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都在一张桌子上

2024-05-14 09:16周力
食品与生活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酌忌口聚餐

周力

吃饭讲究不少 :有人喜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酌;也有人喜欢三五好友小酌;还有的朋友厉害了,喜欢呼朋唤友,一桌吃成两桌,一顿吃上两三场。

吃饭的奇葩故事蛮多。一次某君要请些朋友小聚,委托一位朋友帮忙召集,朋友很快定好餐厅和名单。后某君临时约个朋友看展,就想把那位朋友带去。没想到帮忙召集饭局的朋友坚决不同意 :“说好几人就是几人”……后来一打听,这位朋友是日本回来的,据说日本人请客吃饭是严格计算人头的。但这里是中国,“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加双筷子的事情,有那么复杂吗?

还有位朋友 D 兄,平时绝不显山露水,但组织饭局本领超强。他安排吃饭总是既美味又实惠,来客个个满意。虽然 D 兄一辈子没当过什么官,但我们都叫他“D 局”,饭局的“局”。在我看来,很多这局那局的,比我们 D 局组局的能力差远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其中的道道,深得很。

比方说吧,A 和 B,B 和 C,C 和 D、E、F 等,看上去都是笑眯眯的,互相“老师、老师”地叫,你不必知道他们究竟有什么过节,但吃饭能不能坐在一起,必须了然于胸。否则饭桌上当场互怼,可不好玩。一桌子人如果全是“闷葫芦”,聚餐的气氛弄得像“吃豆腐饭”,那肯定没意思。但要是个个都是“话匣子”,七八个人中有六七個“意见领袖”,也会很混乱。好在老天爷造人的时候,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配好的。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走到哪里都是话题中心,也会有些朋友就一晚上干坐着,端杯小酒默默地注视着中心位朋友的表演,几个小时坐下来,绝不会觉得没劲。吃饭也像是一场戏,有人是演员,有人是观众、是吹哨子的人,是制片人和导演,缺一不可。

所以说,有朋友接到聚餐邀约,多会下意识问一句“还有谁”,这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是为了应酬什么的,不是一路人就不要坐一桌了。

话说得投机是一方面,吃不吃得到一起,还是有讲究的。比方说有朋友是茹素的,请他吃饭就比较犯愁了。好不容易坐下来聚聚,别人吃得满嘴流油,他在旁边看着一盆凉拌菜叶子发呆,好像说不过去。一道吃素斋?牺牲大多数迁就一个人,似乎更说不过去。除此之外,各种忌口就不谈了 :有不吃羊肉的,有不吃鸡、鸭的,有不吃海鲜的,有不吃奶制品的,有不吃葱、姜、蒜的,有不吃辣的……实在是不一而足。

三五朋友小酌问题不大,如果超过十人聚餐,肯定会遇到有忌口的朋友。选择餐厅也就是个学问了。这种时候,选择本帮菜馆从来不会踩雷。上海菜冷热均匀、五味中和,有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也有清新淡雅的时令小鲜。“苏、锡、淮扬加宁、绍”菜式,是本帮菜的底子,同时又融合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餐饮的精华,实在是很有创造性。

有一次在某家小餐馆吃到一味白斩鸡,蘸料很有特色,询问店家有何诀窍,曰酱油中调入了雀巢速溶咖啡,至于比例,自然是商业秘密讳莫如深。中餐和西餐如此和谐地共处,恐怕只有“海纳百川”的上海能如是。由此不免在想:本帮菜就像上海人,本分、实在,甜咸适度、营养丰富。人情世故,都在一张桌子上,经过一百多年好几代人的沉淀,已经是经典。我想,甘脆肥?的各地料理来上海各领风骚,制造新鲜感是没问题的,但要像本帮菜那样兼容并包,炼成“有容乃大”的风度和气度,怕是还需要些时间。

猜你喜欢
小酌忌口聚餐
题鱼庄
闲品小酌
聚餐喝『高』了,如何解酒才对?
不一样的聚餐
夜品高陶九品赠侄
秋夜小酌
聚餐
小酌
忌口
忌口