划,古代园林建筑创造出一种景物和拓展空间的错落有序感。同时,景观设计也注重借景,利用周围环境的自然元素来衬托景观的美感,提升景观的丰富度和深度。

四、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美学思想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一)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与传承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借鉴和传承自古代园林中的元素。古代园林建筑追求“天人合一”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是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现代园林设计也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借鉴古代园林建筑的这种思想,现代园林设计注重创造具有自然气息的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环境。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借景设计手法也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园林中的建筑一般是为了衬托园中景色而布置,在位置的选择上十分讲究,其建筑本身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需要顺应自然之美。

(二)现代园林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创新方面,现代园林设计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植被的选择、绿色建材的应用、生态环境的构建等手段,园林设计既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发展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参与性以及现代的科技性,运用天然材料和采用与自然形态相似的建筑造型,将会使园林景观更加自然、独特、引人入胜。古代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设计美学思想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带来了灵感,也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传承与创新,现代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对称与平衡、借景、材料与造型等方面不断追求美观并实现突破,使得园林设计更加多样化、与时俱进,并且在实践中弘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艺术和人文的理解与追求。其核心思想包括自然与人文融合、风水观念、意境营造、艺术表现手法和园林规制。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力求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在意境营造方面,强调情趣盎然、富有诗意和意境的空间体验,力求营造静谧、雅致、恬淡的氛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写意绘画的意境表现、诗词歌赋的文学意蕴等,将艺术表现手法融入设计当中。在园林规制上,追求对称均衡、曲折变化、虚实结合等审美效果。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艺术和人文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园林建筑审美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美学思想的探索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文情感的抒发,同时融合了哲学、艺术和文化的智慧,丰富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这种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静.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探析[J].文化产业,2020(30):28-29.

[2]刘依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白美”:以苏州园林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胡二平.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建筑景观的应用:以开封市大宋御河景观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9(8):87-88.

[4]王思怡.浅谈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J].南方农机,2018(17):236.

[5]徐勇.基于空间连通度的江南园林庭院空间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6]苏畅.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浅谈[J].美苑,2009(6):93-95.

作者簡介:

张郁婷,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